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鷗
一、城市文化與城市品牌
城市建設與發展借鑒商業品牌推廣概念,運用市場的驅力來推動城市發展,通過目標化的管理來經營城市,通過績效機制來運作城市。城市的地理位置、空間區域像產品一樣也可以成為品牌。
品牌化城市可以讓人們將某種形象、某種情感與這個城市自然聯系在一起,產生某種意義聯想,并將這種精神融入城市中的每一幢建筑、每一條街道、每一塊空間里,將意義與價值與城市聯系起來。品牌化的城市具有良好的認知與識別度,如歷史文化城市北京、休閑城市成都、電影之城加州好萊塢、浪漫之都巴黎等。城市將其特征意象提煉凝固為符號,在人們的記憶里形成固定的印象標簽。
文化藝術的繁榮體現著城市的內在精神品質。城市是文化的物質形態,城市文化是歷史的投影,文化藝術的構建是歷史的呈現、依據和線索,文化是一條連接人類情感的精神彩虹。
今天,公共藝術已經成為城市地域文化的承載物和標志,是城市空間與市民生活的情感經歷和記憶的紐帶。在歐洲,城市公共藝術規劃和戶外藝術品是城市發展的形象需求,美國《百分比藝術》法案的實施,明確將公共藝術納入到城市的整體規劃之中,從法律角度確立了公共藝術的城市職能,由此公共藝術被譽為“城市名片”。
二、公共藝術推動城市品牌建設
西班牙巴塞羅那的藝術城市理念,源于歐洲城市美化運動的興起。巴塞羅那城市被稱為“開放空間的雕塑美術館”。1860年《賽爾達規劃案》和1880年《裴塞拉案》,成就了巴塞羅那的雕塑藝術在公共空間中的創作呈現,奠定了巴塞羅那藝術之城的基礎。1992年第25屆奧運會舉辦之際,巴塞羅那借勢改造城市公共環境,加快了公共藝術的建設,并且整合理念創新發展,將整座城市作為一個大公園來整體思考設計和打造,其建設成就舉世矚目。
1978年,美國芝加哥市議會通過了《百分比藝術條例》。如今,有超過200多個類似方案在美國許多城鎮推廣,大大改善了當地的人文環境,豐富了城市景觀,提升了城市文化生活的品質。2007年12月,芝加哥發布了《芝加哥公共藝術計劃指南》,對公共藝術管理的主要環節提出了更加具體的要求,不僅把城市轉型和提升城市生活品質緊密聯系在一起,而且更重要的是,通過在經濟金融、社會生活和政治文化等環節的一系列具體務實的制度安排,把公共藝術與公眾生活聯系在一起,成為當地居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三、國外公共藝術推動區域經濟崛起的案例
越后妻有地區位于日本本州島的新縣(?。?。2000年,策展人北川富朗來到越后妻有地區,舉辦了第一屆大地藝術節。以后每屆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節都會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他們結合當地自然和人文景觀進行創作,將藝術節第一屆和第五屆比較就會發現,參加的村子數量由28個增長到102個,當地民眾的地區歸屬感和自豪感日漸提升。
目前,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節已成為一個地區的文化符號和區域品牌。
四、國內城市公共藝術家案例
案例一:中央美院城市設計學院副院長馬浚誠教授認為,公共藝術能以藝術的名義介入城市空間,用藝術激發城市的活力。
隨著城市傳統文化的漸漸隱去,新的城市形態不斷更迭和替代,隨之帶來的是城市文化記憶的模糊,人類精神家園的消散,此時公共藝術的價值才真正凸顯出來。它幫助人們找回城市的記憶,并提醒過往的人們駐足凝視和思考。公共藝術從城市發展的角度看,本質上起到了連續過去與未來的紐帶作用,呈現了地域的獨特意象和人文景觀,是傳統文化與大眾時尚的情感延續。優秀的公共藝術作品,可以照亮城市人生活的每一天,使個人理想與社會價值同構,讓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深情互動,個體的精神追求與社會責任共存。
如果你行走在北京地鐵6號線南鑼鼓巷站的通道里,肯定會被墻壁上的公共藝術作品所吸引。這幅作品名為《城市記憶》,由馬浚誠教授創作設計,靈感來源于中國傳統人名印章和老北京的生活場景。它呈現出胡同、四合院、放風箏等生動的情景記憶與文化韻味,再現了一個城市的文化底蘊和歷史的印記。冷漠狹窄的地下空間時常給人壓抑、緊迫、不安的情緒,適當的公共藝術可以給繁忙的地鐵空間帶來詩意與溫馨,讓每天搭乘地鐵的上班族感受到些許的精神慰藉。
城市公共藝術承載了地域獨特的文化,公共藝術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復制性。城市公共藝術的建設首先考慮的就是與當地環境和諧共生,公共藝術講述城市和街區的故事,公共藝術生發的情感訴求緊緊依托這里市民的真實生活,通過對藝術作品的審美體驗,可以感受到社區人的文化、生活、情感、理想與追求。
案例二:“天下第一街”南北長街景觀改造項目。
正在方案設計階段的北京南北長街視覺藝術與環境品質提升的項目。由于南北長街緊鄰故宮一側,游客與行人包括原住民在這條街上穿行交織,臨街小店的經營環境缺乏自我規范和整理,小胡同的居民生活空間雜亂無序,街區顯得局部凌亂,嚴重影響長街的整體形象,與長安街、故宮等特殊場域環境品質不相協調,形成視覺秩序上的落差。
由于地域文脈的歷史特殊性和空間位置的唯一性,導致不可能對其空間建筑形態進行徹底改造。在現有建筑不能改造、管線不能入地的客觀條件制約下,中央美院城市設計學院公共藝術與視覺設計工作室(簡稱“央美創客工作室”)采取扁平化視覺藝術方法思考解決問題的途徑,并提出與該處文化相適宜的設計主張:運用場景顯現、象征、重構、視覺敘事等手法,深度挖掘當地的文化線索,協調現狀的空間功能設計。通過視覺遮擋、視覺干擾,環境特征強化、視線轉移等方法手段將視覺藝術與場地空間有機結合。
設計方案提出以傳統文化中的“四君子”梅、蘭、竹、菊為主題創作脈絡,造型設計中結合東方美學的“通、透、漏、瘦”的意象形式語言,運用現代材料與視覺藝術構成關系,強化南北長街的傳統建筑文化的語匯情景。在墻體上表現古代人物生活情境的剪影造型作品,給過往行人一種時空穿越的錯覺體驗,主動引導行人的視線弱化消極空間的情緒干擾。其中,在公共藝術化設施的介入中,對行道護欄進行藝術化改造,將梅蘭竹菊等基礎元素圖形與護欄功能同構,并加入了可作臨時休息使用的座椅設計,讓普通呆板的城市街道護欄設施改造成為可用、可賞、具有休閑功能且滿足公眾多樣需求的藝術化設施,實現了公共藝術與城市設施的巧妙融合,且不占有城市的有限空間資源。endprint
這是城市公共藝術在環境空間中呈現的有效策略。這樣的公共藝術與視覺表達深深地根植于城市地域的傳統文脈之中,場所精神透過藝術得以呈現。公共藝術作品在街區的空間里,與街道行人、歷史的事件發生碰撞、交流、展開深層次的對話。
在該項目的設計中,視覺藝術的空間呈現改變了現有的街道環境雜亂無序的狀態,從而可以提升南北長街的整體文化形象和空間藝術化品質,為打造“天下第一街”提供了堅實有力的藝術保障。
案例三:魅力石景山,精彩冬奧會。
習近平主席指出,2022年北京冬奧會要“辦成一屆精彩、非凡、卓越的奧運盛會”。石景山區是冬奧會組委會所在地,素有“京西明珠”之稱。但由于歷史的原因,區容區貌一定程度上存在景觀建設定位不準,缺乏整體規劃,設計特色不足,識別性差等問題。
北京博越捷創環境工程有限公司(簡稱“博越捷創”)與央美創客工作室聯手,將該項目定位為:助力石景山打造城區品牌。
公共服務設施是城區品牌形象建設的重要載體。該項目涉及的路段是阜石路高架橋金頂街至廣寧街一帶。這一路段橋柱上貼滿了各種小廣告,嚴重影響城區形象。
該項目采用景觀藝術貼布這一高科技產品,對阜石路橋柱進行了美化。該設計圖由央美創客工作室完成。項目整體策劃、測繪、施工、維護等工作由博越捷創負責。
該圖右上方,旭日東升,山峰陡峭。山,代表石景山;旭日,寓意少年中國,取“少年強則中國強”之意。圖中央,滑雪者彰顯“更快、更高、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右下方,冰花圖案設計透露著濃濃生活情趣。左下方,火樹銀花的設計寓意普天同慶,形成“一步一景”的視覺藝術效果。
阜石路公共服務設施景觀提升項目打破了公眾對石景山“工業城區”的刻板印象,展現出石景山豐富的人文內涵,增強了城區的景觀識別性,激發出公眾對冬奧會的關注度。項目完工后,石景山區多位領導親臨現場視察,給予了高度評價,成為“物物皆景觀,處處是精品”的樣板工程。
五、結語
綜上可知,公共藝術為建設品牌城市提供原動力。公共藝術是中國新一輪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建設為城市帶來持續發展的動力,公共藝術為城市塑造品質,給城市帶來財富;公共藝術連接城市的歷史與未來,增加城市的記憶,講述城市的故事,滿足城市人群審美的需求,提升城市生活的品質,展示城市魅力,讓城市生活充滿生機和憧憬。差異化戰略是品牌城市發展的道路,公共藝術能為城市塑造個性化品牌形象,為精品城市建設提供核心能量。
城市公共藝術是打造“美麗中國”的重要途徑,弘揚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適應城市轉型的重要方法,優化城市形象的重要工具。公共藝術結合城市設計規劃可以明顯提升城市形象的整體品質。目前,北京市各城區都在不同程度地推廣城市公共藝術項目,公共藝術逐漸滲入百姓生活。我們相信,未來公共藝術必將推動城市品牌建設,助力區域及城市經濟騰飛。(中)
(責任編輯:李靜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