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長輝+莫業勇+楊琳+符莉+劉銳金
摘 要 林下經濟被認為是“以短養長”,提高林農收入的有效選擇。橡膠價格持續低迷的情況下,發展林下經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單一作物收入低。通過對海南儋州、白沙、屯昌、瓊中、瓊海、萬寧、澄邁等7個市縣261個農戶調查發現,橡膠林下經濟發展較為滯后,農戶對林下經濟及其模式普遍缺乏清晰認知;本文分析影響農戶認知和制約發展林下經濟的因素,并據此提出發展海南民營橡膠林下經濟的一點思考。
關鍵詞 林下經濟 ;全周期間作 ;橡膠種植戶
中圖分類號 F326.2 文獻標識碼 A Doi:10.12008/j.issn.1009-2196.2017.09.017
Economic Survey of Rubber-based Farming in Farmer's Rubber Plantations
in Hainan
HE Changhui MO Yeyong YANG Lin FU Li LIU Ruijin
(Rubber Research Institute, CATAS, Danzhou, Hainan 571737)
Abstract Rubber-based farming was considered to be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income of smallholders from planting short-duration crops to support perennial crops. With rubber prices continuing to slump, rubber-based farming can make up for the low income to some extent from rubber tree. The survey of 261 smallholders from Danzhou, Baisha, Tunchang, Qiongzhong, Qionghai, Wanning, Chengmai in Hainan showed that rubber-based farming was very weak in the rubber smallholdings and that the farmers were not clearly aware of rubber-based farming and its patterns. The factors affecting farmers' awareness and the constraints of rubber-based farming were analyzed, based on which some suggestions were made of rubber-based farming for rubber farmers in Hainan.
Keywords rubber-based farming ; intercropping throughout the economic life of rubber trees ; rubber smallholders
林下經濟,是指以生態學、經濟學和系統工程為基本理論,借助林地的生態環境以及景觀資源,開展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林下產品初級加工、林下旅游等多重項目的復合生產經營活動[1]。發展林下經濟不僅有利于保護林地資源,還能有效增加低收入農戶的家庭收入,推動地方“精準扶貧”[2]。為了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森林資源豐富的地區積極推動林下經濟發展。據《中國林業統計年鑒2015》,2014年全國林業產業總產值達到59 362.71億元,其中林下經濟產值5 403.94億元,占比為9.10%。浙江、廣西、四川林下經濟發展較為突出,其中浙江林下經濟產值達到1 497.71億元,占全國的27.71%。從部分地區生產實踐來看,林下經濟發展有傳統、有基礎,政策推動和能人帶動的作用比較明顯,但因林下經濟總體發展剛剛起步,各地發展還存在水平低、規模小、不規范等問題[3]。林下經濟的發展受諸多因素制約,主要體現在資金、市場、技術等方面[4-5]。盡管國務院2012年出臺《關于加快林下經濟發展的意見》,提出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以市場為導向,科學合理利用森林資源,大力推進專業合作組織和市場流通體系建設,著力加強科技服務、政策扶持和監督管理,促進林下經濟向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和產業化發展,為林下經濟發展提供政策支持,但從農戶層面看,林下經濟發展還受到諸多其他因素影響。廖靈芝,李顯華[6]對云南省大關縣的調查發現,小農意識、林地流轉困難、林權抵押貸款難以落實、產銷脫節等因素是制約林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王團真等[7]利用福建省三明市的農戶數據,構建Probit模型分析農戶發展林下經濟的意愿,發現戶主年齡、戶主文化程度、林地面積、與縣城的距離等因素對農戶發展林下經濟有顯著影響;而對林下經濟認知程度會正向影響農戶發展林下經濟的行為[8]。李婭等[9]通過問卷調查了云南農戶發展林下經濟的意愿和需求,認為勞動力供應不足也是制約當地農戶發展林下經濟的因素。
據《海南省統計年鑒2016》,海南省擁有森林面積213.27萬hm2,其中人工林面積146.93萬hm2,包含橡膠林54.20萬hm2。橡膠林屬于人工經濟林,切割樹皮收集的膠乳是種植橡膠樹最重要的產出,另外橡膠園更新時的木材也是膠園產出的一部分。橡膠樹是落葉喬木,樹高可達30 m,種植密度一般為495株/hm2,每行橡膠樹之間有約4~8 m的間距,為發展林下經濟提供了足夠的空間。據農業部南亞熱帶作物辦公室統計,海南省的橡膠林規模龐大,其中未開割的幼林約為15.87萬hm2,為發展林下經濟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土地資源。但如何將橡膠林業經濟單一發展轉變為林業經濟與林下經濟并行發展一直是困擾產業發展的難題。現有研究從不同方面探索了諸多發展模式,比如橡膠林—南藥、橡膠林—食用菌、橡膠林—家禽、橡膠林—草—家畜、橡膠林-花卉等[10];海南省國營龍江農場探索膠園林下經濟,在1~2齡的中小苗林下大力發展香蕉種植,不僅讓職工群眾獲得可觀的收益,還促進橡膠中小苗快速生長[11]。冀春花等[12]分析了海南農墾廣壩農場等實施的橡膠林膠菌復合生態系統的成功經驗,認為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程漢亭等[13]從土壤養分含量、膠園雜草防控效率和膠園經濟效益等方面綜合評價了橡膠—益智間作模式,發現該模式能夠顯著改善土壤含水量,抑制雜草生長,提高膠園經濟收入,是拓展橡膠林下經濟的新思路。從現有研究可以看出,國有農場在發展橡膠林下經濟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民營橡膠面積達29.63萬hm2,超過國有農場,但林下經濟發展情況卻鮮見報道,因此有必要對民營橡膠林下經濟發展情況進行調查研究。本文通過農戶調查,對海南7個橡膠規模較大市縣林下經濟的發展現狀、制約發展的因素以及農戶對種植新模式的認知情況進行研究,在此基礎上提出促進林下經濟發展的建議。endprint
1 調查情況與數據分析
1.1 調查情況介紹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橡膠研究所產業發展課題組2016年8月赴海南儋州市、瓊中縣、白沙縣、澄邁縣、屯昌縣、瓊海市和萬寧市等7個市縣的24個鄉鎮、農場展開社會調查,了解農戶家庭經濟情況和橡膠生產管理情況。調查采用一對一問答的方式填寫問卷,共隨機采訪農戶273戶,收集到有效問卷261份。樣本市縣均為橡膠種植大縣,橡膠種植面積占海南省的64.77%,產量占67.53%;依據區域布局分別從東部、中部和西部選擇樣本市縣,一定程度上保證了調研結果的代表性。
1.2 林下經濟發展的情況
橡膠林下間作可以分為幼齡膠園和成齡膠園間作。幼齡膠園間作比較常見,因為幼苗期,膠樹行距空間大,陽光充足,適于間作其他作物。常見的作物主要有香蕉、甘蔗、木薯、花生、瓜果蔬菜等。成齡膠園林下間作是一個至今沒有被很好解決的科研問題,常規膠園林下蔭蔽度大,僅適合一些比較耐蔭的作物,如益智、砂仁、生姜等。
橡膠價格低迷的情況下,發展林下經濟是彌補家庭收入的有效方式之一。但調查發現,林下經濟在民營橡膠園中發展的比例比較低,大部分農戶都沒有發展林下經濟的經歷,且很多對發展林下經濟存在認知不清晰的問題。
138戶(52.87%)受訪者從來沒有發展過林下經濟,包括在新定植膠園間作其他作物(表1)。近四成未發展過林下經濟的農戶表示坡度大、膠園石塊多或者水源缺乏導致地形環境不適合是他們未開發林下資源的主要原因,是制約農戶發展林下經濟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缺乏技術和缺少勞動力,分別占未開發林下資源農戶的18.12%和16.67%;有17戶農戶擔心產品沒有市場,種出來賣不掉,可能賺不到錢而放棄發展林下經濟,約占未發展林下經濟農戶的12.32%;12戶因為橡膠地太小或者土地太少,難以形成規模經營而拒絕發展林下經濟;另外還有8戶農戶擔心開展林下種植會影響橡膠樹生長而沒有發展林下經濟,7戶農戶則認為發展林下經濟太辛苦而拒絕發展(圖1)。選擇其他的樣本有18戶,其中有少量農戶表示缺乏資金、沒有一起發展、擔心被偷是他們未發展林下經濟的主要原因,少量農戶則表示從未考慮過林下經濟問題甚至未聽過林下經濟。
90戶(34.48%)受訪者家庭曾經或正在新定植膠園間作其他作物,主要以花生、木薯等油料作物和飼料作物為主,還有部分蔬菜、玉米等維持家庭生活的作物(表1)。在新種植膠園間作其他作物,一方面可以彌補橡膠樹非生產期的經濟收入,另一方面是新種植膠園行距大,光熱條件好,間種作物的選擇范圍大,收益較好,只有3戶表示間種是虧本的。同時,非生產期發展間種還能有效抑制雜草,有助于橡膠樹生長。
成齡膠園蔭蔽程度高,可選作物少,且市場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但橡膠林下資源開發是提高土地產出率的重要方面。所調查農戶中只有31戶正在或曾經在成齡膠園間作過,占比非常低(表1),但基本上都是有錢賺的。20戶給出間種作物的農戶中19個選擇的是益智,其中11戶在瓊中,此外白沙縣、萬寧市、儋州市和瓊海市有少量農戶在橡膠林下間作益智。技術和資金是他們發展林下經濟最為缺乏的兩個要素。
1.2 對全周期間作模式的認知
全周期間作模式,是指從橡膠樹定植后到更新時均可以開展間作生產的間作模式。最初是在膠園種植形式中寬行窄株的基礎上,經過改良而發展起來的一種膠園種植形式[14],該模式的策略是在主作橡膠樹不大幅減產的前提下讓出部分空間,將株行距調整為(2 m×4 m)×20 m,選擇直立型橡膠樹品種作為主作物,間種其他農作物[15]。曾憲海等[16]的研究表明,全周期間作模式膠園比常規膠園有更多的林下可間作土地資源和光照資源可以利用,為膠園長期間作提供了一個新的平臺。林位夫等[17]經過多年生產研究,認為一定范圍內,采用全周期間作模式有利于降低天然橡膠單一生產經營的風險。目前該模式已經成為橡膠林下間作比較被認可的模式。
當問及橡膠種植戶是否聽說過全周期間作的林下經濟模式時,受訪者中有11戶未對此做出回應,91戶受訪者表示聽說過,約占樣本總數的1/3,有159戶表示沒有聽說過,占樣本總量的60%以上(表2)。從地區分布來看,無論是絕對量還是相對量,儋州市橡膠種植戶聽說過全周期間作模式都高于其他市縣。白沙縣、澄邁縣和萬寧市聽過全周期間作模式的比例均超過30%,而瓊中縣和瓊海市聽過的比例則分別為22.22%和13.33%,屯昌縣調查樣本則都沒有聽過全周期間作模式(表2)。
值得注意的是儋州市是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橡膠研究所的所在地,全周期間作模式便是從這里進行試驗并推廣的。白沙縣、瓊中縣、澄邁縣則與儋州市接壤,但萬寧市是個例外,屯昌縣的特殊情況可能與樣本量的大小有一定關系。
從圖2可以發現,40%的受訪者因為沒有親身體驗該種植模式,對其評價為不確定,整體上正面評價多于負面評價。但聽說過全周期間作模式的農戶中,正面評價和負面評價的比例基本一致,分別為28.57%和29.67%。對未聽說過的農戶,調查員都會用“全周期間作主要是指留出寬大的行間距,比如20 m左右,降低種植密度,犧牲部分橡膠產量換取間作物的收成,可以一定程度防范橡膠收入低的風險”的解釋向受訪者描述全周期間作模式,或許是出于信任,抑或出于對風險的厭惡,正面評價比例為38.36%,遠高于負面評價的21.38%,當然仍有39.62%的受訪者難以做出評價。
2 調查結果與分析
海南民營橡膠已經發展成一個比較成熟的產業,但是,調查發現膠園林下經濟發展緩慢。農戶對林下經濟及林下經濟模式缺乏認知,現有的技術并未惠及廣大橡膠種植戶,另一方面家庭內部資源和膠園所處的自然環境對發展膠園林下經濟形成了一些制約。
2.1 林下經濟發展滯后
海南主要橡膠種植區域,林下經濟發展較為滯后,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特別是成齡膠園間作比例僅占調查樣本的12%;益智因為其喜陰特性和藥用價值,被認為是成齡膠園間作比較理想的作物,主要分布在瓊中縣。成齡膠園發展林下經濟是一個長期以來沒有得到很好解決的科研問題,海南、云南植膠區都曾在生產上做過嘗試,局部地區取得了一些經濟效益,比如云南德宏林下間作咖啡[18]、海南廣壩農場曾與公司合作林下種植竹蓀[19],但在更大范圍內難以找到成功的模式。合適的作物、產品的市場、勞動力資源的投入等問題一直沒有能夠很好解決。endprint
選擇在幼齡膠園間作的農戶比例高于在成齡膠園的,主要在于幼齡膠園適合種植的作物種類較多,進行間作時選擇范圍較大;且幼齡膠園處于非生產期,不用投入勞動從事割膠生產,有利于集中勞動力發展膠園間作。甘蔗曾經是海南比較常見的幼齡膠園間作作物,由于利潤低、榨糖產業萎縮等原因,種植甘蔗的農戶急劇減少。海南農墾部分國有農場嘗試在幼齡膠園間作香蕉、菠蘿、木瓜、木薯等作物,不僅讓職工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收益,部分間作還促進了橡膠小苗的快速生長[11,19]。但對于普通農戶家庭而言,膠園分散且面積小,難以形成規模,經濟效益不突出。出于充分利用土地資源、防止雜草生長等原因,部分農戶會選擇幼齡膠園間作,比如種植花生用于榨油,種植木薯喂豬、喂雞等,以維持家庭日常開支為主,經濟目的性不強。
2.2 制約因素較多
目前農戶發展橡膠林下經濟還受到諸多因素制約,除了資金和技術支撐外,膠園地形條件、家庭勞動力數量、橡膠種植規模、產品市場等問題也是制約農戶發展林下經濟的重要原因。
海南屬于丘陵性低山地形,四面環海,受臺風影響較大。膠園地形以山地、坡地為主,部分膠園土壤條件較差,不適合發展林下間作;部分地區因缺少充足的水源,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膠園林下經濟的發展。
2013年以來橡膠價格持續低迷,農戶從事橡膠生產的積極性不高。本次農戶調查發現,僅有約一半的農戶仍然正常割膠,占樣本量24.52%的農戶家庭完全放棄割膠。因橡膠樹的排膠特性,割膠生產需要夜間開展,且勞動強度大,家庭年輕勞動力從事橡膠生產的意愿低,多選擇外出務工。261戶受訪者中159戶家庭有勞動力外出務工,占比為60.92%。留在家繼續從事橡膠生產的勞動力多為缺乏一技之長、年齡偏大的,從事橡膠生產已經十分艱難,沒有更多精力投入到膠園林下經濟生產。
調查顯示,受訪者平均種植橡膠樹653株,包含開割樹和未開割樹,平均每戶地塊數為2.67片,平均每片地塊種植橡膠245株。部分農戶甚至表示,家里有1 000余株橡膠樹,但分散在15片橡膠地,每片僅有60~80株左右。種植戶普遍小規模經營,地塊分散,林下經濟難以實現規?;a,增加了管理的難度;如果林下作物產值不高,則難以對農戶家庭經濟形成有力支撐,達到分散單一經營風險的目的,導致農戶發展林下經濟積極性不高。
發展林下經濟,經濟效益必然是考慮的主要因素,但是部分產品市場空間小,部分產品配套的加工體系建設不完善,銷售問題得不到解決;農戶出于理性考量和對風險的厭惡,從而不敢嘗試規模種植。部分地區曾出現過政府主推林下經濟,最后產品集中上市,相互壓價,賣不出去的情況。
2.3 農戶對林下經濟模式缺乏認知
全周期間作模式是發展橡膠林下經濟較為被認可的模式之一?,F有研究也表明,這種模式能夠顯著降低橡膠單一經營的風險,但還沒有大量推廣,農戶對此缺乏清晰的認知。膠園間作模式的推廣不同于新品種或者新技術,受制于土地的不可移動性,推廣時只能要求對發展林下經濟有需求的農戶、組織到示范基地參觀。技術推廣難度大,因此出現靠近全周期間作模式科研單位的農戶認知程度高,而距離遠的農戶認知程度低的現象。
盡管全周期間作模式在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橡膠研究所經過多年試驗,取得一定的成效,但調查發現農戶實際生產過程中幾乎沒有采用全周期間作模式的。農戶對全周期間作模式的評價并非基于生產實踐,而是基于認知情況及訪談過程中調查人員對全周期間作模式的解釋??赡苁芟鹉z價格下降,家庭收入低的影響,橡膠種植戶有通過發展林下經濟提高收入的意愿,對全周期間作模式的正面評價多于負面評價,但更多受訪者沒有實際觀察到該種植模式的效果,因此持觀望態度。目前適合發展全周期間作模式的橡膠樹品種僅有熱研7-20-59,該品種樹干筆直、樹冠比較舒朗;但海南民營膠園橡膠樹品種以熱研7-33-97、PR107、RRIM600為主,采用傳統4 m×6 m或者3 m×7 m的種植模式,短期內種植模式還難以改變。農戶家庭橡膠種植面積一般比較小,空出20 m的大行距可能許多農戶暫時難以接受。因此,不論從農戶認知、種植模式推廣還是農戶家庭生產實踐和資源條件來看,全周期間作模式還難以被種植戶接受。
3 發展林下經濟的思考
3.1 科學謀劃,合理布局
“十三五”是精準扶貧的攻堅階段,海南目前仍有47.7萬貧困人口,涉及300個貧困村莊及5個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政府部門可以考慮將發展林下經濟與精準扶貧結合起來,帶動貧困農戶發展林下經濟,實現產業脫貧。首先對民營膠園面積和類型進行核查,核定可以利用發展林下經濟的土地規模和資源類型,調查貧困地區農戶橡膠生產情況,制定發展林下經濟的統一規劃,確保林下資源合理開發。其次,在政策上對發展林下經濟傾斜,聯合科研部門主動為貧困戶提供技術支持和培訓,適當的給予資金、種苗扶持。最后,各地政府根據區域優勢,合理布局,引導農戶發展橡膠林下經濟,同時努力搭建平臺,建立產供銷服務體系,讓貧困戶發展林下經濟時“種得起,管得好,賣得出”,逐步形成規模,并結合生態、有機農業和“互聯網+”形成地區品牌。
3.2 推動膠園流轉
鼓勵、支持有條件的農戶發展橡膠林下經濟,對于缺少條件或者不愿意發展林下經濟的農戶,可以嘗試推動其膠園土地流轉,引入農業企業、建立合作組織或者發展種植大戶等方式發展橡膠林下經濟,形成一定的規模,發展適度規模經營?;蛘哌€可以考慮采用林下經營與橡膠樹生產管理分離的方式,將集中連片的且適合發展林下經濟的膠園統一出租或者承包給企業、合作社或者大戶經營,這些經營主體專門從事林下經濟發展,農戶則負責橡膠生產管理,在獲得橡膠收入的同時還能獲得一份地租收益。
3.3 加強科技研發力度
科研部門則結合自身科研優勢,制定精細化服務的科研目標,認真考察海南省各個地區地形、資源、氣候條件和社會經濟發展情況,以此為基礎,研究符合不同地形、資源稟賦和經濟社會條件的種植模式或者方案,確保形成的林下經濟模式與地區發展需求相匹配。同時,科研部門還要加大科研力度,篩選更多適合發展林下經濟的橡膠樹品種和林下作物品種。選育更多樹形直、樹冠小、透光性好的橡膠樹品種,以適應林下經濟的需求;或者在現有橡膠樹主栽品種基礎上,結合品種生長特性,探索適合的林下經濟發展模式。積極篩選適合林下經濟發展的作物,盡量選擇勞動力消耗少、管理粗放、潛在價值高的林下經濟作物品種,防范勞動力短缺和市場風險。endprint
3.4 建立示范點,積極推廣宣傳
科研機構與政府主管部門聯合,積極開展林下經濟信息咨詢和技術培訓等服務工作,宣傳、引導農戶發展林下經濟,提高農戶對林下經濟的認知程度,推動技術的擴散。對于已經開發成功的林下經濟模式,比如全周期間作模式,可以嘗試在各個市縣選擇合適的地區建立生產示范區,通過示范推廣,提升農戶對新模式的理解和認知,推動橡膠種植戶采納這種模式。
參考文獻
[1] 彭 斌,劉俊昌. 民族地區綠色扶貧新的突破口——廣西發展林下經濟促農增收脫貧路徑初探[J]. 學術論壇, 2013,(11): 100-104,134.
[2] 靳雅棋. 基于農戶視角的林下經濟效益評價[D]. 北京: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2016.
[3]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監測項目組. 林下經濟發展現狀及問題研究——基于70個樣本縣的實地調研[J]. 林業經濟,2014(02):11-14,109.
[4] 陳 柯. 林下經濟發展制約因素分析[J]. 林業經濟,2014(12):104-109.
[5] 陳天儀. 農戶發展林下經濟現狀與訴求的實證分析——基于河南省內黃縣的調查[J]. 林業經濟,2014(06):45-47,63.
[6] 廖靈芝,李顯華. 林下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及對策建議——基于云南省大關縣的調查[J]. 中國林業經濟,2012,(01):10-12.
[7] 王團真,陳 欽,朱博旖,等. 農戶發展林下經濟意愿影響因素研究——基于220戶農戶的調查數據[J]. 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1): 56-60.
[8] 王育平,蘇時鵬,王團真,等. 福建農戶林下經濟發展抉擇的影響因素——基于501戶調查數據[J]. 林業經濟問題,2015(06):534-538,561.
[9] 李 婭,韓長志. 基于農戶意愿的云南省林下經濟發展路徑研究[A]. 第十五屆中國科協年會:中國西部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與科技創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貴州省人民政府,2013.
[10] 鄧靜飛,汪秀華. 海南天然橡膠林下經濟發展模式及對策研究[J]. 中國熱帶農業,2013(05):28-31.
[11] 何澤華,周 全. 推行膠蕉間種 做響林下經濟[J]. 中國熱帶農業,2008(03):26-27.
[12] 冀春花,吳振忠,陳 兵,等. 橡膠林膠菌復合生態系統工程的建設與實踐[J]. 中國熱帶農業,2010(03):51-53.
[13] 程漢亭,沈奕德,范志偉,等. 橡膠-益智復合生態系統綜合評價研究[J]. 熱帶農業科學,2014(10):7-11.
[14] 林福宇. 全周期間作模式膠園的間作資源特性及其利用的初步研究[D]. ??冢汉D洗髮W,2014.
[15] 林位夫,曾憲海,謝貴水,等. 關于橡膠園間作的思考與實踐[J]. 中國熱帶農業,2011(04):11-15.
[16] 曾憲海,王真輝,謝貴水,等. 幼齡膠園間種新銀合歡對膠樹生長和土壤肥力影響[J]. 熱帶農業科學,2001,(04):1-3,9.
[17] 林位夫,周 珺,王 軍. 應對膠價低迷的生產技術對策探討[J]. 熱帶農業科學,2015(04):1-3.
[18] 彭中人,韓東亮,山云輝,等. 云南德宏小??Х葟秃显耘嗄J郊捌湫б娣治鯷J]. 熱帶農業科學,2012(06):21-24.
[19] 林運萍,陳 兵,朱智強,等. 海南農墾發展林下經濟的探索與思考[J]. 中國熱帶農業,2008(06):13-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