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達幾千年的冰河時代,麝牛的祖先同猛犸和長毛犀牛一樣,在極北地區的暴風雪中游走。如今,冰河時代早已成為歷史,猛犸和長毛犀牛也已絕跡,而麝牛卻仍然在極北地區生活著。
像牛不是牛,是羊不像羊
麝牛屬于草食動物。冬天,它們刨去薄薄的積雪,尋食苔蘚、地衣、樹皮和落葉;夏天,它們則對這些食物不屑一顧了,開始吃鮮嫩的草和樹葉。
麝牛也被稱為“北極野牛”或“北極牛”。雖然它的面孔和牛很像,但實際上,它是一種北極山羊,在分類學上是羊亞科的動物。它的近親是金扭角羚羊,后者生活在海拔較高的喜馬拉雅山脈及其周圍地區。所以,動物學家認為,麝牛其實是牛與羊之間的過渡型動物。
麝牛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全身覆蓋著長長的深褐色體毛,短小的尾巴幾乎被濃密的毛層完全覆蓋。仔細看,你會發現,它的長毛之下還隱藏著一層濃密的絨毛。正是這絕佳的“雙重保暖層”,使得它能夠悠閑地生活在冰天雪地之中。它給人的第二印象應該就是:強壯。它長著寬大的口、鼻,肩高超過1米,身長約2米,體重可達400千克。
它的腿看起來粗而短,可跑起來卻展現出令人吃驚地迅速和敏捷。它那寬大、扁平且腳趾張開的蹄子,使它能夠在濕滑的雪地和泥濘中靈活地行動。
喜歡群居生活
麝牛是群居動物,整年都成群結隊地生活在一起。麝牛群由一頭強壯的雄性麝牛統領。冬季,一個麝牛群的成員可達百頭以上,然而,到了春季,它們則分成一個個小的麝牛群,每個小麝牛群的成員構成一般是十來頭雌性麝牛和一頭雄性麝牛。不能成為統領的雄性麝牛只得獨居,或三四頭一起,四處游蕩。
夏末是麝牛的發情期。這時,雄麝牛便開始為爭奪配偶而展開殘酷的搏斗。得勝的雄麝牛會小心翼翼地保護著它統領的雌麝牛群,并在此后的幾周里與雌麝牛交配。雌麝牛在懷孕近9個月后,會在來年的4、5月產下小麝牛。這樣,小麝牛便可趁夏季草木茂盛之時快速長大,以迎接即將到來的第一個冬季。
狼是麝牛的天敵。想要抵御狼群,光靠跑是不行的,因為,小麝牛沒法跟上成年麝牛的步伐。于是,麝牛群發明了一種非常有趣的自衛方法:遇到狼群的時候,成年麝牛會頭朝外、屁股朝內,將小麝牛圍起來,形成一個圓形陣列。狼群雖然兇狠,但面對成年麝牛壯碩的身體和鋒利的長角,還是很難得手。成年麝牛一般不怕狼,即使一頭雌麝牛,為了保護幼子,也能應對一兩只狼的攻擊。
躲過狼群的傷害而幸存下來的小麝牛還要經受嚴冬的考驗才能生存下來。在暴風雪和漫長的冰凍環境里,有些麝牛群可能會失去所有的小麝牛,甚至體弱的成年麝牛也會被凍死。
面臨嚴重威脅
麝牛能否生存取決于它應對各種威脅的能力,這既需要應對氣候突變和狼群等動物的威脅,還需要躲避人類毫無節制的捕殺。而近年來,人類的捕殺已成為麝牛的數量急劇減少的最主要原因。
因紐特人和北極地區的土著人可能是獵殺麝牛的先行者。他們用麝牛濃密的毛做保暖衣物,用角做工具或其他器具,肉和脂肪拿來做油料或食用。后來,揮舞著槍支的歐洲人進入極地,為了獲取金錢,他們射殺了大量的麝牛,導致麝牛的數量急劇減少。1865年左右,阿拉斯加最后一頭麝牛被射殺。到20世紀初,加拿大和格陵蘭島的麝牛也瀕臨滅絕。
幸運的是,加拿大政府在1917年率先頒布法律,禁止捕殺麝牛。格陵蘭島也成立了麝牛保護區。1930年,美國從格陵蘭島運送了34頭麝牛到阿拉斯加,對它們嚴加保護。現在,阿拉斯加已有大約3 000頭麝牛。
目前,全世界大約有8萬頭麝牛,麝牛基本擺脫了瀕危的困境。但嚴酷的冬天、炎熱的夏天以及人類的活動——包括直升機和雪地汽車的過分侵擾,都會驚散、侵害麝牛群。只要放松對麝牛獵殺的限制,就會導致過量的捕殺,使麝牛群因數量過少而無法繼續繁衍。這些經歷過冰川時期考驗的孑遺動物棲息在世界的極北地區,如今全靠人類給予保護,才能維系生存。
很早以前,麝牛曾廣泛地生活在從西半球的阿拉斯加、加拿大和格陵蘭島到東半球的英國、德國和西伯利亞的廣大的極北地區。后來,由于氣候的變化以及人類的獵捕,它們的數量急劇減少。今天,麝牛主要的生存地域僅局限于北美洲北部、格陵蘭島等北極地區。
孑遺動物
這是在較為古老的歷史時期中曾經非常繁盛,分布也很廣的一些動物物種,可惜的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它們的種群目前已成衰退之勢。除了文中提到的麝牛,我國的大熊貓也屬于孑遺動物。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