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中圖分類號】R51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10--01
體溫是人體重要的生命體征之一,人體正常體溫在36℃-37℃,體溫低于36℃屬于低體溫,在手術期間低體溫的發生率較高[1]。低體溫產生嚴重不利的影響,加強對相關問題的研究至關重要。以防止和減少手術室低體溫事件的發生。
1 資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組手術病人80例,男病人56人,女病人24人,年齡27-68歲,平均年齡47歲。骨科手術42例,婦科手術26例,外科手術12例。
1.2.1 低溫環境環境溫度較高,體溫略高,反之體溫略低。如環境溫度太低,則可造成體溫過低。通常情況下,手術間應保持室溫22 ~24℃,手術間相對濕度在40%~60%。
1.2 護理方法
加強手術過程中對病人的體溫檢測常觀察病人的皮膚、濕度及面色,并及時測體溫。對于低體溫病人要及時采取措施。
術中保溫措施:
(1)控制室溫
手術室采用空氣層流系統,保持室溫22 ~24℃,相對濕度在40%~60%。
(2)輸入加熱的液體
液體加溫后輸入不僅能有效的減輕低體溫,從某種意義上有一定的升溫作用,是復溫中常用的方法。靜脈輸注的液體或血液加溫至36℃左右,血液加熱溫度不能過高,否則會引起血細胞破壞。
(3)溫鹽水沖洗
術中沖洗液加溫至體溫水平,以保持病人體溫的恒定。
(4)采用保暖物品
①保暖棉被服:不施手術部位用保暖性能好的被服或手術巾遮蓋,使之與周圍的冷空氣隔離,盡量避免弄濕被服,保持手術床的干燥。
②循環水毯:術前將循環水毯鋪在手術床上,病人睡在水毯上,通過調節水毯的溫度,調節病人體溫,水毯溫度可在30 ℃~41 ℃調節。
③熱水袋:袋內灌熱水1/3~1/2滿,溫度50℃,以內,并以多層包裹,置于病人的四肢及輸液處,使熱不直接接觸肢體。
(5)呼吸道的加溫
熱化氣體,利用呼吸蒸發器加熱吸入氧氣,預防呼吸道散熱,可減少深部溫度繼續下降。在全身麻醉病人中應用濕熱交換器(人工鼻) 能保持呼吸道內恒定溫度和濕度。
(6)心理疏導
加強手術前的心理疏導,有助于預防低體溫。認真做好術前術后訪視,訪視時面對面交流,可消除病人對手術室和工作人員的陌生感,緩解病人的焦慮情緒, 減輕病人因為精神因素導致對冷刺激的閾值下降。
(7)其他
手術前應安排好工作人員,密切配合,使麻醉時間,手術時間,創面暴露時間盡量縮短,另外,護送病人回室的途中要加蓋被褥,注意保暖,特別是冬季。
2 結果
通過有效預防及護理對策,僅7例低體溫患者,經過針對性性處理,均恢復正常體溫。
3 討論
3.1 低體溫影響的原因
輸血由于手術時間長,術中出血較多,需要通過靜脈通道大量的輸入庫血和液體,可達每分鐘100~200ml,若加壓可達500~600ml。大量的,快速的冷液體進入病人體內,更導致了低體溫的加重[2]。
沖洗在施行胸(腹)腔大手術時,體內臟器及切口直接暴露于環境溫度下,術中用大量的未加溫的鹽水沖洗體腔,導致機體熱量散失;并且覆蓋在病人身體上的被單在沖洗時浸濕,近一步導致熱量散失。
藥物可改變體溫調節中樞的調定點。麻醉藥物可抑制體溫調節中樞或影響傳入路徑的活動并擴張血管,增加散熱,降低機體對寒冷環境的適應能力,因而導致體溫降低。全麻藥不但抑制體溫調節中樞的功能,而且還干擾機體隨環境變化的體液轉移反應;肌松藥使骨骼肌麻醉,喪失增加肌張力的產熱反應[3]。
強烈的情緒反應會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壓力,導致體溫發生變化。情緒激動時,體溫上升;情緒低落時體溫下降。病人因精神因素、恐懼、緊張、害怕等情緒波動,使血液重新分配,影響回心血量和微循環,術中易致低體溫。
3.2 低體溫的危害
①血液系統的改變體溫下降可出現多方面的血液系統異常,其中較為重要的是凝血障礙,導致極差的預后。低體溫主要是通過對凝血酶和血小板的影響引起凝血功能障礙。
②心血管功能改變輕度低溫時交感神經興奮,心率加快,心肌收縮力增強,心輸出量增加,外周血管收縮。外周阻力增加和血液黏稠度升高,會增加心臟做功,可能導致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
③代謝紊亂低溫可降低代謝率和氧的供給,體溫每降低1℃,約降低機體需氧量7 %。盡管低體溫時人體可通過降低機體代謝率減少對氧的需求,但低體溫引起的氧傳送功能的下降可導致機體嚴重缺氧,可引起乳酸性酸中毒。
④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影響 低溫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影響極其明顯, 輕度出現意識錯亂,進而出現淡漠、判斷障礙、異常行為,嚴重出現意識障礙,甚至昏迷。
參考文獻
孫育紅,盧冠宇術中病人體溫變化的研究[J]護理研究,2004,18(12):2118-2119
李海燕,王振香,不同溫度輸液對婦科術中病人體溫及熱量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0.35(8):459-460
劉立新,全麻患者圍手術期體溫變化的研究[J],承德醫學院學報,2010.27(1):21-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