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風
文明是人類超越非人動物的集體生存方式,其根本特征是脫離野蠻的發展。19世紀的日本學者福澤諭吉認為文明的發展就是人類智德的進步。智即科學技術,德即道德禮儀。“進步”與“發展”大致同義。
現代學者認為文明具有器物、制度和觀念三維結構,器物、制度和觀念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
人類文明的發展已經歷了由原始文明到農業文明又到工業文明的演變歷程。原始文明經歷了100多萬年,發展得極慢。在現代人看來,那根本算不上發展。農業文明經歷了幾萬年,有文字記載的有幾千年,比原始文明的發展快了許多。工業文明源自18世紀歐洲的產業革命,是發展神速的文明。與工業文明相比,農業文明的發展速度則相形見絀。如今,工業文明正席卷全球,裹挾著地球上所有的民族或國家。
原始文明正因為發展極其緩慢,故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微乎其微。農業文明因發展較快而對生態系統有所破壞,但因為基本遵循自然界的物質循環、能量流動,故沒有導致不可恢復的生態破壞。工業文明的發展空前加速,由于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氣、鈾等礦物能源,使人類的物質生產力神速提升。工業文明的生產生活方式是:大量開發、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排放。這種生產生活方式導致了全球性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和氣候變化,簡言之,導致了空前深重的生存危機——生態危機。這與前現代任何一個族群的生存危機都截然不同。前現代社會常因為物質生產力和技術水平低、無力抵御自然災害而陷入生存危機。現代工業文明卻因為物質生產力和技術水平很高和無法控制既定方向的發展速度而陷入人為的生存危機。換言之,前現代文明常因物質生產嚴重不足而陷入生存危機,現代工業文明卻因為生產嚴重過剩而陷入生存危機。
劉思華教授說,工業文明的發展是黑色發展。黑色發展是大量使用礦物能源(煤、石油、天然氣、鈾等)的嚴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健康的發展。
從其器物上看,工業文明的大量開發、大量生產、大量消費,一來過分擠占了野生動植物的生存空間,使森林、荒野、濕地銳減,二來其必然伴隨的大量排放嚴重污染了環境,導致了氣候變化。
從制度上看,工業文明的市場經濟以及相應的法律制度激勵人們的物質貪欲,從而激勵人們大量開發、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排放,或說工業文明的制度把大量開發、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排放的生產生活方式認定為合法的。
從觀念上看,工業文明中的多數人相信:大量開發、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排放的生產生活方式是合理的、天經地義的,或說工業文明主流意識形態把大量開發、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排放的生產生活方式辯護為合理的。
幾十億人理直氣壯、意氣風發地利用礦物能源進行大量開發、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排放,使物質財富不斷增長,使科技不斷進步,這就是現代工業文明的黑色發展。
全球性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和氣候變化的事實和生態學理論都告訴我們,工業文明的黑色發展是不可持續的。
自20世紀下半葉開始,少數先知開始反省工業文明的得失和黑色發展對生態健康的傷害。利奧波德的《沙鄉年鑒》、卡遜的《寂靜的春天》、羅馬俱樂部的《增長的極限》、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的《我們共同的未來》等文獻,都是反思之路上的重要路標。
1978年,德國法蘭克福大學政治系教授費切爾(Iring Fetscher)在“論人類生存的環境——兼論進步的辯證法”一文中首次提出“生態文明”概念,并對工業文明的技術進步進行了分析批判。但“生態文明”這個新概念未引起其他西方學者的重視。從20世紀80年代到2007年中共十七大召開之前,中國已有少數學者開始研究生態文明,并探索走向生態文明的可能性,盡管在這段時間內,生態文明研究得不到主流社會的積極支持。2007年,中共十七大正式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目標。至此,生態文明研究在中國得到了主流社會的積極支持。2012年中共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五位一體”的高度,這是無比英明的政治決策。
生態文明的實質是綠色發展。綠色發展是與地球生物圈協同進化的發展,是“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真正可持續的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是: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污染排放量,保護生態環境,謀求文明發展與自然進化的和諧。
“生態文明”概念的提出,是人類思想史上的一次革命。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戰略的實施,是人類文明史的一個里程碑。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敗事關全人類的生死存亡。
非人動物自然地生活在自然之中。文明是人類超越自然的冒險。從生態學角度看,人類自從學會用火,就偏離了自己在自然界中的應然角色。這里的“應然”是生態學意義上的“應然”,不是倫理學意義上的“應然”。踏上文明之路以后,技術進步與自然(指未受人力干預的一切事物)之間就日趨緊張。技術進步,人們按自己的需要或心愿改變自然環境、制造物品的能力便提高了。但自然生態系統有其自身的生長節律,非人生物在沒有人為干預的情況下可能生長得更茂盛。換言之,隨著技術的進步,人為與自然之間的緊張會加劇。
原始文明因技術水平極低,故人為與自然之間的張力很小。農業文明之技術進步比原始文明快多了。于是,人為與自然之間的張力明顯加劇。就中國歷史來看,大面積開荒、大面積單一種植會破壞局部地區的生態健康;統治階級的奢侈,如建造豪華宮殿和陵墓,甚至建造祭祀所需的封臺,都需要砍伐很多樹木,這些都會導致生態破壞。但就中華農業文明的發展看,德(道德禮制)對智(科學技術)的統領,有力地約束了智能的濫用,從而把技術對自然環境的改造約束在生態系統的承載限度之內。現代工業文明把傳統社會的智德關系顛倒了過來,讓科技成為發展的主導力量,道德成了附屬于經濟與科技的軟弱無力的規范。于是,科技加速進步,物質生產力加速提升,人為與自然的張力空前加劇。如今,人類對地球生物圈的干預已遠遠超過地球生物圈的承載力,而地球生物圈的崩潰會導致人類文明的滅亡。
但當代人所遭遇的生態危機并不僅僅是工業文明所造成的。文明與生俱來的人為與自然之間的張力一直在隨著文明的發展而積攢著。只是工業文明的加速發展在短短的300多年內把這種張力迅速推到了極限,以至大有導致地球生物圈徹底崩潰之勢。建設生態文明的明確目標就是緩解這個文明發展長期積累且由工業文明發展快速加劇的人為與自然之間的張力,從而既確保人類文明的持續發展,又不繼續傷害地球生物圈的健康。正是在這一意義上,我們才說,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敗關系到人類的生死存亡。
生態文明建設是對工業文明各個維度(器物、制度、觀念)進行聯動變革的無比復雜的超級系統工程。其硬指標是節能減排、保護環境。為實現這個硬指標,必須大力促進綠色創新,即發展綠色技術,開發清潔能源,發展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
有綠色技術,人們也可能不用,正如有些企業,有排污設備也不使用。為要求甚至激勵企業和社會各界節能減排、保護環境,必須有一整套的政策、法規。正因為如此,十八大以后,黨中央十分重視推動生態文明的制度建設。
有了生態文明的制度,人們也可能不執行,除非人們根本改變了發展觀。長期以來,人們認為物質財富增長是社會發展的根本標志,物質財富不增長就不能叫發展。這就是源自西方的物質主義發展觀,是對應于黑色發展的發展觀。不改變這種發展觀,則發展與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就處于難以調和的沖突之中。
建設生態文明要求我們根本改變發展觀。物質主義發展觀是黑色發展的精神動力。綠色發展的精神動力必須超越物質主義。在有一些人吃不飽、穿不暖的情況下,物質財富增長是必要的。在實現全面小康的前提下,物質財富增長就不再是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環境改善、綠色和信息科技進步、社會趨于和諧、文化繁榮等都是發展的標志。綠色發展是社會的綜合發展,是社會的改善和文明的提升。物質財富增長不是綠色發展的必要條件。
建設生態文明,由黑色發展轉變為綠色發展,關鍵在于綠色創新,根本在于制度變革和觀念改變,根本中的根本則在于觀念改變。
超越物質主義發展觀,要求我們超越物質主義價值觀、人生觀和幸福觀。當越來越多的人不以開豪車、住豪宅為榮,而以節能減排、保護環境、提高文明素質、具有美德為榮時,越來越多的官員會放棄“GDP至上”觀念,越來越多的科技精英會從事綠色創新,越來越多的企業會自覺執行生態文明制度,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會養成綠色消費習慣。那時才會有綠色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才會卓有成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