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瀟嫻
摘 要:一帶一路的發展戰略提出后,對我國以及沿邊國家的教育,帶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與挑戰。對于高校的俄語專業來說,應明確當前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對俄語專業人才提出的具體要求,積極順應時代發展趨勢,全面調整優化教學模式。因此,本文基于一帶一路戰略背景,從傳統教學模式、區域特色培養、原有教學內容等方面,分析了高校俄語教學所面臨的挑戰,并對其提出了明確教學目標、增設人文課程、創建網絡平臺等有效優化策略,以此,使高校俄語教學模式能夠滿足一帶一路戰略對專業人才的需求,促進俄語教學事業的革新與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一帶一路;俄語教學;挑戰;策略
教學模式的革新實則是人才培養模式的轉型,它包含課程編排與人才培養目標的重新制定,教學設施、教學手段以及教學評價機制的提升與優化。在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怎樣實現高校俄語教學模式的成功轉型、真正提高俄語教學實效性,是當前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及地區高校所要思考并解決的關鍵性問題。在一帶一路的戰略思想引導下,高校俄語教學首要任務就是應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在條件充分的基礎上,形成國際化的教學模式、個性化的教學方法、科學化的課程編排、多元化的人才培養為一體的教育體系,從而實現傳統教學模式向合作教學模式的轉變。
一、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高校俄語教學所面臨的挑戰
(一)傳統教學模式的挑戰
傳統教學在一定程度上能充分體現出區域特色的教學觀念及理論,為基礎實踐理論提供依據,而在一帶一路的戰略背景下,教學模式將會以區域性的合作教學理論與實踐為根基。一帶一路的戰略思想對我國中西部地區的高校,指明了教學模式向國際化發展的方向,對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完整的教育空間具有重要作用及意義,因此,高校與其他院校互相合作以及校企合作都將會成為區域合作的基本形式與重要基礎。在一帶一路的發展背景下,高校合作辦學方式變得更為激烈,各大院校為了謀求自身發展,應具備針對性、個性化人才合作培養模式,重視專業人才的綜合應用能力與實效性,注重人才培養的整體質量,充分確保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為人資源提供保障條件。人才合作培養要與高校所在地區的社會安定、經濟建設相適應,應與當地人才市場順利接軌,最后應形成與中南亞諸多國家辦學綜合理念相融合的全新的教學理念。
(二)區域特色培養的挑戰
區域特色教學模式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要具備扎實基礎理論知識與較高綜合素養,并能在學校、科研機構、外交領事館或是相關事業單位擔任俄語翻譯等具體工作的復合應用型人才。在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俄語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將依托于傳統教學目標,加以拓展與延伸,將俄語專業或是相關專業的俄語納入到培養目標中,以此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及能力、擁有國際文化交際能力的綜合性應用人才。這就要求俄語專業人才既要了解俄語的文化背景,還要加強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地區相關風土習俗、國家屬性、外交政策等方面的學習,了解這些國家的民俗風情與文化禁忌。由于沿線國家及地區的文化背景、經濟發展水平、語言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高校在培養俄語專業人才過程中,應結合這一點,增設相關國家語言及文化的選修課程。
(三)原有教學內容的挑戰
傳統俄語專業教學內容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知識點較多且零散、基礎理論及概念與現實生活距離較大,不具有實用價值,更缺乏實效性,造成這樣的原因主要是高校目前所使用的教材仍然是過去老版教材,但學生社會經驗不足,導致他們在完成學業后,發現在校期間所學的專業知識并不能滿足崗位的實際需求。在一帶一路的戰略背景下,高校俄語專業教學內容與課程編排應充分體現出區域合作的特征,展現出讓人才培養目標的多元化,應將區域文化交流作為教學內容的主要參考依據及前提基礎,以此來培養學生區域合作意思。在課程的編排上,應逐漸向市場化靠攏,應不斷適應市場語言的變化趨勢,滿足市場提出的不同需求,制定并及時調整教學計劃,應讓學生在步入崗位時,完全適應全新的就業環境,順應社會的發展形勢,課程應統籌兼顧社會及學生的實際需求。
二、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高校俄語教學模式的優化策略
(一)順應社會形勢、明確教學目標
許多高校為了迎合社會的發展趨勢,滿足社會提出的全新需求,盲目增設俄語專業課程或是在其他專業中添加俄語課程,沒有結合院校的實際發展情況,更沒有考慮自身學校硬件條件設施是否完善,無論增設怎樣的課程,都是基于原有課程進行設立的,在固定的課時中增加課程,加大了學生的學習壓力,不僅沒有真正起到促進學生專業能力效果,反而顧此失彼,影響了學生學習進度及學習目標的實現。因此,相關地區的高校首先應結合當地特色與自身發展的真實狀況,將俄語專業的教學目標確立為培養綜合應用型人才,以為地區服務的實用價值為追求,結合當地實際需求對教學模式進行全面革新,積極組織中俄兩方進行合作教育。而其他高校應綜合分析自身院校的特點,確立專業的方向,教學模式的轉型應量力而為。但不管是地方院校還是其他地區的高校,俄語專業的教學目標最終的都是為社會輸送應用型人才,高校應積極與當地企業之間建立緊密合作關系,校企共同創建專業訓練班、建設實訓基地,讓學生提早感受工作氛圍,適應崗位環境,從根本上解決學生的就業問題,從而也為企業儲備了大量高質量人才。
(二)優化教學體系、增設人文課程
一帶一路構想的提出,促使社會對俄語專業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傳統的人才培養目標以及教學課程的設已無法適應當前社會發展形勢,需要重新調整教學模式、優化課程體系。俄語專業的課程體系改革是其重點內容,在優化課程體系時高校可以學習國內相關院校改革成功的經驗或是案例,全面分析自身在教學過程中的不足,總結失敗的原因,在其基礎上,深入探究俄語專業課程體系的重新構建思路,使其更加適應專業人才培養的需求。高校可以從以下兩方面進行課程的優化,首先可以根據課程面向的專業,明確的俄語專業課程基本方向,例如,師范類俄語專業就應適當縮減外貿經濟、特色旅游等相關課程或是直接刪掉,將這些課程節省下來的課時用到人文課程當中,而所新增的人文課程可以主要為學生講解我國傳統歷史文化。外貿類的俄語專業課程應適當增設國際經濟貿易、金融業務、商務法學等方面的課程,運用雙語教學的形式,提高學生的文化內涵及綜合素養,從而為社會培養真正懂得經濟俄語的專業人才。其次,根據學生的年級,對于低年級俄語專業的學生來說,應保留基礎的專業課程,例如俄語的語法、聽說以及閱讀等,并延長這些基礎課程的上課時間,為學生預留出充足的學習消化時間,取締與專業無關的課程,俄語寫作輔導方面的課程應在學生大二時就加入到課程體系中,講閱讀課程與寫作相互結合教學。此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學生聽說讀寫方面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俄語專業綜合水平,高年級學生原有高級專業課程保持不變,只是將其開課時間后延,應在學生充分掌握并熟練運用基礎知識后,再相繼開設高級俄語專業課程,并在其基礎上,增設人文課程教學,并將高低年級的課程 串聯起來,強化學生的記憶,幫助學生構建自身的專業知識體系。
(三)創建網絡平臺、提高教學質量
高校俄語專業教學最終目標,是讓學生可以運用俄語與人進行溝通,想要實現這一教學目標,就應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對學生的俄語專業能力進行反復的訓練與復習,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教師可以利用網絡技術帶來的便利條件,運用網絡技術的優勢,創建網絡平臺,將全程90分鐘的課時分解成各個單獨的教學環節,每一模塊對應單獨的知識點,建立迷你網絡課堂,在教學中,有序開展網絡課程,引導學生課前預習、課上對相關問題進行解答、交流,在課后通過網絡及課堂來加強知識的記憶,進行復習鞏固,從而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網絡教學模式雖然能有效提高教學質量,但教師要本著科學合理的原則進行使用,否則就會失去原本的效果,影響教學實效性的提高。
三、結語
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提出,為高校俄語專業教學革新指明了正確方向、帶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這對于高校俄語專業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具有深遠影響。因此,高校應在當前形勢下,積極應對一帶一路所帶來的挑戰,掌握當前社會對俄語專業人才提出的要求,明確社會發展趨勢,并充分結合自身特色,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豐富教學方式,培養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發展中所需人才。此外,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應轉變傳統教學觀念及單一的知識體系,將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貫徹到教學的始終,從而滿足社會的需求,培養俄語專業復合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海淑英.“一帶一路”背景下俄語+中亞語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J].民族教育研究,2017,(02):23-24
[2]郭君.“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的高校俄語人才培養探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7,(01):31-32
[3]國玉奇,羅舒曼.一帶一路”推動區域國別研究和俄語教育改革[J].中國俄語教學,2015,(03):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