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原



每年雨季,“城市看海”的新聞便時不時地出現在網上,甚至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也不能免受內澇之苦。2017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了“海綿城市”的發展方向,“海綿城市”建設的推進,將提高城市防洪排澇減災能力,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近年來,中國南方多個城市相繼因暴雨發生嚴重內澇的情況,以往鮮亮的城市在瞬間變成“水城”,交通中斷、出行不便、財產損失,各種問題逐步顯現,暴露了一個個看似實現了“現代化”的城市在城市排水系統的規劃設計、建設管理等方面的嚴重落后,這也讓一度埋在地下的城市排水系統問題浮出水面。
日益嚴峻的城市內澇問題
隨著我國城鎮化的迅猛推進,城市內澇防治成了汛期防災減災的“新課題”。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以來,我國平均每年有185座城市受到城市內澇的威脅。
實際上,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的城市內澇問題就已經凸顯,但當時內澇造成的損失相比江河洪水的損失要小,因而尚未引起足夠的關注。
然而,自2010年以來,5年中有4年洪澇災害造成的損失超過了發生流域性大洪水的1998年(2551億元),面對損失與受淹城市數成正比的趨勢,人們開始對城市內澇問題給予更多關注。
城市內澇的“內憂外患”
城市內澇的“病根”主要源于內外兩個方面。一方面,受氣候變化影響,每年的極端性強降雨頻次呈現上升趨勢。加之往年受厄爾尼諾等各類極端天氣現象影響,越來越大的降水量也帶給城市越來越大的挑戰。
另一方面,伴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張,城市內澇易發點也在與日俱增。隨著國內城市建設速度加快,原本覆蓋著植被的土地被柏油路、水泥路取代,用來蓄水的低洼地變成了住宅,下凹式立交橋越建越多,城市地下空間開發越來越充分(如地下車庫、地鐵等),種種做法導致雨水的積存和滲透能力降低,僅依靠市政管網來疏導雨水已是杯水車薪。
“海綿城市”讓城市不再看海
如今,在談及治理城市內澇的辦法時,很多人會想到建設“海綿城市”。所謂海綿城市,即通過“滲、滯、蓄、用、排”等技術,使指城市能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
我國自2015年啟動地下綜合管廊和海綿城市建設試點以來,截至2017年4月,地下綜合管廊試點項目已開工建設738公里,完成投資約400億元;海綿城市建設試點項目已建設面積420平方公里,完成投資約544億元。全國已有370個城市提出海綿城市建設專項規劃。
2015年和2016年,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水利部綜合考慮我國東、中、西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及南北方的氣候不同,分兩批確定了30個海綿城市建設的試點城市,涵蓋大、中、小不同規模的城市。
海綿城市在治理城市內澇方面也確實發揮著重要作用。2016年汛期,我國一些流域和地區遭受嚴重洪澇災害,部分城市的建設成果在應對汛期強降雨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福州海綿城市建設步入“快車道”時代
作為第二批全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福州市海綿城市建設專項規劃已通過評審并獲得批復。規劃提出,至2020年,20%的城市建成區達到70%年徑流總量控制目標的要求。
規劃把福州市中心城區劃分為70個海綿城市建設管控分區,從水安全、水環境、水生態和水資源等四個方面對每個分區提出管控要求和建設指引。
目前,福州市海綿城市建設從試點項目、試點片區、內澇點整治等方面展開。溫泉公園、海峽奧體片區、梅峰山地公園等“海綿體”已相繼建成。其中,溫泉公園是福州市首個雨水花園,梅峰山地公園是福州市首個山地類海綿公園。
“海綿”能治水,更能治城市病。作為全國第二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目前福州市除臚雷新城外,會展島、牛崗山山地公園(一期)等“海綿城市”項目也已建成。另外,位于三江口、鶴林片區的多個樣板海綿項目正加快建設,力爭今年10月完工。連日來,記者實地探訪了公園、社區等海綿改造的成效,體驗“福州速度”海綿城市建設的“快車道”步伐。
作為福州市住宅小區海綿城市建設樣板工程,臚雷新城共有6個地塊,總占地面積16.6公頃。目前,植草溝、雨水花園、滲透塘等多個漂亮的“海綿體”已在小區內建成。
走進臚雷新城一區,映入眼簾的是鋪著鵝卵石,種有蘆葦、美人蕉的小花園。“這是雨水花園,降水能順著植草護坡流入,自然滯留、下滲,還能涵養水生植物,有效蓄水深度達0.4米。”臚雷新城建設項目部相關負責人說,和雨水花園相互配合的還有植草溝、下凹綠地、透水鋪裝等。以往每年到了雨季,社區低洼地帶容易積水,環境也不怎么好,經過海綿改造后,雨水很快就能退下去,增添的生態“海綿體”也給市民帶來更多便利。
洋下海綿公園與溫泉公園,僅隔著一條晉安河。整個公園面積近9000平方米,水面面積和綠地面積均達3000多平方米,汛期可蓄積約7000立方米的雨水。
福州市城鄉建總相關負責人表示,洋下海綿公園汛期時最多能“吸”約7000立方米的水。遇上強降雨時,靠晉安河一側的水閘將會運轉,將一部分河水引入湖體,設計的最高蓄水位達6米。洪水過后,等晉安河水位下降,水閘再將蓄積的湖水排入晉安河,恢復公園休閑功能。
下雨時,山上傾瀉而出的山洪經山塘小水池、石籠子、植草溝、雨水花園、濕地的層層攔截過濾,匯入蓄水湖中;天晴時,雨水花園和蓄水湖中積存的雨水成為植物生長的豐潤水源……這就是梅峰山地公園的“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海綿體建設理念。
“由雨水花園、環湖草坡、環湖濕地、一級蓄水湖和二級蓄水湖5個關鍵環節組成雨水從源頭到終端的路徑。”福州市規劃院園林景觀所景觀工程師黃先生介紹,公園從維持利于匯水的原始地形、建設不損傷自然透水下墊面及統化組織雨水排蓄路徑三個方面構建起山地海綿公園的總體框架。
據介紹,暴雨來臨前,兩個蓄水湖會提前排空,為截留山洪做好準備,避免山洪排入市政管網或涌入城市主干道,形成天然的滯洪屏障。
“今年以第1名的成績入圍國家第二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也意味著未來3年福州市將獲得約15億元的國家專項補助資金。”福州市建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將福州新區三江口片區、東部鶴林片區作為集中連片示范區,通過生態公園及內河、建筑雨水控制利用、道路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等綜合試點,基本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