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邦在
如何培養身體和心理都健康的孩子是一門學問。許多父母精心地照顧孩子的身體健康,卻不知如何處理孩子的心理問題。父母對待孩子的軀體病和心理病的態度完全不同。例如,一個孩子如果說不想上學,因為擔心老師批評,父母肯定會火冒三丈,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育;但如果孩子說肚子疼不想上學,父母便會非常關心孩子,專門花時間陪孩子。父母往往對孩子的心理狀態不是非常敏感,因此,孩子開始出現輕微的情緒行為表現時很少會引起父母的注意,于是小的問題積累成大問題。
臨床中發現,當父母帶孩子來找心理醫生的時候,孩子的問題往往已經很嚴重了,多是嚴重到影響了學習成績,甚至無法繼續上學,這時父母才著急。這是因為父母和孩子參照的標準不同,關注的內容和焦點不同。父母關心學習成績,認為孩子只要成績好其他都不是問題;而孩子關心的是心理狀態、情緒狀態。許多父母會有疑問,孩子學習成績很好,怎么能說有心理問題呢?其實,心理疾病就像軀體疾病一樣,也分不同的階段,它同樣有發病前的誘因,有早期先兆癥狀,有急性期的癥狀等。
心理疾病的早期癥狀不易被人們重視,往往錯過了早期干預的機會。就像心臟功能一樣,心理狀態也有儲備功能,可以起到一定的代償作用。早期即使出現問題,孩子會自己找方法,盡量保持不影響學習,他們也不希望自己落后。比如花比以前更多的時間在學習上,比如找小伙伴傾訴。代償一年、兩年,可他終有不能代償的一天,這時才引起父母的重視,就有些晚了。因此,如何及早發現孩子的心理問題非常重要。
觀察孩子的心理變化可以從橫向和縱向兩個角度看。橫向觀察是指孩子和同年齡的孩子相比,縱向觀察是孩子和過去的自己比,有什么變化。并且注意三方面的關系:一是與父母的關系,能不能建立和保持親密和諧的關系;二是與伙伴的關系,可不可以保持平等合作的關系,通俗地講,能不能與伙伴一起玩;三是學習的興趣有無變化,他自己的關注點有無變化和特別性。
青少年出現心理問題需要幫助時,父母往往是孩子第一求助的人,可如果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態,孩子就會漸漸地關上溝通之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