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若云
由黑龍江黨刊《奮斗》雜志舉辦的“地方黨刊全面振興走龍江”聯合采訪8月在哈爾濱啟動。此行2000多公里,遼闊的黑土地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有一個小點——海林市橫道河子鎮七里地村,它的前世今生記載了時代變遷中一個黨建村村情村貌與民眾生活的嬗變。
黨支部的誕生地
很多人一聽到“七里地村”會以為村里有七里土地,但其實是因為從村子到橫道河子鎮有七里地遠。小村莊四周群山環抱、高山險峻、森林茂密,兩條清澈見底的山溪從村里穿過,風光優美。雖然沒有七里平地,可名氣卻一點也不差,因為它是黑龍江海林地區第一個黨支部的誕生地。
五四運動后,黨的早期革命活動家來吉東地區宣傳馬克思主義,倡導革命,在海林地區產生一定影響。1926年,中共北滿地方委員會成立,海林便有了黨的組織和黨領導的革命活動。當年10月,8名鐵路工人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在七里地村組建了海林地區第一個黨支部——橫道河子黨支部,革命的烈火從此在這片土地上熊熊燃燒。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的鐵蹄踏進了這塊土地。他們看重這片林區豐富的木材資源,建了當時牡丹江地區最大的木材加工基地,把七里地村的空閑地帶都作為堆放原木和板材的場所,將村民攆到四周山坡居住。最多的時候,這里的伐木工人曾達1萬多人,每天加工板材300多立方米,這些材料通過鐵路源源不斷地運往日本。
為了有效扼制日本帝國主義的掠奪行徑,在橫道河子黨支部直接領導下,當地人民利用山區森林為掩護,炸毀了運材專用小火車道,焚燒了火鋸場,給日軍以重創。
到了解放戰爭時期,七里地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幫助東北民主聯軍同國民黨特務、日偽殘余組成的土匪武裝展開了殊死斗爭,以楊子榮為代表的無數剿匪英雄就曾戰斗在這片土地上。至今在七里地村旁的山坡上,仍留有東北抗聯秘營地和楊子榮剿匪小分隊秘密集結地等舊址。
從一窮二白到找準出路
新中國成立后,七里地村人民陸續從山坡搬回村中居住,走上有組織的集體生產、自力更生的道路。但四面環山,人多地少,氣候寒冷,僅有一條山路與外界相通,這些自然條件嚴重制約了村里經濟發展,村民人均收入多年處于海林地區最低水平。
村黨支部雖然為村里致富費盡心思,但受當時經濟體制制約和諸多客觀條件限制,始終沒能根本性扭轉局面。靠著單一的傳統經營模式,七里地人民生活水平勉強維持在溫飽狀態,大部分村民背井離鄉,另謀生路。
2006年時,七里地村只有100畝旱田,全村住房大都是居住了幾十年的土坯房和油紙房。人心散,士氣低,這個僅有86戶,210口人的小村莊,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債務卻高達40多萬元,是一個遠近聞名的省級貧困村。但也就在這一年,七里地村被列入黑龍江省新農村建設試點村,這成為七里地村的重要轉折點。
新上任的七里地村黨支部書記鄭太勝有著憨厚質樸的品格。面對七里地村一窮二白的狀況,他選擇了一條艱難的發展之路。“當時感覺真像是接了個燙手山芋,天天考慮尋找一條脫貧致富之路,讓鄉親們盡快富起來。”
鄭太勝帶領村“兩委”深入分析,意識到七里地村發展旅游業有著得天獨厚的生態和文化優勢。于是,把發展的出路定位在生態旅游上。
“基礎設施太薄弱,連一條像樣的路都沒有。誰家娶媳婦,要先把坑坑洼洼的‘水泥路鏟鏟、墊墊,要不新媳婦就接不進村。車都進不來,談何發展旅游產業?”就這樣,修路成為鄭太勝上任以來謀劃的第一件大事,他發動群眾,按每家人口劃分長度,包干到戶。
路修好,鄭太勝又開始琢磨改善村民生活質量。為了引山泉水上山,給全村安裝自來水,他弄來風鎬,找來炸藥,通過“打眼下藥放炮蹦、風鉆打石連夜轉”的方式,用螞蟻啃骨頭的精神,鋪就了一條通往山上的管道。
七里地村一點一滴地變化,在以鄭太勝為首的班子成員和黨員身上,黨的先進性不斷體現。為把黨員作用發揮出來,村黨支部打造了“紅色先鋒在行動”黨建品牌,以“無職黨員設崗定責”為載體,將31名黨員分成了文明新風倡導、帶動群眾致富、環境衛生管護、鄰里糾紛調解4個黨小組,劃分了黨員責任區。黨小組做的件件實事,讓群眾打心眼里嘆服。
黨組織在村民心中的地位日益提高,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積極向黨組織靠攏。每年,七里地村黨支部都要新發展2名黨員,并始終堅持每月開展一次“黨員學習日”活動,組織黨員利用工閑時間學習,不斷提升黨員的理論水平和思想意識。
向“生態旅游第一村”邁進
經過幾年發展,七里地村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在幫建單位的支持下,村里整治環境,依托生態和紅色文化資源優勢著力弘揚革命傳統文化,建設了8000平方米的抗聯紀念廣場、廉政文化教育活動基地、廉政文化長廊,豐富了七里地村的旅游文化內涵。此外,還建設了4公里佛手山環線游項目,并對楊子榮剿匪小分隊舊址、日偽水力發電站管道舊址等進行了恢復性修繕。
七里地村群眾也擺脫了單一種植農作物的束縛,開始從事養殖、垂釣、采集山菜、開辦家庭旅館等產業。村民們修建垂釣池,種植時令蔬菜。特別是在佛手山旅游棧道貫通后,游客越來越多,村民的生意越來越火。
春郊游、夏避暑、秋賞葉、冬戲雪。如今,山清水秀的七里地村四季有美景。在佛手山旅游棧道上,游客們沿陡峭山崖而上看宜人景色;在農家旅店的小院里,三三兩兩地靜聽溪水潺潺、蛙鳴陣陣,好一番世外桃源的感覺。從每年4月份開始,專程來這里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游客和團體絡繹不絕。
經濟發展起來了,七里地村沒有忽視對生態的保護。目前,村里有830畝林地,森林覆蓋率達97%,屬于原始森林生態系統。紅松、云杉、冷杉、水曲柳、黃菠蘿、樺木等東北地區的樹種這里都能見到。除了山參、五味子、滿山紅等200多種藥材,這里還生長著山葡萄、山莓、獼猴桃、猴頭、松子、山核桃、木耳等山貨,2013年該村被評為國家級生態村。
此外,七里地村對全村的產業進行了統一規劃,近20戶畜牧養殖戶在村外集中圈養,村民利用林地種植黑加侖300多畝,村里組織勞務隊在周邊打工,春天采摘山野菜,秋天收蘑菇,冬天在林場打工,一年四季閑不著,收入年年上臺階。2015年村人均收入達11377元。
把實現農民增收,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立村之本,七里地村不斷改善人居環境,升級產業發展。這個有著深厚紅色背景的村莊擺脫了貧困的桎梏,正朝著龍江“生態旅游第一村”邁進。(責編:張微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