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在社會歷史批評視域下,通過主題分析,文章結合文學作品及其作者所處的時代特點和社會因素,梳理研究了非裔美國文學從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小說《土生子》直接涉及種族政治的抗議現實主義主題到本世紀初“后種族時代”小說《誰問你了?》間接表達隱匿性種族主義主題的嬗變,深入探究作品具有的文學價值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社會歷史批評 后種族時代 《土生子》 《誰問你了?》
1.國內外研究現狀
王玉括在《非裔美國文學研究在中國:1994-2011》一文中疏理了國內非裔美國文學研究現狀,認為自20世紀30年代起中國對非裔美國文學的研究具有關注其種族政治的特點,進一步明確了非裔美國文學批評與研究的重點和發展方向。他在其文章中指出,“非裔美國文學對美國種族主義的抗爭,對白人歐洲中心主義的反思,特別是對發展黑人自己的文學與文化傳統的重視依然沒有得到很好的闡釋”。汪鈺在《解讀理查德·賴特<土生子>中黑人的抗爭與困惑》中指出,賴特在小說中透過包括別格在內的各種形形色色美國黑人的抗爭以及困惑,對美國黑人受歧視的重要社會問題和矛盾進行關注。修樹新利用社會歷史批評的方法對美國作家特瑞·麥克米蘭的最新作品《誰問你了?》進行了種族主義的多重主題分析,在辨析“后種族時代”概念的基礎上,揭示小說中種族主義主題在當代美國社會的體現。
美國佐治亞大學教授瓦萊麗·巴布(Valerie Babb)在《后種族(?)時代的美國非裔文學》中總結了“后種族時代”非裔美國文學采用的非洲藝術形式, 認為再也沒有比“美國已進入‘后種族時代”遭到更強烈質疑的聲音了。
2.“后種族時代”的種族主義特點
在當今社會,種族問題仍舊是美國作家倍加關注的焦點問題和文學主題。2008年奧巴馬當選為美國總統,被認為是美國擺脫種族主義的里程碑式事件。有些人甚至宣稱,這標志著美國已進入到了“后種族時代”—種族問題將不再成為一個爆炸性問題。但2014年8月的弗格森事件觸發了當地大規模抗議活動并升級為暴力沖突,并引發美國各界對種族問題的反思與呼吁。據CNN2015年11月25日的統計報道,當被問到“種族歧視是否在上升?”時,高達91%的美國人認為,種族歧視的確存在;認為“這是個大問題”的黑人達到66%,而白人則為43%。從這一數據來看,即便有再多已進入“后種族時代”的呼聲,也掩蓋不了當前美國仍舊存在且不時激化的種族矛盾。
3.社會歷史批評視域下非裔美國文學從《土生子》到《誰問你了?》的主題嬗變
社會歷史批評是一種從社會歷史角度觀察、分析、評價文學現象的批評方法,側重研究文學作品與社會生活的關系,重視作家的思想傾向和文學作品的社會作用。
出于種種復雜的歷史原因,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黑人作家理查德·賴特(1908-1960)的作品是具有鮮明時代性的“抗爭”式文學。他的代表作品《土生子》是一部優秀的現實主義小說,為讀者創造了一個充滿仇恨和暴力、敢于挑戰社會秩序的新黑人形象,改變了美國黑人文學的傳統,有較深刻的社會批判意義。賴特用現實主義的筆觸,深刻挖掘生活底蘊,揭露美國社會生活的陰暗面,向社會提出控訴和抗議,他的作品被認為是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美國“抗議現實主義”(protest realism)小說,對黑人文學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小說自始至終充斥著緊迫感和壓抑感,既反映出被壓迫的、身處美國社會底層的黑人群體的內心活動,也烘托出特定生活環境催生的主人公的畸形心理狀態。在殺死一個白人女孩并企圖焚尸滅跡后,黑人青年別格·托馬斯在體會罪惡感的同時又感到生命第一次有了意義,他在生存還是毀滅的掙扎中,在墮入深淵的過程中思索自己的一生,盲目地苦苦追尋。事實上,主人公在以一種極端激進的方式尋找自我。透過小說主人公的抗爭與困惑,能夠更加透徹地解析人性、種族和各種社會矛盾:別格的罪惡及其代表的部分黑人的殘忍性格非天性也非民族特性,而是美國種族制度催生的惡果,是美國文明的產物,因此也可以領會小說作者題中之意,全社會應尊重種族多樣性,給予掙扎在社會底層的美國黑人更多寬恕和包容,理解與關愛。小說具有極其鮮明的抗議現實主義主題和直接批判社會現實的文學價值,作品對非裔美國文學創作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引領作用。
當代非裔黑人女作家麥克米蘭(1951- )的小說《誰問你了?》具有強烈的時代感,揭露和批判了巧妙掩藏在“后種族時代”美國社會的種族主義。在所謂的“后種族時代”,小說再度拷問了根深蒂固的種族問題:小說女主人公貝蒂·基恩結婚30年,在賓館從事客房服務工作,患有嚴重腿疾,丈夫患阿爾茲海默癥。她有三個成年兒女:小女兒吸毒,未婚先孕,把兩個不同父親的孩子丟給媽媽后消失,次子因傷害罪入獄服刑,長子利用自己的膚色優勢,致力于通過“個人努力”,躋身于白人世界。盡管故事發生在21世紀初的美國,種族主義的痕跡依舊清晰可見:社會福利署的工作人員把迫于生計、領取福利的貝蒂當作“福利皇后”對待的態度;長子昆丁作為混血黑人,為改變自己的種族身份和社會地位,與家人隔絕,努力實現“種族越界”的心理;“犯罪、毒品和極端貧困”的主題同時貫穿于諸多情節之中:女主人公貝蒂年近六旬,久勞成疾;收入微薄,大部分支付給了負責照顧久病丈夫的看護;需要撫養失蹤吸毒女兒扔下的兩個年幼外孫;犯罪服刑的次子經常寫信索要財物;長子成功躋身于中產階級卻對家庭不聞不問;在社會福利署得到的僅僅是200美元的食品券和之后漫長無期的等待。小說通過描寫黑人老年群體的生活困境,圍繞與黑人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呈現出多重種族主義主題:“福利皇后”的刻板印象、“種族越界”現象、“犯罪、毒品和極端貧困”現狀等,引發讀者更為廣泛的共鳴和研究者更為深刻的思考。采用社會歷史主義批評的方法分析小說,可以發掘小說蘊含的多重種族主義主題和主旨思想:即便有再多論調宣稱美國已經進入了“后種族時代”,種族主義依舊從未消失,亦遠未結束,只是以更加微妙的方式存在,因此,在實質意義上,我們遠不能說美國已進入“后種族時代”。
“后種族時代”的非裔美國文學作品《誰問你了?》通過揭示“后種族時代”美國社會極具隱匿性的種族主義在當代美國的具體體現,對社會現狀進行了有力揭露,與賴特小說直面當代社會問題、直接批判社會現實有一定契合之處,在一定意義上是對賴特“抗議現實主義”小說的借鑒和發展。
4.結論
結合作品及其作者所處的時代特點和社會因素,通過梳理非裔美國文學從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小說《土生子》直接涉及種族政治的抗議現實主義主題到本世紀初“后種族時代”小說《誰問你了?》間接表達的隱匿性種族主義主題的嬗變,可以發掘文學作品與美國社會生活的關系,同時深入探究作品所揭示的文學主題和文學價值,有助于研究美國黑人群體的生存現狀和當代美國種族主義的新特點,直面美國社會由來已久且依然存在的種族問題,更有益于深刻解讀非裔美國文學自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直至本世紀初直接批判社會現實的文學價值和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①王玉括.非裔美國文學研究在中國:1994-2011[J].外國文學研究,2011(5): 108-111
②汪鈺.解讀理查德·賴特《土生子》中黑人的抗爭與困惑[J].短篇小說,2015: 87-88
③修樹新.《誰問你了?》對美國后種族時代種族主義的詰問[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 2016(1): 65-71
④瓦萊麗·巴布.《種族(?)時代的美國非裔文學[J].外國文學研究,2010(6): 35-41
(作者介紹:杜愛平,河南大學國際教育學院講師,主要從事英語教學與英美文學方面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