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民
內容摘要:作文教學中最基礎的是學生對生活的熟悉與感受。我們覺得教會學生觀察生活,從身邊的人和事物的點滴,到長期的連續觀察,加之以思考,深入細致地觀察生活,并且產生理性認識,使學生對生活積累大量感性材料和思想透視,這樣就為作文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觀察 連續 深入
作文教學的根基在哪里?一般老師喜歡用比較省力而“高效”的辦法,讓學生讀熟一些范文,或者記住一些常見文體的結構套式,讓學生就像作數學題套用公式一樣去應付考試。雖然中小學作文教學主要目的并不是培養作家,但是教會學生表現自己的生活以及表達生活中的感受,學習過程中產生的思想,這是語文教師的天職。應該從作文教學的根基著手,真正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這個根基,應該是教會學生觀察生活,即許多有識之士常說的留心身邊的人和事。
一.即時片段觀察
一座高樓大廈離不開一磚一瓦的不斷累積。同樣,一篇優美的文章也離不開平時零散材料的積累。任何有質量的文章都需要平時素材的積累和思想的滲透。我們重視教會學生觀察生活,其實就是從作文的原點開始培養。
首先是養成學生留心身邊人與事的意識與習慣。讓學生準備一本觀察日記,隨時記錄觀察到的片段景象。一個有趣的表情,一個奇怪的舉動,一個動人的場景……日積月累,不僅材料豐富了,而且因長期的觀察與留心,學生對生活的注意度強化了,寫出來的文章不會干巴巴的,更不可能是遠離生活的抄襲。這些片段,雖然在日記中是零散瑣碎的,但是經過學生思想的貫通和組接,就會成為感情充沛,有思想穿透力的好文章。
其次,要培養學生定時重溫這些日記。如果日記記得很多卻從不翻看,那么這些曾經鮮活的生活片段就可能終止其生命。讓學生不時地翻看,可以使得這些材料保鮮,而且教會學生反觀中進行反思,就會加深對生活的理解和認識,在使用這些素材時,材料顯示的不僅鮮活生動,而且有思想深度。時間久了,學生對生活現象就會從個別聯想到普遍,從偶然想到必然,對社會現象的認知就會不斷從感性上升到理性。
當然,在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習慣時,需要老師不斷提示學生觀察的準確性,記錄的及時性,使用時的思想性。只有這樣,學生的觀察能力會不斷提高,觀察日記的質量也會逐步提升,最后作文的質量就有了堅實的基礎。
二.連續跟蹤觀察
即時的觀察,其好處是及時、準確,缺點是零散。所以老師還需要教會學生進行連續性觀察。引導學生對同一個對象長期跟蹤觀察,有利于培養學生發現事物的發展變化,同一個人或者事件,隨著時間和場景的變化而產生變化,這對學生來說不僅新奇,而且對其具體變化的注意和準確把握,這個能力尤其重要。
具體做法是啟發學生挑選一二個合適的對象,進行長期的跟蹤觀察,或者是附近的人,或者是比較容易觀察的某一類現象,或者是周圍某個客觀的物類如樹木、小動物之類。確定了對象,隨時觀察其變化,隨時記錄在日記本上。這種連續性筆記要提醒學生隨手記錄時間、場景、氣候等許多客觀條件,以便以后觀察分析其變化之用。當然最重要的是要求觀察的準確、細致。對人物的言語、動作、表情等準確把握相當不易;對自然物或者現象的細致觀察也不是一件很輕松的事;對某個社會事件的觀察,涉及許多關系不同性格各異的人,準確把握難度更大,所以要指導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觀察能力。
還需要指導學生定期梳理。大量的實地觀察,細致而具體;前后的不同,呈現一定的規律,歸納其共性,分析其變異,透視其變化原因。這樣的觀察會使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各種現象和事件積累大量感性的表象材料,也有表層和深層的理解與認知,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認知能力,也有助于學生從感性與理性兩個方面認識事物。這樣,學生大腦里存放著的是具象的素材,并且已經具備一定的意涵,這使學生提起筆來作文,各種意象奔涌而至,不至于枯腸難搜,筆下枯燥乏味了。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觀察日記雖然重在客觀觀察和記錄,但不能是簡單地像照相機一樣刻板的影像。作為日后作文素材,不僅觀察時候要篩選影像,還需要把握特征性現象,能夠反映本質特征的細節,即引導學生觀察時就要考慮觀察到的事相其質量。只有這樣才會有高質量的觀察及其材料。
三.由外到內的觀察
前面所述主要是教會學生觀察客觀呈現的表象,并長期積累,不僅提高對事物的準確觀察的能力,儲備大量生活事像素材。但這畢竟只是事物表象而已,需要啟發和培養學生將眼睛深入到事物內部,去觀察其本質。
其一,教會學生觀察人物的心理。人們的言語、動作和表情等外部表現都有一個內心在指揮,即人的外部表現的根據是內心,只有掌握這個根據才算真正觀察到家了。如何培養學生觀察人物心理活動的能力呢?我們的做法是這樣的,先觀察“自己”,記錄自己一些言行的出現時的心理狀況,如與同學交往時自己是怎么想的,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的過程中自己的心理過程等等。自己心理觀察熟悉了,才會明白心理對行為的支配作用。待熟練了自我觀察之后,引導學生“觀察”他人的心理。具體做法是要求學生觀察到人物的言語、行為和表情后,推測其心理。因為心理一般具有一定的穩定性,根據其心理可以推測其后續的行為,通過觀察到的實際的后期行為可以驗證和矯正自己的推測,經過多次這樣的訓練,這種對人心理的觀察能力會逐步提高。學生在長期的實際操作中,會對人的性格、觀念等內心的根據性內質有較強的認知能力,而這不僅有助于學生認識人的特征和思想行為之間的關系,而且能夠對社會現象有更深的認識。
其二是教會學生觀察事物的共性、特異性和內在規律。如果學生的觀察停留在表面現象和碎片化狀態,那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首先讓學生從個別聯系其他同類,找出共同性特征,那么對“類”就有了感性和理性的認知;對同一事物,從其前后現象歸納其沒有變化的特征,那么就是其比較一致的穩定的重要特征。這樣,事物的共性就得到確認和深刻的認知。其二,對相同類別的事物,仔細觀察其表象,并且持續一段時間,從先后觀察到的現象覺察其特異性。這主要依靠對前后和不同事物表象的比較,讓學生對同類事物作比較,就可以發現同類的不同個體之間的差異,如落葉喬木與常綠樹木、不同鳥類、貓與狗,這不是很難,但確實可以提高學生對事物特征的認知,也可以提高他們的觀察能力。其三,事物的變化規律,需要引導學生先把前后觀察到的現象仔細梳理,發現變化軌跡,然后聯系所記錄的客觀條件,分析其變化原因和內在規律。通過這樣的努力,學生自然能夠對事物的認識從現象到本質,從外部表象到內部規律。
四.與讀書、思考和寫作結合起來
觀察也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工程,欲很準確、深刻地觀察事物,必須有其他能力的參與;觀察的實效也需要寫作來檢驗。從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能力來看,至少需要與讀書、思考、寫作等聯系起來,才能有更好的觀察效果。
讀書與觀察,表面上沒有什么聯系,其實讀書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觀察的準確性和深刻性。觀察自然風景,如果與語文課文中的《濟南的冬天》等相比較,就容易準確把握自己身邊的冬景。古今中外許多經典文學作品中的自然風光,都是作家對他們身邊的風景仔細觀察,無論觀察的細致、準確以及“記錄”的手法,都有助于學生的觀察。至于對人物、社會現象的觀察與描寫,對學生的啟發與楷模作用,無可疑議。特別是他們對生活的深入發掘,即對表象的深刻解讀,對學生認識生活和記錄生活,啟示意義是巨大的。
觀察如果沒有思考,那么只能作死板的實錄,沒有內涵,沒有靈魂。所以要真正提高觀察的質量,必須讓學生學會在觀察中思考,對自然現象、社會事件、人們活動進行深入思考,才能觀察到本質性現象。即便是自然現象,在客觀中只是偶然的現象,但是置于社會環境中,就與人類的活動和內心發生了關系,如觸景生情。這在理解經典課文《岳陽樓記》中有生動實例,而寫作中的自然不能是純粹的無關人物心情的自然,而是人的心情的觸媒、另一種表現,只有這樣的自然,在文中才更有意義。在觀察生活時候,也需要注意到這種關聯,才能把人看得更為清楚。當然,在觀察人的活動時,人與人的關系,不經過深入細致地思考,這是無法看清楚的。
寫觀察日記的目的是為了寫出好作文。觀察日記就是小作文,或者片段作文,也需要從寫作角度進行指導與評講,以便提高日記的寫作水平。這可以從觀察水平角度評講,也可以從表述(寫作)角度評講。在學生寫了一定量的日記之后,就需要與寫作聯系起來評講其觀察日記的寫作,以及其從日記素材到作文題材和表現的不斷蛻變,從而真正將觀察日記與寫作深度契合。這種反復的聯系性評講與指導,促使學生將日記與作文的聯系、區別認識清楚,在不斷循環中真正提高認識生活的能力以及表現生活的能力,從根本上提高寫作水平。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春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