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劉悅
全景旅游 畫廊六枝
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劉悅
六枝特區緊緊圍繞“全域景區、全域旅游”理念,探索出一條基礎設施大提檔、景區面貌大改觀、對外形象大提升、特色文化大繁榮的“旅游+”發展之路。
六枝特區緊緊圍繞“全域景區、全域旅游”理念,按照“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文旅一體化、城旅一體化、農旅一體化、體旅一體化”思路,做足“文、城、農、體”文章,探索出一條“旅游+”特色旅游發展之路。
2017年上半年,六枝特區共接待游客350.3萬人次,同比增長78%。旅游總收入12.77億元,同比增長51.1%。
今年5月,六枝特區憑借得天獨厚的生態文化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卓著成績,入選2017年“中國十佳生態旅游城市”。這塊金字招牌的取得,得益于六枝特區全力做好旅游“加法”文章。
走進六枝特區的牂牁江旅游景區,撲面而來的山水之勢讓人震撼。早在西漢時期史學家司馬遷《史記》就有關于牂牁的記載∶“夜郎者,臨牂牁江,江廣百余步,足以行船。”
“牂牁江景區四面崇山峻嶺,懸崖峭壁,有形似布袋的打鐵關,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對于牂牁江,牂牁鎮文化中心主任牟國平娓娓道來。
位于六枝特區西南部的牂牁江景區,距六枝中心城區67公里。經過歷史的變遷,這里留下了摩巖石刻,古驛道、古驛站的遺址及夜郎王擇都、選妃的歷史傳說。如今利用歷史的積累和大自然的饋贈,牂牁鎮在旅游上做文章,走出一條旅游脫貧的新路子。
“我原來是在鎮上做服裝生意,勉強能養家糊口。”牂牁鎮經營戶邱小英介紹,三年前,邱小英和丈夫抓住了鎮上大力發展旅游的契機,用家里的全部積蓄買了兩艘快艇和躉船做起了水上農家樂。經過三年的發展,邱小英在牂牁江水上農家樂已有5艘快艇,一艘摩托艇,一艘躉船,一艘大船,總價值180萬。
牂牁鎮以水為載體,大力發展水上農家樂。相關數據顯示,牂牁鎮已有躉船13艘,游船54艘,水上觀光設施已初具規模。
“同時,利用這片水域,我們還打造了一批水上訓練基地。”牟國平說。今年11月7日至19日,為期3天的第七屆中國摩托艇聯賽“中國涼都·畫廊六枝”牂牁江大獎賽就將在牂牁江畔舉行。
國家體育總局水上運動管理中心五部部長姚新培表示,本次牂牁江大獎賽是中國摩托艇聯賽首次落戶貴州,因其具備舉辦國內外大型賽事的經驗和優質的自然條件,未來將成為中國水上運動新的訓練基地。
此次中國摩托艇聯賽的引入,不僅是六枝特區城市體育旅游的重要嘗試,更是六枝特區推動城市體育產業發展,夯實城市基礎設置建設,豐富居民城市生活,實現以賽事打響品牌,以旅游推動發展的重要設想。
同時,借助即將召開的六盤水市第四屆旅發大會東風,牂牁江景區立足實際,大力實施旅游品質提升工程,在景區內同步打造了游客接待中心、老王山索道、夜郎王宮、王城酒店、王城碼頭、牂牁鎮三街十二坊等旅游配套設施建設和景觀景點,以點帶面引領牂牁江景區向全域旅游邁進。
牛角布依風情體驗區、龍井溫泉小鎮、螃蟹峽養生谷、山泉濕地公園、婚紗攝影基地、318浪哨園房車營地......位于六盤水東大門的六枝落別鄉,已成為六盤水市周邊旅游的新熱點。
近年來,落別鄉圍繞“黃果樹源·黔秀落別”這一主題,依托豐富多彩的旅游資源,打造涵蓋“六要素”的落別生態旅游圈,同時在景區旅游項目特色經營、品牌打造、文化深度挖掘等方面做文章,提升旅游內涵,拉長吃、住、行、游、購、娛旅游產業鏈,讓當地旅游持續發熱。
落別櫻桃口感獨特、享譽省內外。每到落別櫻桃成熟的季節,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游客涌入落別鄉采摘櫻桃。除了櫻桃采摘季,如何以“吃”留住游客?落別鄉以布依風情美食、特色農產品、布依長桌宴吸引游客。每到節假日,牛角村、水塘寨都會設三道關卡的“攔門酒”迎接遠道而來的游客。傍晚時分,大家齊聚在長桌宴上,歡聲笑語,一桌桌美食、一碗碗米酒瞬時拉近了客人之間的距離,本地的少數民族姑娘唱著本民族的敬酒歌挨桌敬酒,游客們不僅享受美食、更陶醉于醇厚的民族風情中。
在落別龍井生態溫泉度假區,工人正在加班加點地做著收尾工作。“休閑旅游是我們的發展理念”落別龍井生態溫泉度假區營銷總監畢崇波說,“以我們溫泉酒店為圓心,周圍有櫻桃采摘園、布衣風情小鎮、濕地公園、螃蟹峽養生谷,能讓游客享受多種旅游體驗。”
據悉,落別龍井生態溫泉度假區項目總投資11億元人民幣,占地面積536149平方米,建設總建筑面積61730平方米,是集住宿、餐飲、觀光、溫泉養生、休閑、娛樂、商務、會議接待為一體,按AAAA級景區建設,是目前貴州地區規模最大的溫泉旅游度假區之一。

牂牁江風景區一角。(六枝特區黨委宣傳部供圖)
徽派的建筑風格,傳統的古鎮街市......這里不是煙雨蒙蒙的江南,而是六枝的郎岱古鎮。
歷史上的六枝郎岱作為連接云貴的要道,商賈云集、旅客如織。今天的郎岱,承接千年傳承的文化,著力打造生態宜居古鎮。郎岱的古城風貌和空間格局都基本保存完整,在這基礎上又打造彝族土司莊園、城墻、醬園、特色小吃街等,深入挖掘郎岱古鎮的歷史遺存和民族風情。
近年來,郎岱鎮以古鎮傳統街市、秀麗山水風光和民居生活體驗為基礎,打造了岱山書院、土司府、夜郎百草園、東門街等文化景點,形成以古鎮旅游、歷史文化旅游、自然景觀為主的旅游鎮,打造“清風古鎮·發味道人文·迎祥郎岱”,構建產城融合的宜居、宜業、宜游特色風情小鎮。
改造后的郎岱東門街,很好地保留了古民居的風貌特色,行走在街上,小鎮居民生活閑適安逸,時間仿佛在這里慢了下來。沿著東門街一路向前,在迎祥廣場領略郎岱歷史新貌,在岱山書院感受郎岱文化底蘊。據了解,郎岱鎮還在書院開展了學子誦國學經典等活動,“以文促旅”,讓游客感受收獲不一樣的精神之旅。
除了“古”的元素,“新”的符號也處處在郎岱體現。郎岱鎮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積極開辟新興產業,建成了萬畝獼猴桃產業園等。在城郊周邊建設了近2萬畝的水果采摘基地,豐富了古鎮旅游的內涵,帶動了生態產業的發展。
近年來,郎岱鎮整合旅游資源,加大開發保護和建設力度,讓小鎮歷史文化、自然風光、現代人文氣息交相輝映,真正讓游客玩在古鎮、吃在古鎮、游在古鎮、留在古鎮,讓城鎮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通過“文化+旅游”“產業+旅游”,讓古鎮煥發新的活力。
(責任編輯/顧海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