田亞雄+石麗紅
棕櫚油產量的主要影響因素包括種植面積、成熟比例、樹齡結構、天氣及勞動力情況。其中,種植面積和成熟比例共同影響棕櫚樹的收獲面積;氣溫、降雨量、厄爾尼諾等天氣因素通過影響棕櫚樹的生長進而影響棕櫚果的單產;因不同樹齡的棕櫚樹結出的棕櫚果重量及出油率有差異,樹齡結構也會影響棕櫚油單產;勞動力情況直接關系到棕櫚果的采摘和壓榨,對棕櫚油產量有直接影響作用。下文逐一對其進行分析。
今年有23.53萬公頃棕櫚樹進入淘汰期
1999年以前,馬來西亞棕櫚樹種植面積快速增長,年增速超過6%;1999年以后,棕櫚樹種植面積增速放緩,年增速維持在3%。
按照種植及收獲規律,棕櫚樹移栽至種植園后,一般經過3年的生長形成產量。隨后,產量逐年增加。至7?14年樹齡,達到產量高峰,而18年樹齡的棕櫚樹,會因老化而被淘汰。
由于1999年以前種植面積快速擴張,近些年,馬來西亞棕櫚樹樹齡逐年老化。2015年三季度,Wilmar集團公布的報告顯示,當年,馬來西亞樹齡超過15年(進入產量衰退期)和樹齡超過18年(進入淘汰期)的棕櫚樹占比高達52%,隨著時間推移,該比例將繼續擴大。按照種植時間計算,1999年以前種植的棕櫚樹已經步入產量衰退期,而1999年以前馬來西亞棕櫚樹種植面積擴張迅速,這意味著每過一年,就會有大量的棕櫚樹步入產量衰退期。今年是2017年,18年前種植的棕櫚樹,應是1999年種植的。當年,新增種植面積23.53萬公頃,表示今年會有這么多面積的棕櫚樹進入淘汰期。
從近幾年棕櫚樹的成熟情況看,每年新增的成熟面積超過10萬公頃,但成熟比例相對穩定。根據歷史單產數據,馬來西亞棕櫚油5年期單產均值為3.70噸/公頃,新開產的棕櫚樹單產水平較低,假設為2.5噸/公頃,則每年新成熟的棕櫚樹帶來的棕櫚油產量約為40萬噸,而5年期產量均值為1899萬噸,對照來看,新增產量占總產量的2%,影響較小。
總體來看,馬來西亞棕櫚樹老齡化對產量的不利影響無法靠新增成熟棕櫚樹去彌補。受樹齡老化及大量棕櫚樹進入淘汰期拖累,今年馬來西亞棕櫚油產量增長前景可能沒有市場之前預測的那般樂觀。
降雨量為200?350毫米時月度產量較高
棕櫚樹生長對降雨的要求較高,一般要求年降雨量維持在1300?2000毫米。從馬棕油的月度產量與月度累計降雨量的關系可以發現,當月降雨量為200? 350毫米時,棕櫚油月度產量相對較高。而查閱歷史降雨量數據發現,6月,馬來西亞的平均降雨量為183毫米,并不處于較高月度產量對應的降雨量區間。從歷年棕櫚油單產走勢也可以看出,5年平均的6月單產要較5月單產和7月單產之間的連線下凹。由于6月的天氣對棕櫚樹生長不利,6月,棕櫚油產量有下滑傾向,7月才會緩慢恢復。
厄爾尼諾或卷土重來
相比于較短期的降雨,厄爾尼諾、拉尼娜是影響棕櫚油產量較為長期的因素。厄爾尼諾通常給東南亞地區帶來干旱陰冷天氣,不利于棕櫚樹的生長;拉尼娜正好相反,通常使東南亞地區的天氣變得比往常更溫暖濕潤,有利于棕櫚樹的生長。
尼諾指數是NOAA(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用于監測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的先行指標,若尼諾指數小于等于-0.5,則拉尼娜發生;若尼諾指數大于等于0.5,則厄爾尼諾發生。
NOAA最新一期公布的尼諾指數為0.5,達到厄爾尼諾發生的閾值,預計將會對后期的棕櫚油產量產生不利影響。尼諾指數與棕櫚果產量關系表明,二者相關系數達到-0.15,并且厄爾尼諾對棕櫚果產量的影響有滯后性。
厄爾尼諾的卷土重來將導致后期棕櫚油產量達不到市場預期。屆時,棕櫚油價格將受提振。
勞動力出現持續性短缺
因今年印尼勞工減少,馬來西亞出現持續的勞動力短缺,部分成熟的棕果串無法成功收摘,棕櫚果的壓榨量也有所減少,馬來西亞年初的預估產量可能無法達到。
考慮樹齡結構和天氣情況對產量形成的拖累,棕櫚油產量的增長前景沒有市場原先預計的那樣樂觀。豐產預期一旦證偽,不論是目前棕櫚油近遠月合約的價差還是豆油和棕櫚油之間的價差都會快速收縮。從更長遠來看,若厄爾尼諾卷土重來,則棕櫚油產量就會更遜于市場預期,棕櫚油1801合約可考慮逢低做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