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志娟
[摘 要]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近年理論和實踐的雙熱點,是各高校服務于建設創新型國家重大戰略的舉措。該研究分析新形勢下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現狀,探索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形成的基本路徑,構建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機制,從而使之不斷向規范化、科學化方向發展。
[關鍵詞]創新創業能力;發展路徑;培養機制
[中圖分類號] G64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7)10-0162-03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成為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對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構建合理的培養機制,不斷提升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是現階段時代賦予高校的重要使命,對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創新創業型人才具有深遠意義。
一、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內涵
創新教育,學術界對其內涵的界定分狹義和廣義兩種。狹義上指為培養人的創新意識、品格、精神、思維及創造力而進行的教育活動。從廣義上看,任何以培養創新素質、提升創新能力為取向的新型教育活動都屬于創新教育。
創業教育,有學者認為創業教育是培養判斷力、洞察力、機會識別及組織協調等能力的過程。有學者將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的過程定義為創業教育,如創造性、敏銳性、堅韌性、協作性、開拓性、進取性等素質的養成。本文總結前人觀點認為,創業教育通過教育活動,培養個體或團隊的創業意識,并使其掌握相應的創業技能和能力,從而最終促成創業行為。
創新創業教育是一個有機融合體,是一種兼具創新教育、創業教育并深度契合學科專業教育的新型前沿性教育教學模式。創新創業教育注重引導學生培養良好自我認知能力、創新創業精神、創新創業品格、創新創業意識和事業心,同時在實踐活動中充分挖掘相關潛力,最終使學生的創新創業得以實現。創新創業教育的核心精神并不是要每位大學生都去創業,而是要開發學生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創造能力。創新創業教育將高校人才培養的方式逐漸從傳統課堂的知識傳授轉變為能力與綜合素質培養,是將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的新型教育模式。
二、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現狀
(一)創新創業教育課程設置有待完善,與專業教育融合度低
調查研究發現,高校的創新創業類課程仍處于次重要地位,其開設以不改變原有課程體系為前提,是在人才培養方案基礎上適當增設少量創新創業類課程。目前高校的創新創業類課程的涉及范圍有限、規模數量少、課程質量低、體系零散,較多以網絡課堂、校內講座、創業導師分享會、博雅選修課等形式開展,尚未正式納入必修課程體系。一方面,高校大學生個體在知識儲備、興趣愛好、個性特征、人際交往、文化水平、專業背景等方面差異性明顯,尚未規劃設計出針對性強、規范性高、涉及面廣、結構合理的有梯度的創新創業類課程體系。另一方面,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度低,創新創業類課程與專業相脫節。專業教育是奠基石,創新創業教育是升華和引領,專業教育是創新創業教育的樹之根本,創新創業教育的茁壯成長需要專業教育給予營養,專業教育也需要創新創業教育提升學生的創新品質,鍛煉創業能力,兩者緊密相連、不可分割。
(二)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尚未完善,其系統性有待提升
目前各高校更多的精力投入在綜合改革、學科建設、內涵提升、知名度提高、科研創新等方面,對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視不夠,尚未形定成熟、系統、全面、完善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目前很多高校對創新創業教育的理解及定位不夠清晰,為了畢業生就業率的數字“好看”,更多是把精力集中于就業教育,創新創業教育則因“投入多、成效慢”而受到冷落。創新創業教育大都是各高校依托就業指導部門開展零散、有限的教育活動,并沒有做到依據本校及二級學院的自身實際情況制定構思成熟、系統完整、機制健全、規范嚴謹的教育模式,導致創新創業教育的質量和水平參差不齊,教育效果欠佳。
(三)創新創業教育重理論,實踐環節欠缺
創新創業教育要抓實踐環節,高校要加大投入,為搭建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加強政校合作、校企合作,為大學生的實踐活動拓寬渠道,使學生在實踐鍛煉中受教育、增知識、積經驗、長才干。目前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教學大都以理論授課為主,輔之以職業生涯規劃、創業設計書制作、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申報等形式,以及項目孵化、創業苗圃、創業競賽、企業實訓等多種途徑,學生的實踐環節較薄弱。受師資力量、資金保障、辦學條件等多方面的制約,部分已開展創新創業實踐教育的高校也停留在較淺層次,學生參與度較低,教育實效受到影響。創新創業實踐是課程理論教學的有效補充和延伸,可以切實提高學生克服困難、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如果沒有實踐環節的深化,學生的創業體驗會受限,就會在很大程度上抑制學生創業綜合素質的提升。
(四)創新創業教育人員配備不足,師資力量薄弱
創新創業教育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校師資的配備情況,創新創業教育需要理論基礎扎實和實踐經驗豐富的優秀專業教師隊伍。根據有關統計,目前擔任創新創業教育授課工作的高校教師主要是來自經濟管理學院、商學院、金融學院等從事金融、財政、經濟、商務、工商、營銷、人力資源、電商、稅法等方面授課工作的專業教師,還有部分是由就業指導中心負責相關工作的教師兼任。上述教師往往很少有創新創業領域專業知識及業務技能培訓的經歷,缺乏對創新創業知識結構體系的全面掌握,課堂教學中傳授的理論知識也很難有系統性,學生知識掌握的廣度和深度不夠。由于教師很少有創業實踐經歷,無法以親身經歷和學生交流,學生的創業激情也很難被調動。
三、基于三要素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發展路徑
研究顯示,能力品質的培養是個體多種主客觀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是在長期知識掌握與實踐鍛煉交替活動過程中逐步強化并形成的,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必須充分調動并優化配置影響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形成的所有主客觀力量。endprint
(一)培育大學生的創新創業動機
敢于探索,追求個性發展和自我價值的實現是知識經濟時代大學生的特征,他們對創新、創造的需求日趨強烈。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在一定程度上使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渴望在創業活動中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加以突破和創新,從而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這成為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養成的強大內驅力。
(二)引導大學生掌握創新創業知識
實際調研發現,絕大部分學生希望能掌握系統全面的創新創業知識與技能,主要包括人際交往、邏輯思維、經營管理、組織協調、領導決策、機會識別、風險控制、社會適應等方面。學習創新創業知識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整合創業過程中的經濟資本、心理資本、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不斷積累經驗,提高創業成功可能性。系統全面的創新創業知識是有效發展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基礎和根本。
(三)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創新創業實踐
實踐是檢驗知識、提升本領、發展能力的重要途徑。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是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切實提高并檢驗創新創業教育實效的根本途徑。在訪談中很多學生表示,“希望能借助多種平臺和項目將自己的創業構想付諸實踐”“迫切希望能快點畢業,那樣就能早日實現心中的創業夢”。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行為受其專業背景、性格特征、學業情況、職業規劃、實踐認知、創業經歷以及社會環境等多個方面的影響,大學生應不斷結合自身實際,以多種形式去豐富、實踐創業構想。
四、多措并舉,構建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機制
(一)更新觀念,思想重視,政策幫扶
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體系,大力推進創新創業教育,使創新創業教育覆蓋全體學生是當前高等教育發展戰略的核心。以往我國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往往沒有把創新創業教育擺放到與文化知識或專業技能同等重要的地位。當代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是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已成為高校核心競爭力之一。政府和高校都應更新發展理念,思想上高度重視,行動上積極落實,真正實現21世紀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政府和學校要積極扶持大學生創新創業,給予政策傾斜。首先,政府牽頭成立創新創業基金,在資金方面為大學生創新創業保駕護航。其次,制定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優惠政策,比如在人才落戶、項目申請、工商稅務、銀行貸款、項目跟蹤服務、投融資、辦公場所租賃等方面提供優惠服務。最后,建立創新創業服務中心和大學生創新創業對口企業庫,推進校企協同和產學對接。
(二)豐富載體,搭建平臺,拓展內涵
引進、建設一批創新創業在線課程、通識共享課程和基礎示范課程,構建合理的“遞進式”創新創業課程體系。積極探索新模式,深入推進創新創業實驗班、創新實踐實驗班建設,以實驗班為旗幟,做好示范引領。繼續探索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創新創業導師與專業導師相聯合、創新創業活動與專業文化活動相結合的教育模式,完善“珍珠鏈式”(課堂學習—創意生產—實踐鍛煉—項目孵化—市場運行)創業項目孵化體系和“品”字型創新創業活動體系(創意風暴輪—創業沙龍會—創客嘉年華)。強化“校地聯動”,充分利用校外創新創業實踐基地,促進大學生計劃項目落地生根。
深入推進“創業百千萬工程”,成立“創業共享基金會”,抓好大學生創新創業基金的管理。凝聚力量,以創新創業型社團為載體,開展內容豐富、形式新穎的課外活動,在實踐中不斷推進創新創業成果轉化,培養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舉辦職業生涯規劃大賽、“創青春”大學生創業大賽等活動,積極支持申報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訓練項目,鼓勵參加 “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進一步活躍校園創新創業氛圍。
(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引培結合,提升能力
師資是創新創業教育成功的關鍵,全力建設一支綜合素質高、專業素養強、實踐經驗豐富的專兼職教師隊伍是確保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質量的一個不可或缺的要素。創新創業教育的特點決定了教師既要有廣博的創新創業教育理論知識,又要具有一定的創業經驗。
針對目前創新創業師資力量薄弱的現狀,高校不僅要思想重視,同時要及時補充師資力量,進一步優化師資隊伍結構。在積極引進教師的同時注意人才培育,有計劃地對其進行業務培訓,為其提供有關創新創業領域學術交流和進修學習的機會,讓其不斷豐富創新創業專業知識,提高業務技能。同時,充分利用校友資源和社會資源,聘請兼職教師。這部分教師一般都具有豐富的行業經驗或者創業經歷,可以為學生開設具有現實指導意義的創新創業課程和講座,并為專職教師進行短期的企業實踐提供實訓平臺。引培結合,打造專兼職結合、理論與實踐互補的多元化的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
(四)優化制度,健全機制,激發活力
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健全的制度保障和充足的資金保障作為其重要基礎。因此,高校應緊緊圍繞創新創業課程設置、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建設、創新創業項目選育、創新創業課外活動、創業項目孵化等方面,以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根本,研究制定科學合理的制度和相關政策,并在實際執行過程中不斷優化調整,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規范化、制度化。
政府、教育部門、高校、社會組織、教師及學生應多方共同參與,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以優化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為著力點,深入研究分析創新創業教育的特點,積極推進我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制度、機制和標準的構建,使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活動有據可依,執行有力,保障有效,不斷激發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力。
[ 參 考 文 獻 ]
[1] 馬永斌,柏喆.大學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模式研究與探索[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5(6):99-103.
[2] 張清國,李莉,陳翔鵬.“四位一體”:獨立學院大學生創業指導服務的探索——以福建師范大學協和學院為例[J].閩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1):4.
[3] 唐根麗,王艷波.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育路徑研究[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76-79.
[4] 孫方紅,徐萃萍,鮑亞楠,等.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特色平臺”的構建與實踐[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6(1):35-37+40.
[5] 馬慧敏.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三位一體培養體系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36):12-14.
[6] 左殿升,李兆智,劉澤東.國內外大學生創業教育比較研究[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3):63-65.
[7] 程寶華.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研究——以衢州學院為例[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5.
[責任編輯:龐丹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