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霞,陳紫美,袁 莉
(浙江省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浙江杭州 310006)
無保護會陰接產技術的臨床效果觀察
雷 霞,陳紫美,袁 莉
(浙江省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浙江杭州 310006)
目的觀察無保護會陰接產技術的臨床應用效果。方法將598例初產婦按隨機數字表分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99例。對照組采用傳統的保護會陰技術分娩,觀察組采用無保護會陰接產技術分娩。觀察兩組的會陰情況、第二產程時間、產后出血量及新生兒窒息。結果觀察組Ⅱ度會陰裂傷、產后出血量及新生兒窒息率均低于對照組,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第二產程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初產婦分娩時采用無保護會陰接產技術不影響產程時間,能減少會陰裂傷,減少產后出血及新生兒窒息。
分娩模式;無保護會陰接產;產婦
分娩是一個自然、健康的生理過程,讓產婦分娩回歸自然是國際醫療組織一直提倡的分娩模式[1-2]。世界衛生組織(WHO)于1996年出版的《正常分娩實用守則》指出,會陰保護和切開會陰是婦女在分娩中最常見的損傷。臨床上助產士常采用保護會陰的手法來防止會陰破裂,但強行保護會陰會造成皮下深部肌肉及盆底筋膜的損傷,增加會陰損傷的概率,甚至引起遠期不良后果,如子宮脫垂、膀胱直腸膨出、壓力性尿失禁等[3]。無保護會陰接產技術,是指助產士在第二產程胎頭娩出時,雙手不接觸會陰[4],能降低初產婦會陰側切率[5]。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本院產科對299例有自然分娩適應證的初產婦實施無保護會陰接產技術,取得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對象 研究方案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
過。納入標準:入住本科的初產婦,年齡18~35歲,孕37~41周,單胎、頭位,無妊娠合并疾病及并發癥,規律宮縮,無會陰瘢痕及炎癥,產婦有自然分娩愿望;胎兒宮內發育良好;產婦及家屬知情同意,自愿參加本研究。排除標準:有習慣性流產、早產、死胎、死產與畸形等異常生育史的產婦,孕期曾服用對胎兒有影響的藥物、接觸過有害物質或放射線及病毒感染等不利因素,頭盆不稱、胎兒宮內窘迫、使用藥物分娩鎮痛、B超及產前各項檢查提示巨大兒者。符合納入和排除標準的產婦606例,按隨機數字表分觀察組(301例)和對照組(305例),8例因分娩過程中胎兒宮內窘迫、持續性枕橫位、第二產程延長等原因改為其他分娩方式而退出研究,最終觀察組和對照組各有299例納入研究。兩組產婦的一般資料經比較均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的一般資料比較
1.2 接產方法 接產由在產房工作7~10年助產士完成。
1.2.1 觀察組 采用無保護會陰接產技術接產。產婦分娩時,助產士不保護會陰,當宮縮強及胎頭娩出速度快時,囑產婦嘴巴張開,像喘息式的急促呼吸,注意全身放松,避免使用腹壓,助產士觀察胎頭娩出速度,在宮縮期和產婦用力時助產士左手手掌虛罩于胎頭上方,指導產婦呼吸的方法及用腹壓的力量,防止胎頭娩出過快,以胎頭逐漸增大1 mm為宜,避免每次用力時胎頭娩出>1 cm。在胎兒胎頭娩出1/3左右時右手輕輕放在胎頭處控制胎頭娩出的速度,不幫助胎頭俯屈及仰伸,也不干預胎頭的娩出角度和方向,胎頭娩出后助產士左手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不干預胎頭的復位及外旋轉,讓其順產軸自然完成復位及外旋轉。等待下次宮縮,隨宮縮自然娩出雙肩,不刻意先娩前肩后娩后肩,不刻意壓前肩和抬后肩,若宮縮強,囑產婦哈氣呼吸法,避免使用腹壓,避免過快娩出雙肩,整個過程無需助產士對會陰施加外力。胎兒娩出后擦干羊水,立即放于產婦胸口,待臍帶無搏動時斷臍,進行常規處理。
1.2.2 對照組 采用傳統接產方法接產。在胎頭拔露使陰唇后聯合緊張時,在會陰部蓋上1塊消毒巾,助產士右肘支在產床上,右手拇指與其余4指分開利用手掌大魚際肌頂住會陰部,宮縮時向上內方托壓以保護會陰,同時左手輕輕下壓胎頭枕部,協助胎頭俯屈使胎頭緩慢下降。胎頭娩出后,右手仍保護會陰,左手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后協助胎頭復位及外旋轉,向下輕壓胎兒頸部,娩出前肩,再托胎頸向上使后肩從會陰前緣緩慢娩出。雙肩娩出后,保護會陰的右手方可放松[6],然后雙手協助胎體及下肢相繼以側位娩出,胎兒娩出后立刻斷臍,進行常規處理。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產婦的第二產程時間、會陰情況、胎兒娩出至產后2 h的總出血量及新生兒窒息發生情況。
1.3.1 產婦第二產程的時間 宮口開全到胎兒娩出的時間。
1.3.2 產婦會陰情況 參照《婦產科學》[7]判斷會陰情況。會陰完整:會陰部皮膚及陰道壁完整無裂傷。會陰裂傷程度:Ⅰ度裂傷僅為會陰部皮膚及陰道入口黏膜撕裂;Ⅱ度裂傷指撕裂已達會陰體筋膜及肌層,累及陰道后壁黏膜可至后壁兩側溝向上撕裂,出血較多,解剖結構不易辨認;Ⅲ度裂傷指撕裂向下擴展,肛門括約肌已撕裂;Ⅳ度裂傷指撕裂累及直腸陰道膈、直腸壁及黏膜,直腸腸腔暴露,為最嚴重的陰道會陰撕裂,但出血可不多。 兩組均遵循相同的會陰側切適應證,估計會陰裂傷不可避免時,如會陰堅硬、發育不良、炎癥、瘢痕形成、會陰體短(≤1.5 cm)等;需陰道助產,如產鉗術、臂位助產術;第二產程過長、胎兒窘迫、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合并心臟病等需要縮短產程者。
1.3.3 胎兒娩出至產后2 h的總出血量 產后出血測量標準參照《婦產科學》[6]中規定的容積法進行統計,即胎兒娩出后在產婦臀下放置積血盆,測量失血量。
1.3.4 新生兒窒息 新生兒窒息診斷標準參照《婦產科學》[6],新生兒出生1 min Apgar評分,8~10分為正常,4~7分為輕度窒息,0~3分為重度窒息。

兩組產婦分娩結局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產婦分娩結局比較
注:1)輕度窒息
3.1 無保護接產技術減少會陰裂傷及產后出血 產后出血是產科主要死亡原因,占孕產婦死亡原因的首位,軟產道損傷為引起產后出血四大因素之一,軟產道損傷誘因較多,如會陰過緊、缺乏彈性、胎兒太大、胎頭娩出速度過快、助產技能不當等,因此提高助產技術,減少會陰裂傷程度,降低會陰側切率是助產努力的方向。傳統的接產方法,使用會陰保護手法來防止會陰裂傷,用一手托住會陰,一手按壓胎兒頭部,以減緩胎兒娩出的速度,由于使用手掌托住會陰體,接觸會陰的面積較大,而且力的方向向上向內,影響了會陰體擴張,且人為的把會陰體推向骨盆出口前三角的上端,同時壓迫胎兒頭部會使對恥骨的壓力轉向會陰,從而增加會陰的裂傷程度[8-9],保護會陰的方法通過外力壓迫胎頭而達到保護作用,容易造成仰伸受阻,改變原娩頭方向,人為外力可使胎頭出口增寬或對周圍組織增大,產力與保護會陰的反作用力,使作用在會陰處的力量加大,增加會陰的損傷,產后出血增加。會陰側切剪斷了神經、血管和肌肉,而會陰自然裂傷多在會陰后聯合處,該處組織較薄,破裂時神經血管損傷小[10],相對會陰側切出血要少;無保護接產技術應用于產婦分娩中,助產士只需對產婦的用力進行指導配合,由于沒有助產士刻意的保護會陰,克服了對會陰體人為施加壓力的缺點,而是利用分娩機轉中胎頭枕骨以恥骨弓為支點的仰伸動作,充分伸展以會陰體為核心的盆底組織,充分利用出口后三角的部分,陰道口得以最大化,最后達到胎頭雙頂徑娩出的徑線,會陰整體充分緩慢的伸展擴張及均勻受力,從而保護了會陰,進而減少了撕裂傷的發生,減少了出血,利于修復和愈合。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Ⅱ度裂傷及會陰側切低于對照組,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觀察組產后出血量低于對照組,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無保護接產技術能降低會陰側切率、減少會陰裂傷及產后出血。
3.2 無保護接產技術不影響產程時間 自然分娩中影響產程的四大因素為產力、產道、胎兒以及產婦的精神心理因素。會陰側切的一個目的是為了減少盆底肌對胎頭的壓迫,讓胎兒更快地通過陰道口,縮短產程時間。傳統保護會陰法,助產士用大魚際肌頂住會陰部,宮縮時向上向內方托,該方法不但不能充分擴張陰道,用力托會陰反而縮小了出口,阻礙胎頭下降,影響產程進展,無保護接產技術強調接產時充分伸展了會陰體組織,未人為的壓迫會陰體,所以不影響產程時間。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產婦第二產程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說明無保護接產技術不影響產程時間。
3.3 無保護接生技術減少新生兒窒息率 分娩時胎頭受壓可引起胎兒顱內壓增高,胎兒間斷性的低氧會導致胎兒窘迫的發生,增加新生兒窒息的危險[11]。傳統的保護會陰的手法,一手托舉會陰,一手按壓胎頭,人為的改變、增加胎兒的顱內壓,導致新生兒窒息發生增加。無保護會陰接產中,胎頭下降中會陰體充分緩慢的伸展擴張使胎頭受力均勻,助產士不刻意觸碰會陰及胎頭,減少了人為對胎頭造成的刺激,避免了對新生兒機械性損傷和新生兒窒息;娩肩過程中不強調胎頭娩出后立即行復位及外旋轉,而是等待下一次宮縮,讓其自然復位及外旋轉,且不強調先娩前肩,而是自然娩肩,減少了人為的復位、外旋轉及牽拉胎肩過程中對胎兒造成的損傷,從而減少新生兒窒息的發生。本研究結果顯示,新生兒窒息率觀察組低于對照組,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 黃群豐,凌笑瓊.探討會陰無保護分娩技術的臨床應用[J].現代醫院,2013,13(3):55-56.
[2] 董蕙蘭.雙側陰部神經阻滯麻醉在陰道分娩中保持會陰完整的臨床應用[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3,26(9):1199 -1200.
[3] 楊華,李杏,徐慧,等.無創助產減輕盆底淺層肌損傷和盆腔器官脫垂程度的價值[J].中國生育健康雜志,2016,27(1):64-66.
[4] Foroughipour A,Firuzeh F,Ghahiri A,et al.The effect of perineal controlwith hands-on and hand-poised methods on perineal trauma and deliveryoutcome[J].J Res Med Sci,2011,16(8):1040-1046.
[5] Aasheim V,Nilsen AB,Lukasse M,et al.Perineal techniques during the second stage of labour for reducing perinealtrauma[J].C Dchmne Database Syst Rev,2011,7(12):66-72.
[6] 謝幸,茍文麗.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180-181,212,183.
[7] 樂杰.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71.
[8] 鐘雪梅,劉軍.淺談順產接生不側切的體會[J].中外健康文摘,2012,9(9):185-186.
[9] 林生英,溫玲,劉小麗.無保護會陰接生技術在正常分娩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護理研究,2014,28(40):1485-1486.
[10] 墻燕,黃文青,謝文敏,等.無創助產技術的應用效果[J].護理與康復,2016,15(3):257-259.
[11] 張文秀.改良式低位產鉗術聯合無保護會陰助產的臨床觀察[J].實用婦產科雜志,2014,30(8):625-627.
R473.71
A
1671-9875(2017)10-1069-03
雷霞(1983-),女,本科,碩士在讀,主管護師.
2017-06-13
浙江省醫藥衛生科技計劃項目,編號:2015KYB307
10.3969/j.issn.1671-9875.2017.1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