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李晨+陳亞靜+蔡艷輝+王乾+張磊+謝雪蘭+王博玉+魏繼紅

【中圖分類號】R72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10-0-01
川崎病(KD)以5歲以內的小兒較為多見,主要表現為全身中小血管炎,在某些發達國家已經取代了風濕熱,且為臨床上常見的一類后天性心臟病[1-2]。對于該類疾病而言,目前尚未明確其病因,可能與感染因素具有一定的關聯,其具有低復發率、自限性等特征,年齡分布情況、區域性、流行季節性等與感染性疾病具有一致性[3],為此,本次研究旨在探討感染因素對川崎病及其冠狀動脈病變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至我院就診的川崎病患兒320例(2013年6月23日-2016年6月23日),所有患兒伴有發熱、口唇改變、眼結膜充血、皮疹、頸淋巴結腫大、嘔吐、腹瀉等癥狀,發熱體溫多半在38℃以上;另外將缺失急性期冠狀動脈內徑值患兒排除。
依據患兒適合存在感染因素進行分組,其中實驗組合并感染,180例,常規未合并感染,共有140例。實驗組中男童與女童分別有95例與85例,常規組中男童與女童分別72例與68例。對比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無明顯的差異,P>0.05,可比性良好。
1.2 方法 分析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包括不同年齡占據、不完全KD占比等。
1.3 判定標準
A:冠狀動脈病變:指的是左冠狀動脈前降支或者左冠狀動脈主干(右冠狀動脈內徑)Z值在2.5以上;冠狀動脈擴張表示Z值在2.5以上,冠狀動脈內徑小于等于4mm;小冠狀動脈瘤:冠狀動脈內徑在4mm以上且低于5mm;中等冠狀動脈瘤:冠狀動脈內徑小于等于8mm;巨大冠狀動脈瘤:冠狀動脈內徑在8mm以上[4]。
B:感染:根據呼吸道癥狀、鼻咽分泌物對上呼吸道感染癥狀進行分析;依據X線胸片診斷為肺炎或者支氣管炎則判定為下呼吸道感染;依據糞便培養結果(陽性)、消化道影像學結果(炎性改變)判定為消化系統感染;對患兒中段尿培養的單一病原體菌落數或者生長數(大于等于106)判定為泌尿系統感染[5]。
1.4 統計學處理 選擇SPSS17.0的統計學軟件記錄本次研究涉及的相關資料,計數資料用百分比、率表示,檢驗比較,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T檢驗比較,若組間數據差異顯著以P<0.05進行表示。
2 結果
分析兩組患兒的年齡、不完全KD占據百分率均差異顯著,P<0.05,詳見下表1。
分析實驗組180例KD合并感染患兒中,呼吸系統感染159例(88.33)%,消化系統感染17例(9.44%),泌尿系統感染4例(2.22%)。
3 討論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320例KD患兒中180例存合并感染(實驗組),140例未合并感染(常規組),分析兩組患兒的年齡因素可知,實驗組年齡在~5歲、大于5歲與低于1歲的患兒占據百分比均差異顯著,實驗組低于1歲的患兒人數明顯多于常規組,~5歲與大于5歲的患兒人數均明顯低于常規組,由此可進一步得知,嬰兒發生感染的幾率相比其他年齡段患兒明顯更高。
另外,分析不完全KD情況可知,實驗組患兒不完全KD發生率為19.44%,常規組為10.71%,說明發生感染的KD患兒更容易引發不完全KD病變,導致臨床診斷工作的難度加大。所以說,對于伴有感染的患兒,應提高警惕,分析是否存在不完全KD情況,幫助患兒完善各項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方式,對患兒病情進行綜合分析考慮,以防出現不必要的誤診、漏診情況,延誤疾病的治療時機,導致對患兒及其家屬造成不必要的經濟與精神負擔[6-7]。
綜上情況可進一步得知,感染因素對川崎病、冠狀動脈病變具有十分緊密的關聯性,臨床上應加強疾病診療。
參考文獻:
劉琳,丁文惠.川崎病的心臟損害及治療現狀[J].中國心血管雜志,2013,18(4):311-313.
史春云,王建國,夏明倩等.川崎病再發三次一例報道并文獻復習[J].中國全科醫學,2016,19(15):1841-1844.
李玉華,吳本清,黃若谷等.川崎病合并肺炎支原體感染患兒實驗室檢查指標及臨床特征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2,15(23):2649-2651.
李瑞燕,李曉輝,吳泰相等.川崎病與病原微生物關系的meta分析[J].臨床兒科雜志,2013,31(1):69-72.
王小川,蔡雯雯,賈蒼松等.261例川崎病合并感染的臨床分析[J].中華婦幼臨床醫學雜志(電子版),2012,08(1):32-35.
王俊英,李亞蕊,楊蕊華等.感染與川崎病的關系研究[J].中國醫藥,2013,8(8):1126-1127.
孫培靜.兒童胸腔積液54例病因及臨床特征分析[J].臨床誤診誤治,2013,26(3):87-8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