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陳洋 本報記者 李司坤
英國《金融時報》22日報道稱,根據多家市場機構報告,中國政府已撥款超過10億美元支持科技初創企業發展,作為推動制造業升級的戰略舉措。全球資本也更加傾向于投資中國等亞洲國家的初創企業,而非美國的科技企業。
報道稱,根據國際會計師事務所畢馬威最新發表的季度全球風險投資報告,中國政府正大力支持國內初創企業發展,所投入的項目支持資金已超過10億美元,中國將支持新興科技企業作為其“2025中國制造”計劃的戰略組成部分。另據市場研究公司CBInsights和普華永道的報告,2017年第二季度對亞洲私人科技企業的風投首次超過美國,前者為193億美元,后者為184億美元。中國則成為全球風投的中心之一,在過去2年,大約有近800億美元的風投資金涌向中國企業。
《金融時報》的報道認為,中國將人工智能、互聯網商業和金融服務作為支持重點,力圖催生高附加值制造業和服務業發展。在政策支持下,加上龐大的潛在市場前景,得到風投青睞的中國初創企業以驚人的速度增長。根據估算,中國的獨角獸公司(指估值不少于10億美元的初創企業)的總估值超過3500億美元,已逼近美國獨角獸公司的總估值。
通信行業觀察家項立剛22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相比美國,中國的初創企業有明顯優勢,主要體現在中國國內有大量的孵化器,企業能夠以很便宜的租金租用場地,如果項目好,能獲得來自政府方面的資金支持以及眾多的優惠政策;其次,中國在人才資源上也有優勢,全中國一年有600萬大學畢業生,加上近年來開始出現的海外留學生回國潮,這使得在中國比美國更容易招到技術人才。
美國科技網站TechCrunch稱,中國已經作為互聯網科技的新貴,在很多后發領域超越美國。但在如何形成穩定盈利模式和技術優勢方面,中國初創企業還需要付出更大努力。▲
環球時報2017-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