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瀟
“為什么要剪指甲、勤洗手、常刷牙?”
“美觀大方。”
“能有效地預防傳染病。”
……
“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8月的攀枝花市鹽邊縣紅寶鄉刮起一陣名為“兩個包+一把刀”衛生潔凈進鄉村的活動風暴。“兩個包”為愛心清潔包、村組理發包;“一把刀”為定點指甲刀,送到了干坪子、迷塘、螞蝗箐、核桃箐、中槽、長草坪6個省級貧困村以及廣東灣村,這是一個以“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為主導的內涵豐富的創新組合,是攀枝花在今年脫貧攻堅中,摸索出的一個新思路,也是攀枝花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一個縮影。
脫貧攻堅,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役,開局就是決戰,起步就是沖刺。
2017年,全市計劃完成35個貧困村退出、2189戶8697人脫貧。3年前,攀枝花市正式吹響扶貧攻堅“沖鋒號”,從那一刻起,全市上下集中火力啃“硬骨頭”、挪窮窩、拔窮根,貧困戶們心中燃起希望,憧憬著未來美好的生活。
脫貧攻堅任務繁重而艱巨,沒有退路,必須打贏這場攻堅戰。
全市向脫貧攻堅發動一次又一次的總攻,“捷報”連連,2016年市轄鹽邊縣被評為“脫貧攻堅優秀縣”。截至2016年底,全市貧困人口由2014年9658戶37792人減至3886戶15776人,貧困發生率由7.2%降至3.0%。脫貧戶人均最高增收兩萬多元,年均增收2580多元,為在全省高水平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
苦練內功——
搶抓基礎設施 打通外聯壁壘
打贏這場攻堅戰,要從基礎設施上下足功夫,拓寬老百姓的致富渠道,讓貧困戶看到希望。
基礎設施抓起來,脫貧致富道路才走得通,這是余自彬曾經擔任鹽邊縣格薩拉彝族鄉后元村第一書記時的心得。2016年1月,剛踏上后元村那片貧瘠土地,面對一下雨就泥濘難行的通組道路,村內大多數地方不通移動電話,部分村民連生活飲用水都存在困難的僵局,余自彬決定先從基礎設施上下功夫,各個擊破。通過多方爭取資金,將10公里村主干道路硬化,新建通組道路8公里,結束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的出行瓶頸;建飲水池、鋪設飲水管道,解決32戶153人飲水難問題;規劃建設移動通訊基站,對全村電網進行改造……解決了貧困村的“孤島”困境,打開了這場攻堅戰的突破口。
平均海拔約3000米的溫泉彝族鄉大窩凼村,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幾乎隔斷村莊與外界的聯系,狹窄的泥濘路通往30多公里外的鄉政府。同樣,基礎設施落后是脫貧路上的絆腳石。2016年一開年,市里、縣里的領導、幫扶干部、幫村單位一撥又一撥進村,電網改造、硬化道路、修水窖等新項目陸續啟動,打響攻堅戰。
為提升貧困地區基礎條件和公共服務水平,全市各級、各部門堅持抓好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2017年,完成31個貧困村通村道路硬化123公里,新建農村公路145.3公里,鄉村公路通達率達100%;新增和改善恢復農田節水灌溉面積7000余畝,建成旱澇保收、高產穩產高標準農田5700余畝;46個農網改造項目已全面開工,35個貧困村均達到至少有一家無線通信網絡覆蓋要求……
“扶智”示范——
科技支撐發展 引領驅動脫貧
扶貧必須先“扶智”,轉變落后觀念才能談發展。
2016年8月,道角村建起了全市貧困村第一家“農民學校”和“農民影院”,吹響科技文化扶貧的號角。一場場學習和培訓,逐漸扭轉了村民的落后觀念,讓他們意識到科技文化的重要性。
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讓群眾的心“熱”起來、讓群眾行動起來,摒棄“等人送小康”的心態。為此,攀枝花市下足“繡花”功夫,充分發揮社會企業、基地、專合組織等社會扶貧力量,充分發揮勞動基地(區、點)和示范戶的引領帶動作用,著力在后進貧困村、貧困戶上抓落實,強化抓兩頭帶中間作用,把“扶貧”和“扶智”兩者有機結合起來。
仁和區福田鎮,探索建立了“科技專家+示范戶+對子戶+一般農戶”示范區,建成優質芒果基地2.8萬畝,2016年底人均收入較2014年增收2500多元。目前,該模式已在全市貧困山區核桃、桃、芒果等產業上推廣,復制基地14個、14萬余畝,建立示范戶169戶,對子戶611戶,培養“土專家”“田秀才”等500余人。這為同類地區科技精、準、快產業扶貧,做出了一個又一個的“產業脫貧、科技致富、共同富裕”的樣板。
“福田模式”的示范力量,讓全市貧困村、貧困戶正逐步形成“你追我趕”奔小康的良好氛圍。
因地制宜——
優化產業布局 創新產業發展
因地制宜,大力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產業布局,深入探索產業發展路徑,才能真正念好脫貧致富經。
全市貧困村大多位于邊遠高寒或二半山區,生產條件差,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產業結構的布局。提升產業扶貧實效,優化產業布局是關鍵,為此,全市明確了產業結構調整,在河谷地區優先發展冬季蔬菜、枇杷、芒果等產業,中山和二半山區發展烤煙、蠶桑、中藥材和特色經濟林等產業,在高寒山區發展肉牛、黑山羊等草食牲畜和溫帶水果等產業。
米易縣草場鄉仙山村結合區域優勢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成為遠近聞名的脫貧致富標桿村。全村因地制宜轉型發展林果業,5100畝核桃逐步掛果,2000畝青花椒、500畝櫻桃初見效益。同時,按照“同種搖錢樹、同喂致富羊”的發展思路,全村大力實施“萬畝林”“生態林業扶貧+林下種養殖”項目,成立了村民入股的專業合作社,發動全部貧困戶入股合作社。通過建立電子商務平臺,與企事業單位建立合作關系等方式,合作社規模正不斷發展壯大,村民收入逐年提高。
按照以短養長、長短結合的產業發展思路和“一村一品,一戶一策”的產業發展要求,全市創新開展“5+2”產業發展模式,穩步推進全市貧困地區產業發展。目前,貧困地區“短、中、長”期相結合的產業發展體系基本形成,特色種植養殖業、鄉村旅游業、農村電子商務等已形成規模。優質芒果產業通過國家質量認證,特色蠶桑產業發展迅猛,已與中絲集團簽訂5.1億元合作協議。目前,全市已建立10余家大中型農產品深加工廠和交易市場,與30余家企業簽訂銷售合同,貧困地區產業銷售“鏈條”逐步打通。(作者單位:攀枝花日報社)(責編:陳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