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漫
執法重如山 環保情似水
——記溫州市甌海區環境監察大隊教導員陳海剛
文|蘇漫

身體力行 敬業守則
“在這個崗位上,方知責任重大,所以我時刻不敢懈怠。”自1999年陳海剛從部隊退伍至今,他已然在環保一線戮力深耕17載。2012年至2015年,他任溫州市甌海區環境保護局郭瞿環保所所長;2015年7月被調任至甌海區環境監察大隊任教導員,主管環境刑事案件。
在熟悉陳海剛的同事眼中,他是個“拼命三郎”。每次外出檢查他都隨車帶著撬棍,哪里有污水冒出來便撬開窨井查看一番;為排查廢水偷排企業,他帶領同事日夜蹲守是“家常便飯”;面對環境違法行為,他從嚴執法,一絲不茍……
憑借著在執法過程中的全力以赴與盡責履職,2015年,陳海剛榮膺由浙江省環保廳頒發的 “最美環保人”稱號,獲得2015年度浙江驕傲提名人物獎;他曾任甌海區九屆黨代會代表、溫州市十二屆黨代會代表;曾獲得甌海區委黨內個人一級嘉獎以及甌海區十大“時代先鋒”榮譽稱號。
對于環保工作而言,民生是第一位的。我們的目標就是要維護好群眾的環境權益,營造群眾滿意的轄區環境。
——陳海剛
“群眾的訴求是我們干好環保工作的動力。”在陳海剛心中,工作責任高于一切,群眾訴求大于一切。在工作實踐中,他以勤懇務實的工作作風帶領工作團隊將這一理念根植于心、細化于行。
路過甌海區三溪的主要河道,都能看到在排水口旁設立的環保宣傳牌,陳海剛的個人手機號碼作為投訴電話赫然印在其中。“八小時內忙工作、八小時外多奉獻”是對他工作狀態的真實寫照。

率隊檢查企業
以前,78平方公里的甌海市三溪轄區聚集了3000家企業,其中重點污染企業185家,整治難度頗大。在陳海剛擔任郭瞿環保所所長期間,他下定決心,要啃下這塊“硬骨頭”。經過三年多“動真格”“不手軟”的整治,如今這里的非法“十五小”和廢水偷排情況基本絕跡,企業的環保意識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在一系列整治成效的背后,蘊含著陳海剛和他的同事們所付出的艱辛與汗水。2014年年初,陳海剛收到群眾舉報稱,在周末的凌晨特別是雨天,瞿溪街道三溪河壩下河段總會被藍色污水污染。偷排的時間很短,加之雨水沖刷,偷排的痕跡很快被掩蓋。對此,陳海剛立即率隊對疑似區域開展了持續兩周的地毯式檢查,仍然一無所獲。后來,在局領導的支持下,陳海剛帶領全局抽調的26名執法人員,連續3天在瞿溪三溪河排水口和關鍵路段的雨水污水窨井口進行夜間蹲守。終于,執法人員在雨水管道窨井內發現藍色廢水正在排放,沿雨水管道向廢水上游方向排查,發現了一個極為隱蔽的非法轉鼓加工點,該加工點負責人最終受到了刑事處罰。在陳海剛的工作中,像這樣以“零容忍”的態度沖鋒在執法一線,打擊環境污染犯罪的例子不勝枚舉。


“5+2”“黑+白”是陳海剛的工作常態
企業違法排污的治理需標本兼治。治本的一個關鍵是要讓企業知道修復被污染環境的成本遠遠大于企業違法排污的獲利,環保投入實際上為企業創造了很多隱性效益。
——陳海剛
陳海剛常對身邊的同志說:“唯有嚴格執法才能逼出企業的環保自律。一線執法人員要擁有更多的耐心,做到標本兼治。”
陳海剛在郭瞿環保所工作期間,他發現一些龍頭企業因為環保設施建設年限較早,導致廢水處理效果不穩定。對此,他在堅持“執法如山”理念的同時,秉持“執法如水”的行事風格,力圖做到雙管齊下,剛柔并濟。一方面,他帶人上門檢查,進行水樣監測,對企業形成壓力;另一方面,他主動約龍頭企業負責人談心,引導和鼓勵他們起帶頭作用,投資改造廢水處理設施。對此,有一部分企業不解,抱怨“環保投入巨大,又見不到直接效益”。面對企業的質疑,陳海剛總會提出兩個問題——“企業要長期發展還是短期生存?”“企業合法經營合算還是非法經營合算?”當時恰逢新《環境保護法》修訂階段,提高環境違法成本的說法開始在媒體上廣為宣傳。他以此為契機宣傳新《環境保護法》的思路,讓許多企業負責人深諳今后環境違法成本將遠遠大于環境保護成本,現在企業的投入是為了避免今后的巨額罰款。每次見到企業負責人,他總會強調:“現在監管得嚴,是幫企業以后省錢。”在陳海剛的督促和推動下,郭瞿先后有24家企業投入800余萬元對舊的環保設施進行了升級改造。
2015年7月,他被調任至甌海區環境監察大隊任教導員,主管全區環境刑事案件辦理工作。在新的崗位上,他不斷開拓思路,學習公安部門的辦案模式,在局領導的支持下,成立了全國首支以收集環境污染犯罪信息為主要工作的信息收集隊伍,將工作由被動變為主動,強勢打擊環境污染犯罪行為。
一日,有群眾反映梧田街道有廢舊蓄電池非法堆放,可能污染環境。陳海剛立即聯系相關人員,并趕赴現場。在現場看到,數十噸的廢舊鉛酸蓄電池露天堆放在一條排水溝上面,幾個破損的廢舊蓄電池流出廢液。陳海剛立即安排人員現場取證,并聯系公安部門以及有相關資質的單位轉運廢舊蓄電池。電池格外笨重,轉運工作從17時開始直到次日16時才結束,整整運了5輛大卡車。此時正值周末,他跟蹤指導連續工作30余個小時,直至廢舊蓄電池轉運、清點、稱重、入庫工作全部完成后他才回到家中。像這樣加班加點的工作節奏對于陳海剛來講是常事,但他從來都是勤勤懇懇,沒有半句怨言。
在工作中無論壓力有多大,都要扛下來。我是軍人出身,帶著責任感與使命感去工作是我對自己的基本要求。
——陳海剛
“紅綠兩色畫線法”——是陳海剛立足于企業管理者的角度探索出的方便管理、提升工作效能的好方法。在執法過程中,他注意到一些企業并非故意偷排廢水,而是不小心漏排廢水。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廣開思路、對癥下藥,提出將企業廠區內的雨水管道、污水管道分別用綠色、紅色油漆進行標示,這樣既方便企業發現和修復雨污混流問題,也方便環保部門監督檢查。在實踐工作中該做法獲得了實效,得到了甌海區環境保護局局長的肯定,并在全局進行推廣。
企業廠區內的雨污情況搞清楚了,廠區外的市政管道情況如何?對此,陳海剛向局領導請示,邀請專業的勘探單位集中對主要工業區的市政雨污管道進行全面排查,建立圖紙資料庫。對于排查中發現的堵塞破損等問題,抄告市政管理部門及時解決;排查中發現的企業直排問題,依法處罰并責令企業立即改正。同時依托于此次排查,甌海區環保部門對市政公共管道雨污分流情況有了較為全面的掌握。
針對環境信訪件處理工作,陳海剛一直強調要適應新形勢,立足從全新的角度審視和理解環境信訪工作。“在環境污染投訴處理中直面群眾,這也是民眾認識和了解環保工作的一個窗口。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開展環保宣傳的一個主陣地。信訪件處理得好不好、及不及時,直接體現我們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對此,陳海剛在郭瞿環保所任職期間,專門抽調2名正式人員成立了環境污染投訴處理組,并由副所長對環境污染投訴處理情況進行監督。同時,他要求在處理舉報時要站在群眾立場,力爭減少污染、解決糾紛。例如,瞿溪的機械工業區廢氣擾民存在歷史遺留問題,面對這一“老大難”的信訪件,郭瞿環保所沒有回避,將其作為重點信訪件來處理。陳海剛親自負責,多次與街道領導及企業負責人溝通,并聯合安監、工商、消防、行政執法等部門多次現場聯合執法,引導和督促工業區20余家攪拌器生產加工戶安裝廢氣防治設施,使得廢氣擾民現象得到大幅好轉。郭瞿環保所勇于擔當的態度獲得了上級單位和群眾的肯定,該信訪件也被評為“優秀信訪件”。

我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我取得的所有成績和榮譽都應當歸功于甌海環保局這個集體,我只是甌海這個“大禹鼎”上的一枚螺絲釘。
——陳海剛
在環境執法工作崗位上,陳海剛心懷“群眾無小事、執法重如山”的堅定信念,一步一個腳印,帶領隊伍全力以赴、勇于擔當,贏得了群眾們的一致好評。2014年,郭瞿環保所在甌海區萬人評議基層站所活動中,被評為“群眾滿意基層站所”。
在成績的背后,蘊含著陳海剛和他的同事對環保事業全情的付出與堅守。而談到家庭,他覺得虧欠家人的實在太多太多。父親病重,照顧不周,孩子讀書家務全是妻子操持。多少次,夜查完畢已是后半夜,他疲憊得直接睡在了單位宿舍里。長期以來,陳海剛將滿腔熱忱投入到工作之中,他舍小家、顧大家,用奉獻譜寫下良好生態的和諧樂章。
“作為維護群眾環境利益、保護生態環境的一個主要部門,環境監察領域的一切工作都應以群眾是否滿意作為出發點,以改善轄區環境質量為目標。”陳海剛表示,“努力向人民群眾交出合格答卷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在服務群眾的道路上只有起點,沒有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