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傳倩
內容摘要:戀愛與婚姻,是英國著名女作家簡.奧斯丁作品的重要主題,其代表作《傲慢與偏見》集中反映了作家本人的婚戀觀。奧斯丁呼吁女性擺脫傳統的買賣婚姻模式,倡導婚姻應以愛情為基礎,但她并不否認經濟因素在婚戀關系中的地位,從而形成并贊美“愛情第一,財富第二”的婚戀模式。同時,奧斯丁沖破世俗的樊籠,一反傳統的男為教師女為學生的婚戀關系模式,將女性提升到與男性平等的地位,繼而將兩性之間的相互訓導視為成功婚戀關系的基礎。
關鍵詞:簡.奧斯丁 《傲慢與偏見》 婚戀觀 婚戀模式 婚戀關系
戀愛婚姻,關系到女性一生的幸福,這是簡.奧斯丁發自肺腑的慨嘆。作為生活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英國女性作家,奧斯丁對當時女性在婚戀市場中的悲慘處境有著清醒的認識。奧斯丁作品的主要著眼點就在于戀愛和婚嫁,《傲慢與偏見》作為其代表作,其故事內核正是伊麗莎白五姐妹和鄰家女孩是如何尋找如意郎君的,把當時英國中產階層女性對于婚姻的期盼描繪得淋漓盡致,也折射出作家本人的婚戀觀。在作品中,奧斯丁呼吁女性擺脫傳統的買賣婚姻模式,倡導婚姻應以愛情為基礎,同時她并不否認經濟因素在婚戀關系中的地位,從而形成并贊美“愛情第一,財富第二”的婚戀模式。就男女在婚戀關系中的地位問題,奧斯丁沖破世俗的樊籠,一反傳統的男為教師女為學生的婚戀關系模式,將女性提升到與男性平等的地位,繼而將兩性之間的相互訓導視為成功婚戀關系的基礎。
一.愛情第一,財富第二的婚戀模式
奧斯丁反對將婚姻看作是現實需求的考量,在她看來,愛情應該是婚姻的首要必備條件,沒有愛情的婚姻是難以想象、令人無法容忍的。《傲慢與偏見》中的伊麗莎白.班內特是奧斯丁最鐘愛的人物,在她的身上作家寄托了自己的婚戀理想。伊麗莎白將愛情看作婚姻的首要考慮,是獨立于財產地位的一個先決條件,斷然拒絕無愛婚姻。表兄柯林斯作為伊麗莎白父親財產的繼承人,若其父去世后完全有權利將她逐出家門,但是伊麗莎白斷然拒絕他的求婚,只因為她清醒地意識到沒有愛情的婚姻是毫無幸福可言的:“你不能讓我幸福,而且我相信,我也絕不可能使你幸福。”【1】母親對她千般嘮叨百般威脅,也不足以改變她的心意。繼而她又拒絕了年收入一萬英鎊、相貌英俊、舉止瀟灑的“如意郎君”達西的求婚,只因缺乏愛意:“你用盡一切辦法,也不能打動我的心,叫我接受你的求婚,”“在天下的男人中我最不愿意和他結婚的人就是你。”這兩次拒婚正是伊麗莎白愛情至上觀念的體現,也折射了作家奧斯丁的愛情觀,即愛情應為婚姻生活的基石。
同時奧斯丁通過塑造夏洛蒂、柯林斯這對務實情侶,批判了擯棄愛情、物質至上的傳統婚姻觀念。夏洛蒂是位有見識、有教養的中產階層女性,但由于缺乏嫁妝,加之姿色平平,已經27歲仍待嫁閨中,眼看就要注定寄人籬下,孤獨終老。在殘酷的現實面前,面對不學無術的柯林斯的求婚,她作出了現實的無奈選擇,只為“給她自己安排了一個最可靠的儲藏室,日后可以不致挨凍受饑。”對此,奧斯丁通過伊麗莎白的反應作出批判和嘲諷:“(伊麗莎白)聽到這件事,不禁大為吃驚,連禮貌也不顧了,竟大聲叫了起來:‘跟柯林斯先生訂婚!親愛的夏洛蒂,那怎么行!”繼而在內心批評道:“夏洛蒂竟做了科林斯的妻子,這真是天下最丟人的事!她不僅為這樣一個朋友的自取其辱、自貶身價而感到難受,而且她還十分確信的斷定,她朋友拈的這個鬮兒,決不會給她自己帶來多大的幸福。”至此,我們應該清楚地了解愛情在奧斯丁眼中的無可替代的地位。
然而身為十八世紀理性主義傳統的秉承者,奧斯丁并未忽視經濟因素在婚戀關系中地位。在她看來,沒有愛情的婚姻當然是不能考慮的,但沒有財富做后盾的愛情也是難以為繼的。作者在小說中開宗明義,“凡是有財產的單身漢,必定需要娶位太太,這已經成為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直接將金錢和婚姻聯系起來。小說中但凡涉及談婚論嫁的人物,奧斯丁都會向我們詳細地介紹他們的財產收入情況,于是我們從開始就知道彬格萊每年有四五千英鎊的收入,達西收入逾萬,柯林斯雖相對貧困,但錢途無量,由此可見財富是婚姻基礎的理念是為奧斯丁所接受并肯定的。當費茨威廉向伊麗莎白暗示自己因為經濟原因無法向心儀的女子(指伊麗莎白)求婚時,伊麗莎白對此務實態度并不厭煩,反而欣然接受。這向我們證實了兩點,一是伊麗莎白(即作家本人)對于金錢重要性的認可,二是在婚姻問題上對于金錢的考量,不但是女性所必須面對的,即使是出生豪門的非長子也不能免俗。對于財富重要性認識的最為明顯的例證,恰恰在于伊麗莎白對達西由恨到愛的轉變。達西的信固然啟動了這一轉變,但真正的轉折點在于參觀達西莊園給她帶來的心靈震撼。當她看到豪華氣派的彭伯里莊園時,不禁后悔自己拒絕了達西的求婚,“我差點做了這里的女主人”,“在彭伯里當個主婦也真夠美氣的”,從此她對達西的感情開始溫暖,也預示了他們最終的結合。此外我們還要看到作家對夏洛蒂態度的雙重性,一方面她有點瞧不起夏洛蒂的務實主義,另一方面又認可她的精明,在書中為她安排了較舒適的可接受的幸福生活,正如評論家列奧.基爾什鮑姆所說:“夏洛蒂.科林斯的故事在《傲慢與偏見》中具有重要意義。這是嚴格的、毫不含糊的現實主義——是生活,而不是羅曼史。”[2]
在奧斯丁眼中,真正的幸福美滿婚姻應建立在兩情相悅基礎上,應是愛情和金錢的完美結合。沒有愛情的傳統務實婚姻固然不足取,但完全不考慮經濟基礎的婚姻也是不能接受的。婚姻離不開財產,婚姻不是建立在純粹愛情上的空中樓閣,愛情的最終結果是婚姻,而婚姻是實實在在的生活,既然要生活就離不開物質基礎。作家這一婚戀觀的形成,一方面受到英國中產階層務實主義傳統的影響,另一方面源于她本人的人生經歷。聰明伶俐的奧斯丁終生未嫁,其實她并不乏追求者,但由于沒有嫁妝,交往只能停留在友情層面。她曾接受過青梅竹馬相互傾慕的年輕牧師哈里斯的求婚,但第二天她就翻悔了,因為哈里斯的處境與她憧憬的“和一個富有的丈夫安居在一棟華麗的住宅里”[3]的情景相距太遠。正如David Cecil指出的,“雖說她并非淪為世俗觀念的奴隸,但她認為完全忽視這一點是錯誤的。為了金錢結婚是錯誤的,但是完全沒有金錢而結婚也是愚蠢的。”[4]endprint
二.男女平等、相互訓導的婚戀關系
在奧斯丁所生活的18世紀英國,女性被視為智力低下的性別,毫無社會地位可言。當時的人們認為男女之間不可能平等,因為男性作為社會組織的立法者,天賦的理智自然多一些,這一點被視為考慮問題的總的基礎。漢內.莫爾斷言說,女性“不善長像男性那樣歸納概括她們的思想,她們的頭腦也不具備像男人們那樣理解重大問題的能力”[5]。女性不僅是,而且應該是在智力上比男性低劣的,因此格里高利博士對任何一個可能因培養自己的智力因而違反了自然安排的女性,提出嚴肅警告,要求她們掩藏這個事實,“特別是要對男人們保密,因為男性通常都是以不懷好意的嫉妒的眼光看待有才華的、理解能力受到培養訓練的婦女。”[6]對于這種傳統觀念,奧斯丁完全反對。在她的作品中,女性不僅具備才華,而且被允許大膽地展示才華,對異性產生無窮魅力。女性與男性完全處于平等地位,他們之間相互教育、相互提攜進步,成為奧斯丁成功婚戀關系的關鍵。
《傲慢與偏見》中達西和伊麗莎白的戀愛婚姻恰恰反映了奧斯丁的理想。首先,他們的結合是愛情與財富的完美對接,其次,他們的結合是建立在智力相當的平等對話基礎上的。吸引達西的并不僅僅在于伊麗莎白的美麗可人,更在于她的聰慧頭腦、機敏談吐,而對伊麗莎白產生吸引力的不只是達西的財富和玉樹臨風的風度儀表,還有他的善良和睿智。小說進而將兩人的婚戀過程描述為相互訓導、相互提升的過程。通過與達西的談話和交往,伊麗莎白逐漸意識到自己所懷有的偏見,不斷扭轉自己的偏頗,最終看清了韋翰的丑惡和達西的美好,欣喜地走進美滿婚姻的殿堂。而這一相互訓導過程對于達西更是意義非凡,伊麗莎白當初對他的拒絕,著實給他上了有生以來最為深刻的一課,正如他后來向伊麗莎白承認的:“你教訓了我一頓,開頭真有些受不了了,但卻受益匪淺。你把我恰如其分地羞辱了一番。我當初向你求婚,滿以為你一定會答應我。你使我明白過來,我既然認定有位姑娘值得我去博得她的歡心,那就絕不應該自命不凡地去取悅她。”遭到拒絕的他,不斷地以伊麗莎白的指責來警醒自己以求改正,最后終于有機會對伊麗莎白說;“我改正了你指責我的那些缺點。”達西這一接受教訓的過程幾乎貫穿小說的始末,正如評論家Paula Marantz Cohen指出的,“達西受教育是小說的重心所在,而伊麗莎白則處在訓導他的最佳位置上。”[7]
作為婚戀中相互訓導關系的反例,奧斯丁塑造了班內特夫婦這一對智力不對等、無法進行有效溝通的傳統夫婦。班內特先生早年間因為貪戀青春美貌,娶了智力貧乏、不學無術、喜怒無常的班內特太太,“以致結婚不久,他對太太的深摯的情意便完結了。夫婦之間的互敬互愛和推心置腹,都永遠消失得無影無蹤;他對于家庭幸福的理想也完全給推翻了。”對于由于自己的冒失而招來的不幸婚姻,如果班內特先生能采取積極手段,適當運用自己的才華,對妻子加以訓導,也可以提升擴展其見識,而不至于任憑其愚昧粗俗與日俱增,繼而保全整個家庭和兒女們的體面。然而不幸的是,“說到他太太,除了她的無知和愚昧倒可以供他開心作樂之外,他對她就再也沒有別的恩情了”。恰恰是班內特先生的缺少責任感和玩世不恭,使得他的婚姻陷入泥沼,在班內特太太粗鄙典范的帶動下,三個小女兒顯得愚蠢的可悲,進而威脅傷害到吉英和伊麗莎白的戀愛婚姻。奧斯丁借伊麗莎白之口,對這種失敗婚姻加以批評:“倘若叫伊麗莎白根據她自己家庭的情形,來說一說什么叫做婚姻的幸福,什么叫做家庭的樂趣,那她一定說不出好話來”,“伊麗莎白并不是看不出父親這方面的缺德”,“說到不美滿婚姻給兒女們帶來的不利,她從前絕沒有像現在體驗得這樣深刻;再說,父親的才能使用不當因而造成種種害處,這一點她從沒有像現在這樣看得透徹。”
作為奧斯丁代表作的《傲慢與偏見》,借幾對夫婦情侶的婚戀故事,集中展現了作家本人的婚戀觀:愛情是美滿婚姻的必不可少的基石,經濟條件的重要性也不可低估,伊麗莎白和達西被塑造為理想婚姻的典范,是愛情與財富的結合;同時,作家反對傳統對于女性智力的質疑,將女性提升到與男性智力平等的地位,提出成功的婚戀關系應以男女智力平等、相互訓導、相互提點為基礎,而缺少這一基礎的婚戀關系,必將像班內特夫婦的婚姻家庭生活那樣,走向鬧劇甚至是悲劇。
參考文獻
【1】除特別標注外,文中所有引文均出自簡.奧斯丁.《傲慢與偏見》[M].王科一譯.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0
【2】【5】【6】朱虹選編.《奧斯丁研究》【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5
【3】【4】Lefroy Helen .《簡.奧斯丁》【M】.木點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7】PaulaMarantzCohen.Jane Austens Rejection of Rousseau:A Novelistic and Feminist Initiation【J】.Papers o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Ajournal for Scholars and Critics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1994
(作者單位:山東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