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冬偉
摘要:以“開放、互動、務實、創新”為理念的寧波市中等職業教育“新課改·新課堂·新教法”教學觀摩研討系列活動自2004年啟動以來,語文“三新”學科活動走過了13年的歷程。13年來,語文“三新”學科活動每一屆都有不同的主題,也嘗試形式的創新,持續注入新元素、滲透新理念、探究新方法,已經打造成為寧波職業教育教研工作的一張鮮亮名片。本文對寧波市中等職業教育“三新”語文學科活動進行了全面具體的總結與評價。
關鍵詞:寧波職教 “三新” 語文教研 學科述評
區域性的語文學科“三新”活動歷時13年,唱響課程改革主旋律,立足生本理念,彰顯就業導向,保持語文味,滲透新元素,從而構筑起語文教師“合作一分享”的精神家園,引領學科發展,助推專業成長,煉就教研品牌。
一、隊伍篇:“走得快,可以一個人;走得遠,就得一起走。”
過去的13年,語文學科“三新”活動轉戰12所學校,足跡遍及寧波城區和各個縣市區,包括福州、南京、紹興等省內外學校教師在內近3000人次前來觀摩分享交流研討;共有40余位優秀語文教師在“三新”舞臺上展示自己的教學風采,共有33節觀摩課、15個說課展示和10場微論壇。
一個人可以跑得很快,但是一群人才可以走得更遠。美國學者阿瑟·庫姆斯等在《學校領導新概念》一書中也明確指出:“有活力的組織對教育者的個人和職業成長有重要的貢獻。”寧波職教語文“三新”活動正是這樣一個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凝聚一群人,借助有活力的組織,開展實踐、研究、交流、學習活動,形成了“區域聯動,專家引領,個人反思,同伴交互”的研訓模式。
“三新”語文活動中,教師觀摩課是最重要的研訓載體。教師能站上“三新”語文觀摩課的講臺必須要上有質量的課,這就需要磨課。磨課的過程是教師學習、實踐、總結課堂教學藝術的過程,幾輪打磨,既能達到改進教師本身教學行為的目的,激發教師對課堂教學境界的不斷追求,又能對同學科教師有所促進和啟發。
“三新”語文課堂百花爭艷,生機勃勃,課后的評課議課活動也是百家爭鳴,異彩紛呈。教師們觀摩了一節課或是聆聽一個論壇,彼此就有各種感受,大家聚在一起交流、探討和分享,形成了一個思想交集的空間,會自覺意識到:為了能在分享交流的時候有所貢獻,就理所當然地要提高觀摩、思考或者閱讀的品質。
正是基于這樣一個活躍高效平臺的搭建,從“三新”課堂走出了孫旭紅、張軍輝、甘東海、周穩、梅海江、張玉菲等一批寧波市新名師和骨干新秀。近五年,寧波語文代表隊參加全國“創新杯”教學設計與說課比賽,屢次金牌大滿貫,參加全國“信息化教學”大賽,同樣成績驕人。
二、課改篇:“教育的本質,不是把籃子裝滿,而是把燈點亮。”
透視浙江省中職課程改革新走向,從2007年實施產教融合的“就業導向”到2014年賦予學生“選擇性”的“職業發展導向”,職教課改始終處在一個探索漸進、不斷深入的過程,而每年一屆的寧波“三新”活動無疑是浙江省中職課改的風向標。
1.以學定教,突顯生本理念
“以學定教”“學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已經成為寧波“三新”語文課堂教學的核心理念。在課堂上,學生可以暢所欲言,可以發表不同的見解,每個人都參與到教學環節當中。把我們的“課堂”變成真正的“學堂”。2008年寧波中職“三新”語文學科活動課堂研討的主題是“把課堂還給學生”,2012年的主題“從課堂到學堂”。
[課例1](2008年):鎮海職教中心的翁曉萍老師在執教《哦,香雪》一課時,設計課本劇表演環節“香雪跳上火車換鉛筆盒”(實際上課中改成了播放電影視頻),其后增設了近8分鐘的辯論環節“香雪用娘辛苦積攢下來的40個雞蛋換回個帶磁鐵的塑料鉛筆盒,還冒險走上火車乘了一站的路,并且要獨自夜行30里路趕回”你們認為值不值?通過課堂辯論,學生主動研讀文本,加深了對主題的理解。
[課例2](2012年):慈溪職高的余芳老師執教《我愿意是激流》,任務驅動,下發“小組任務單”,每組按組序解讀一節詩歌,將意象寫在卡紙上,張貼在黑板上。課堂上,教師轉變為幕后導演,調控課堂節奏;學生走上前臺,積極參與,頭腦風暴,活動熱烈。
2013年的36堂課觀摩課中,“小組合作學習”“師生對話互動”“成果交流展示”成了熱門的教學設計用語。這些環節的調整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鍛煉了學生交流表達能力,為他們走上社會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也符合為學生終身發展服務的教育宗旨。
2.專業滲透,彰顯就業導向
職業教育不同于普高教育,職業教育具有自己的特殊屬性。中職語文只有與專業結合才能更好地體現出這一特點及作用。同時,在結合的過程中,學生對語文的工具性認識得更加透徹,會更主動、更快樂地去學習語文。2008年開始,寧波市中職語文教學研究會積極推進實施中職語文“專業滲透式”教學策略。2009年,寧波“三新”語文活動的主題是“就業導向,專業滲透式”。
[課例3](2009年):東錢湖旅游學校的鄭敏老師,在講授《長城》一課時,引導聽課的旅游專業的學生進行了多次“以導游身份向外國游客介紹長城”的課堂實踐活動,設計巧妙、自然,彰顯了專業特色。
[課例4](2013年):古林職高甘東海老師在執教《那一年,面包飄香》時,結合財經類專業特點用“威客創業競標”的方式為“面包店”取店名,寫廣告,將語文本位訓練、電子商務專業技能訓練、創業實踐的應用性寫作訓練融為一體,既有知識與能力目標的落實,又有情感目標的升華。
3.回歸文本,上出“語文味”
“三新”活動構建了一個交流與分享的平臺。在這幾年觀摩課后的評課議課活動中,很多老師都提出了“語文味”的問題。廣東深圳程少堂老師認為“所謂的語文味,是指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在一種共生互學(互享)的師生關系中,主要是通過情感激發和語言品位等手段,讓人體驗到的一種令人陶醉的審美快感。”也就是說,語文課要教出并讓學生體會到語文所特有的語言美、意象美、意境美、結構美與文化美。endprint
[課例5](2012年):寧波外事學校的張軍輝老師《世間最美的墳墓》,把欣賞散文的形象、意境和語言作為教學重點,引導學生細讀文本,感悟“最美”中隱藏的內涵,采用“引導美提熱度,發現美促效度,感悟美挖深度,遷移美求廣度”等四個環節,彈奏一曲感人至深的經典美歌。
[課例6](2014年):奉化職教中心的何芳芳在《我愿意是激流》中指導學生標畫出詩歌的節奏停頓和重音,師生泛讀,配樂朗讀,齊讀,個別讀,“六讀詩歌”,學生回歸文本,在讀中品味語言,感悟意象之美、語言之美、音樂之美,上出了語文課特有的味道。
4.尊重選擇,打造多樣課堂
2014年《浙江省中等職業學校教育課程改革方案》出臺,給中職學校和一線教師發出了改革的信號,也帶來了新的思考和啟示。“基于選擇性、強調專業性、突出融合性”成了各中職學校構建選擇性課程體系的用心所在。面對課程設置權的回歸,語文作為一門公共基礎課程,又該如何適應選擇,改變其課程性質和學習內容。
[課例7](2015年):這一年寧波“三新”語文研訓活動的主題就是“尊重選擇,打造多樣課堂”,觀摩課堂上選修課。鎮海職教中心劉露艷執教了《紅色經典詩文誦讀——黑牢中的吶喊》。課前,學生采取小組分工,自主選擇學習主題;課中,則以成果匯報方式,通過“苦難”“抗爭”“訣別”和“新生”四個層面來表現英雄的不朽,把學生心靈中美好的因素,崇高的因素都調動起來,幫助他們建立一種對生活的美好信心。在誦讀形式上,也是豐富多彩的,既有學生的齊誦,也有分角色朗誦,還有教師的示范誦讀。課后,學生在學得朗誦方法和技巧的基礎上,自主開展下一個專題的學習。
語文課變身“主題式課程”,一個個生活化、崗位化、社會化的場景,經過教學化的處理和設計,成為一個個教學主題。在2016年的選修課專題研訓中,余姚四職的王明強老師執教了寫作選修課《觀察·聯想·傳神——人物描寫三步曲》專題,行知職高的丁玲蘋老師執教了寫作選修課《寓言故事類材料作文審題立意練習》專題,都帶給觀摩教師莫大的啟示。
三、課堂篇:“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
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課程改革給銳意進取的“三新”語文課堂助添了新的動力。除了看視頻、講故事、演戲劇、搞活動等新教法更多地出現在“三新”語文課堂上,案例分析法、模擬情景法、任務驅動法、項目教學法等也越來越多地被引入課堂教學設計。精彩導入、小組合作、交流探究、成果展示、過程性評價等逐漸構成課堂的流行元素。
1.德育滲透的達成
新課改對各學科的教學都提出了滲透德育的任務。中學語文教學的“傳道”有它自身的特點,所謂“文道結合”,就是要求教師把德育滲透到語文教育之中,緣文釋道,因道解文,從而使得學生思想上受教育,感情上受熏陶,促進學生職業道德的養成與培育。
這幾年“三新”課堂授課篇目中的《離太陽最近的樹》、《像山那樣思考》中的環保意識、生命教育;《善良》通過對比,勸人行善;《一碗清湯蕎麥面》的母女三人的積極進取和老板夫婦的人性化經營之道;《人,又少了一個》的自尊自強;《那一年,面包飄香》的“不要學壞,一技隨身”等,都能結合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與職業道德的養成。
2.教學情境的創設
情境教學必須以激活學生思維為核心,以情感為紐帶,創設符合學生心理特點和接近生活實際的語言情境,使學生的認知活動和情感活動結合起來。情境教學的基本模式是:創設情境-營造氛圍-激發興趣-引發參與-指導實踐-點撥提高。
[課例8](2013年):古林職高的甘東海老師執教《那一年,面包飄香》,課前播放視頻《教師的啟示》,營造溫馨感人的教學情境,為學生進入文本解讀做好情緒鋪墊;結尾再次播放視頻《記住你》,感恩教師。一片面包,成就絕技隨身回報師恩;一句教誨,終當銘記一生贏得尊重。首尾呼應,升華主題。
[課例9](2014年):余姚四職的馬俊敏老師執教《人,又少了一個》,播放斷臂鋼琴師——劉偉自強不息的視頻,當視頻中劉偉用腳演奏著鋼琴,深情唱著《YOU ARE BEAUTIFUL))時,聽課教師和學生一起都融入了教師所創設的感人的情境之中。
3.教學結構的優化
教學結構是教學內容的組成部分或程序。一般說來,優化教學結構要以一定的學習理論為指導,按照一定的教學目標,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將教學內容安排為合理的程序。“三新”語文課堂中,許多教師對教學結構進行了創新設計,既合理,又有新意。
[課例10](2010年):余姚職教中心的劉健老師《善良》一課的教學,設計的“直擊心靈,走進王蒙,理解感悟,釋放內心,余音回蕩”五個教學步驟,教師把重點放在教閱讀的方式,教學生怎么去閱讀,邏輯嚴謹,調控自然。
[課例11](2015年):鄞州區東錢湖旅游學校姚平老師執教《青龍偃月刀》一課,以“錯位”為欣賞方式,以三個感嘆詞“啊、唉、哦”為串聯,通過感受錯位、技境錯位、得失錯位、情理錯位幾個板塊,貫穿起這個教學流程,這樣的設計自然使教學內容與學生閱讀方法的習得較好地達成了一致。
4.問題設計的妙啟
課堂提問是重要的教學手段。設計問題前要考慮為什么問、問什么、誰之問、問誰、問與啟、問與思;在提問時要力求做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課例12](2010年):寧海一職高的周穩老師執教《一碗清湯蕎麥面》,教師設計了如下5個數學題來檢查學生自讀的效果:①這個故事涉及的時間跨度是多少年;②故事里的重要人物有幾個;③按照故事描述,母子三人在北海亭面館共吃過幾次清湯蕎麥面;④那么大家算一算,母子三人在北海亭面館共點過幾碗清湯蕎麥面;⑤而按照分量,他們實際總共吃了幾碗?借此梳理故事情節,提高了課堂效率。
[課例13](2014年):余姚四職的馬俊敏在執教《人,又少了一個》時,用“尋人啟事”導入,任務驅動,既扣住文本內容,又能迅速抓住學生的注意力。endprint
5.信息技術的應用
加強語文與信息化技術的整合是職業中學語文新課程倡導的理念之一。當前的中職語文課堂,教師運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借助多媒體課件、微課資源、網絡學習平臺、“課堂派”、即時通訊等社交工具,提高教學效率已逐漸成為常態。
[課例14](2013年):古林職高的甘東海執教《那一年,面包飄香》創新地整合了信息技術與信息資源,充分運用信息化載體,創新教學策略,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他用QQ群、郵件完成學生問題的預習生成與教學內容的預設生成;運用視頻故事創造性地進行剪接、配音,創設了有效的教學氛圍,提升學生情感體驗;通過“微博回信”提升了學生個性化的文本解讀和隨筆寫作的熱情。
[課例15](2016年):鄞州區東錢湖旅游學校姚平老師執教《基于WIKI網絡平臺的(雷雨)語言動作性欣賞》一課,把語文課堂搬到網絡教室,課前,師生共建《雷雨》WIKI網絡學習平臺,完成與戲劇和《雷雨》相關基礎知識的學習;課中,借助WIKI平臺,學生欣賞《雷雨》語言的動作性,探討人物形象及主題。WIKI網絡平臺的運用增加了課堂容量,提高了活動效率,豐富了課堂積累,給了學生自由、平等、多向交流的空間,平時羞于講話的學生在課堂也有耀眼的見解。
四、展望篇:“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創新,永遠是“三新”語文學科活動的主題詞。“三新”活動要永葆活力和吸引力,必須在持續創新中突破自我,在堅守初心中繼續前行。
1.豐富活動內涵,展示新成果
13年的“三新”語文學科活動主要以課堂觀摩及教師論壇或沙龍為主,現在看來,內容和形式都未免單一。未來,在內容安排與選擇上可以增加語文課題研究成果的分享與推廣,教學新理念新模式的實踐研討,發布中職語文教育研究新成果,增設一些現場教學比賽或是教師教學技能與才藝的現場展示等;在形式創新上可以嘗試搭建更多的教師、學生、學校、專家甚至家長的互動平臺,匯聚各種研究資源,引入合作與競爭機制,嘗試臨堂會診、專題研討、視頻會診、網絡教研等一些研訓新模式。
2.擴大受眾群體,嘗試新技術
隨著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打破時空局限,讓優質資源輻射更廣人群已經倚馬可待。2016年的“三新”教研活動在開幕式上首次嘗試網絡直播,短短2小時內,共有超過萬人在線觀看,地域覆蓋國內14個省、市以及港臺地區。可以期待,未來“三新”語文學科教研活動也可以嘗試采用網絡在線直播的方式,實現實時的網絡互動交流。
3.打造品牌文化,拓展新態勢
“三新”活動作為寧波市中職教研活動的一張名片,在區域內具有一定的影響力。我們希望在“三新”語文學科活動品牌里注入豐厚的學術品質和獨特的文化精神,從而引領中職語文教師的成長需求和精神歸屬。“三新”語文學科活動品牌可以倡導“成長.分享”的文化精神。
(作者單位:寧波第二技師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