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霞+徐秀娟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10--01
腹部手術是普外科常見又比較復雜的手術類型,此類患者一般病情較重,術后通常需放置引流管以免出現膽管狹窄與梗阻[1]。但在患者術后恢復的過程中,必要的護理措施顯得尤為重要。有效的護理措施可促進患者康復,預防并發癥的產生。本文研究分析整體護理在腹部創傷手術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我院接收的94例腹部創傷患者,入選時間為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依據患者入院時間先后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47例,男27例,女20例,患者年齡為25-80歲,平均年齡為(45.6±2.8)歲;肝破裂14例,脾破裂16例,其他腹部手術17例。觀察組47例,男28例,女19例,患者年齡為24-80歲,平均年齡為(45.9±2.9)歲;肝破裂25例,脾破裂15例,其他手術7例。對照組和觀察組一般性資料無實質差異,具有可對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取手術治療。對照組患者實行常規護理方法,嚴格遵循無菌原則,加強術后引流管的防治,觀察術后引流量與顏色的變化。觀察組患者給予整體護理,具體操作流程如下:
(1)術前護理。腹部創傷手術不同于其他手術方式,患者病情一般比較嚴重,手術時間長。在自身疾病與其他外部因素的作用下,患者的心理壓力通常較大,非常容易產生緊張、焦慮、煩躁等負性情緒。為避免不良情緒對患者術后康復產生不良影響,由護理人員與患者多溝通交流,促使患者可正確認識疾病,消除恐懼心理,并配合臨床治療。護理人員通過多種交流溝通的方式轉移患者注意力,并注意觀察患者情緒波動變化,促使患者能夠在術前保持良好的心態。(2)術中護理。在患者即將進行手術的時候,由護理人員仔細檢查手術物品與相關器械。手術操作的過程中,密切配合醫師。各項操作與醫師保持一致,為醫師準確遞送手術與器具。為患者準備平衡液、血漿代用品,進行靜脈輸注。(3)術后護理。在患者手術結束后,護理人員密切注意觀察患者臨床表現與生命體征的變化,包括呼吸、體溫、神態意志以及瞳孔變化等。為保障患者術后安全,可在病房內設置心電監護儀,密切觀察患者各項指征。如出現異常線性,護理人員應立即告知醫師,同時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采取恰當的處理措施,每隔3h測量患者一次體溫[2]。同時詳細記錄患者液體出入量;觀察患者手術切口是否有出血,按時換藥。觀察引流管情況,預防引流管受壓、扭曲,確保引流通暢。并及時更換引流袋,注意觀察引流液的顏色、量以及性質的變化。在臨床護理服務的過程中,護理人員可定期為患者按摩,為患者翻身和擦洗,預防壓瘡現象的出現,確?;颊呤孢m度。護理人員應注意,臨床護理各項操作都需嚴格遵循無菌的原則,換瓶的時候應注意用消毒紗布包好,重新接管應進行消毒處理,并密切觀察引流系統,以免出現感染。
1.3 統計學分析
使用專用統計學軟件SPSS19.0對此次研究活動產生的所有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利用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分別采用卡方檢驗和t檢驗,以判斷兩組數據差異性,如P<0.05表明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97.9%,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76.6%),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差異顯著(P<0.05);對照組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觀察組患者具有明顯的優勢,差異顯著(P<0.05),詳情見表1。
3 討論
腹部創傷患者手術后多需引流管,而不同的引流管需采取不同的護理措施。通常情況下,腹部創傷患者手術后留置胃管需持續性負壓吸引,以便能夠經胃腸道中存積液體與氣體吸出,以此減輕胃腸道壓力,緩解腹脹,促進傷口愈合。根據患者胃液量的多少,可確定患者胃腸動力的恢復效果。如患者并未實行相關的胃腸道手術,那么腸鳴音會恢復正常?;颊吒亻T排氣后胃液量減少,可拔除胃腸減壓管,開始進食水[3]。如患者為胃腸道手術,應根據其實際情況安排拔除胃管與進食的時間。在腹部創傷手術實施的過程中,為促進患者康復,避免并發癥的產生可為其提供相應的護理措施,有效的護理措施不僅能夠提高臨床治療效率,還可提升護理質量。整體護理是一種全方位、全系統的護理模式,在患者接受手術的時候,為其提供整體護理措施,臨床效率非常顯著。通過此次研究活動就可發現,相對于常規護理方法,整體性護理操作臨床應用價值非常高,可為腹部手術患者提供全方位的臨床護理,確?;颊咝g后更好的恢復。
綜上所述,腹部創傷患者采取手術治療后實行整體護理措施,對提高護理滿意度具有顯著的效果,且還能夠降低患者并發癥的產生,有助于患者康復。
參考文獻
羅春霞.腹部創傷手術后整體護理的應用效果研究[J].醫藥前沿,2017,7(14):785.
閆立紅.責任制整體護理在腹腔鏡治療宮外孕中的應用效果[J].山西醫藥雜志,2015,13(4):468-470.
游新海.嚴重腹部創傷患者應用損傷控制性手術的圍手術期護理[J].心理醫生,2017,23(16):78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