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正+浩博
“做任何事都要堅持。”
是林錦強先生反復說的話
他用執著專注的態度和行動
實現了工作及服務中的價值
他的工作替人分憂並提供保障
經以時光的積累,已助人無數
他的社工需要耐心與無私關愛
不懼苦難地前行,可惠及長幼
他的愛好傳承武藝更弘揚國粹
力求卓越的追求,已日趨嫻熟
堅持不僅是一種可貴的精神
也是他兌現社會承諾的動力
更為他實現人生價值的條件
從業保險 助人宗旨不移
即使起步是一件微小的事情,但只要付諸努力,堅持去做,也可能變成不平凡的事情。荀子在《勸說》中寫到的“鍥而不捨,金石可鏤”,也正說明了做事貴在堅持的道理。林錦強先生也對此亦深有感悟,更難能可貴的是,他用這種精神,在發展事業與服務社會兩個方面,實現了助人的心愿。
“我做保險至今已經33年了,接觸過行業內不同范疇的業務,現在也相信自己能通過這份工作,繼續實現自我的價值,走向我想要的發展方向。”對於保險業,林錦強先生已是全心全力地投入,也積累成一份難以被取代的情感。不過,入行之初,他並不認同保險的理念,對行業的堅持也無從談起:“1984年,我從學校畢業並開始求職,但沒有明確的方向,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一天,勞工處通知我,說有一份保險的工作正在招人,問我有沒有興趣去做。其實當時我連保險是幹什麼的都不知道,但不想自己依然待業,所以就答應去面試,後得到了錄取。”上世紀八十年代,“保險”兩個字對大多數人而言,是較為陌生的。工業、商業是那個年代的主流,保險看似虛擬的交易在當時顯得不切實際。所以,暫不說客戶不接受,就連身為從業員之一的林錦強先生都認為,自己的工作帶有騙人的性質。
直到有一次,一個購買了人身意外險的男性客戶身故,他的妻子和女兒失去了經濟來源,一下不知所措。當林錦強先生辦理好相關的手續,把賠償金帶到這個破碎的家庭時,客戶的妻子激動地抓住了支票,悲傷而絕望的眼中看到了希望,幾乎要跪下致謝。這一幕,給林錦強先生帶來了極大的震撼,頭腦立即中清晰出現一個理念:原來自己的工作是這麼有意義的——客戶生前每個月只是給幾百塊保費,卻想不到身後能給家人帶來這麼多的保障!


事情過後,林錦強先生摒棄了自己過去的偏見,專注而努力地投入工作中,他學習了系統的知識,考取了權威的牌照及專業資格,並在一次又一次的工作中,幫助了客戶。感受到帶給別人幸福,又能愉悅自己的快樂。試想,倘若開始他沒有堅持這份工作,今日也許就不能收獲如此多的快樂了。
“保險是真真正正能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發揮作用的行業。當意外沒有發生時,它永遠只是一張紙,但當客戶需要保險時,它就成了一份有價值合約,是我們對客戶持有的真誠與義務。”回顧自己的從業經歷,林錦強先生感慨頗深,多年耕耘於業內,他欣喜地看著香港的保險發展狀況令人欣喜。以前,業務員只能靠朋友介紹,來推銷產品;現在客戶會主動上來了解保險。以前開發的市場僅限香港、九龍,現在就連內地的客戶也聞風而來,找林錦強先生及同事購買保障力度更大的香港保險產品。工作上的堅持,讓他對行業越發自信。


就個人而言,保險是財產與人身的保障;就社會而言,保險則是穩定秩序、調節市場的一種方法。林錦強先生印象中較為深刻的一個例子,便是“9.11”事件之後,香港機場因為保險沒有涉及恐怖主義方面的賠償,無法擔保眾多乘客的安全,因此停運了好幾個小時。林錦強先生由此發現,現代社會經濟,沒有保險作為保護,就難以正常運行。從而確定了行業發展會擁有美好前景,也堅持繼續服務這個行業。
今日,隨著中國的經濟開放度越來越高,保險所發揮的作用也將越來越多,當中國的企業、人才、資源流向海外,就需要由保險承擔相應的風險,以便損失降到最低。相信現在已經由不少保險公司瞄凖這個機會,躍躍欲試,要到國際市場上一較高下。林錦強先生正打造專業的保險人隊伍,凝聚一群人均從業皆有十多年經驗的資深從業員,面向廣闊的市場,開展多項業務,凖備在這個風起云湧的時代,於行業之中繼續奮斗,在過去的成功基礎上,再接再厲力創新高。
從善義行 服務之心不變
與保險業有關聯的人,一般都擁有積極向上、關心他人的特性,林錦強先生也是如此。不過,他不僅這麼想,也這麼做。他用實際的行動,加上堅持付出的精神,在行業之外,同樣惠及他人。
早前,因為林錦強先生的母親患病,認知障礙,行動也不便,需要有人隨時照料,由於自己家居沒有照顧病患長者的設施,所以他只好把母親送到老人院,卻發現很多同類的機構,要麼只能照顧身體癱瘓者,要麼只能照顧認知障礙者,兩種情況難以兼顧。要是把出現這兩種問題的母親送過去,受到的照顧可能也未必周全。於是,林錦強先生心里冒出了一個想法:創造一個慈善組織,能同時照顧身體癱瘓及認知障礙的患者。
2013年,他認識了一個朋友,對方希望服務患上學習障礙的孩子,兩人的理念相似,交談之後更是一拍即合,隨之創辦了慈善機構,招募了義工,吸收了會員,去幫助具有學習障礙的孩子以及認知障礙的長者,並親力親為服務其中行為不便的老人家。
他們向社會福利處申請了一個工作中心,並在自力更生的情況下,開展了許多工作,如邀請專家、學者開設相關講座,告訴家長們,孩子的活潑好動、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是封閉過度,不一定是性格所致,可能是學習障礙,要在3到6歲的年齡階段治療最好,否則孩子超過6歲,工作成果就會事倍功半。照顧認知障礙及癱瘓長者,雖然較為辛苦、勞累,但林錦強先生依然堅持了下來。只要想到自己能幫到這些孩子變得健康,給長者帶來舒適的照顧,即使麻煩再多,挑戰再多,他也選擇迎難而上。

“堅持的成果不是一一蹴而就的,每件事都要經過遵循的過程才能實現。我們現在做的服務,也要經過一個過程,才能看出成果。”林錦強先生希望,自己的付出能引起社會對學習障礙、認知障礙及身體癱瘓者的關注,因為現代香港人生活忙碌,也許無心留意身邊人的小問題,也沒有太多精力去照顧行動不便的人。但要是能把大家的力量凝聚起來,再難做的事情也能實現:“要是得到社會各界的支持,可以提供更多的資源來幫助這些孩子和長者。”
同樣是堅持,在林錦強先生的興趣中也有體現,愛好武術的他,拜香港蛇鶴詠春第五代傳人莫偉強師傅習武。儘管日常要忙於工作,開展服務,但每天早上,他都勤奮苦練,打好基礎。每日的努力,不僅使他進步迅速,得到了師傅的賞識,更受邀參與紀念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周年的活動。
“此次活動的構思是20種武術表現香港回歸以來,全民注重健康,日常強身健體的精神。更重要的是我們藉此向社會傳播正能量,宣揚愛國愛港、愛家庭、愛自己,現實中用愛心出發的理念。”隨著此次盛事的舉行,林錦強先生的善行也將進入下一個階段,而他將繼續秉承堅持的作用,並貫徹著助人的理念,打造事業、推廣善念,在工作之中發出人文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