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
【摘 要】我國經濟新常態穩健演進,在此背景下企業經濟管理創新對于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效力日臻凸顯。本文基于我國經濟新常態形勢下,簡述我國企業經濟創新微觀和宏觀形勢,探討企業經濟管理創新的路徑,以期助力新常態背景下我國企業經濟管理創新再度突破。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創新型國家;經濟管理創新
根據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發布的《國家創新指數報告2015》中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在全球40個主要排名國家中,我國創新指數列居第18位,比上年提高1位。2000—2014年,我國創新指數全球排名穩步提升,由第38位提升至第18位,14年間跨越20個位次。國家整體創新實力不斷提升,創新資源投入力度不斷加大,創新績效不斷改善,為我國企業經濟管理創新鋪墊良好基礎。
一、經濟新常態下我國企業經濟管理創新宏微觀形勢
1.創新資源投入力度不斷加大
2014年,我國R&D經費規模達到2118.6億美元,世界排名保持第2位,其中R&D/GDP(R&D經費投入)達到2.05%,排名相比2013年提升2個位次,位列全球第15位。同時,R&D經費年均增速實現16.4%,躍居世界首位,且R&D人員總量實現371.1萬人年,連續8年保持世界首位,在全球R&D人員總量中的比重為31.3%,直接帶動我國科技人力資源培養水平相比上年提升2個位次,達到第34位。
2.創新績效不斷改善
2014年,我國知識產出能力顯著增強,科技創新的經濟貢獻日益凸顯。根據《國家創新指數報告2015》數據顯示,我國SCI論文數量達到25.0萬篇,已經連續7年位居世界第2位,超過英國總數1倍。同時,國內發明專利授權量達到16.3萬件,在世界總量中的比重達到24.8%,連續4年保持位居世界排名第2的成績。另外,2014年我國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4.2%,同比2010年提升3.3個百分點;知識密集型產業增加值連續4年居世界排名第2位,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3.創新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
2014年,我國創新環境在全球的排名為第19位,較上年下降6個位。其中,“宏觀經濟環境”、“政府采購對技術創新影響”、“政府規章對企業負擔影響”三項指標排名仍然穩居前列,分別為第4、第4和第9位,這表明我國具有良好而穩定的市場和政策環境。但“企業創新項目獲得風險資本支持的難易程度”下降幅度較大,從第5位下滑至第11位,這表明隨著我國創新創業的興起,企業對風險資本的需求日益迫切,資本市場供給能力有待提高。
二、經濟新常態下我國企業經濟管理創新的路徑探討
1.健全企業經濟管理創新制度體系
保障企業經濟管理創新得以穩步推進,建立健全契合當下經濟新常態的企業經濟管理創新制度體系是第一位的。一是健全績效考核機制。針對不同的人員所屬,建立適用其發展的績效考評機制,充分利用績效考核結果,將績效考核結果作為企業員工薪酬水平的設定、獎金的分配比例、員工的晉升、培訓以及職業發展的依據,并加強績效考核的監督,實時將績效考核結果公開透明化,以此營造出公開、公正的工作環境。另外,也要注重績效考核機制的反饋,通過與員工進行溝通交流的方式,不斷發現問題、總結原因、吸取經驗教訓,以不斷完善企業的績效考核機制。二是實施全面、分層的福利激勵機制。根據員工自我價值創造的不同,實施全面、分層的福利激勵機制,即能夠以此激勵員工的工作熱情,同時還能夠營造出公平的工作環境,激發更多的員工致力于自我價值創造。三是完善企業培訓機制。首先從個人層面、工作需要層面和組織層面充分了解員工的培訓需求,以此作為制定公司培訓計劃的依據。其次,在培訓方式上,充分吸取員工建議,以定期組織實地培訓或搭建公開、自由的培訓平臺等方式。最后,采用培訓評估機制,定期對培訓效果進行評估,了解培訓進展情況,發現培訓不足之處,并不斷進行改善,以確保培訓的效果。
2.強化企業內部控制建設
內部控制是防范、把控、解決風險問題的有力舉措。經濟新常態下,企業經濟管理創新面對的風險問題也與以往大不相同,因此,就更需要企業持續強化內部控制。一是完善企業的內部控制相關管理制度,規范員工的業務行為習慣,標準化企業經濟管理流程;二是全面梳理企業的業務流程,兼顧效率與風險因素,不斷改進并完善、優化企業的經營管理流程;三是通過全面梳理企業各項經營管理流程的過程中,明確標注出各個流程中的風險易發環節和易發點,并對應標記出風險控制點,描述風險管控措施;四是對經營管理流程的每一個環節明確界定出職責部門、責任人及相應措施,制定企業當下時期經營管理風險控制矩陣,指導企業風險管控。另外,注重后續內部控制體系的實施效果。在后續經營管理實際過程中,遵照現行制度,對比“風險控制矩陣”,及時找出與實際過程中不相符合的地方,并進一步加以改進,不斷促使企業內部管理高效、科學、靈敏。
3.創新企業員工優化配置
企業員工的優化配置不僅僅體現在員工工作過程中,應建立從員工進入企業開始到員工退出的全過程優化配置觀,根據員工不同階段的特質,配置以最適合的崗位、工作內容和職能,扭轉企業員工單一環節配置理念。首先,在進行人員招聘時,要充分做好工作與崗位的分析,確保招聘人員能夠做到人——崗匹配。其次,在具體的工作分配中,不能只注重工作的完成與否,要結合員工自身的能力、專業素質、發展等因素,避免給員工帶來過大的工作壓力或枯燥感,使員工在完成工作的過程中,同樣可以發揮出個人的才能,實現個人價值。最后,在晉升人員的選擇上,要遵循“擇優用人”而非“擇親用人”的原則,為員工營造一個公開、公正、公平的競爭環境,激發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進而提高企業績效管理效用。
三、結語
隨著我國經濟新常態的穩步推進,我國創新綜合實力在全球范圍內也不斷提升。與之而來的不僅僅是我國綜合國力的強大,為我國企業經濟管理創新提供支撐,更需要我國企業不斷探索經濟管理創新的路徑,健全企業經濟管理創新制度體系,樹立覆蓋人、物、財和安全全維度的創新制度體系,確保企業經濟管理“零死角”;強化企業內部控制,根據當下經濟形勢重塑企業經營管理規程,防范、規避潛在風險;創新企業員工優化配置,樹立企業員工招聘、配置、晉升和關懷的全程配置理念。綜合以上路徑,來確保企業經濟管理始終能夠契合當下經濟形勢,助力我國經濟整體大步向前。
參考文獻:
[1]劉麗.經濟新常態下的企業經濟管理的創新策略研究[J].經貿實踐,2016/16.
[2]趙向華.經濟新常態視域下企業管理的挑戰與創新[J].中國經貿導刊,2017/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