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淑霞+童梅+吳韓

【中圖分類號】R473.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10--01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100例小兒包皮手術患兒,所選病例均滿足包皮商環環扎術相關操作標準及指征[1]。根據數字隨機分組方法進行分組,即觀察組(n=100)和對照組(n=100)。觀察組年齡3-5歲,平均年齡(4.21±1.24)歲。對照組年齡3-5歲,平均年齡(4.09±1.38)歲?;純杭覍賹εR床診療情況知情,且病例收集滿足醫學倫理委員會相關標準,排除:①不滿足手術操作指征者;②合并器質性病變及先天性嚴重疾病者;③合并肝腎功能、心肺功能嚴重異常者;④無法定監護人或陪護家屬者。2組臨床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1)對照組:本組患兒就診期間,給予其一般護理模式,護理人員在為患兒實施相關護理措施時,要嚴格執行醫囑,并結合患兒的實際狀況,給予其對癥護理,充分減少護理風險問題。充分調動患兒家屬,做好密切配合,完成患兒各項護理操作。
(2)觀察組:本組患者采用親情化護理配合靜脈全麻方法,詳細操作方法如下:①兼顧心理特征:對3-5歲小兒患者心理特點進行了解,其心理特點主要為惶恐、不安,且帶有明顯反抗情緒,部分患兒表現出較高好奇心。了解每個患兒的心理特點后,根據其心理特征為其開展護理工作,提高患兒接受度。②塑造良好形象:護理人員穿著整潔,保證儀表端莊,使患兒更加愿意親近。在與患兒進行交流時,盡量蹲下,并使眼睛與其保持平衡,這樣不僅能夠保證接觸視線平衡,同時不斷強化護患交流的效果。針對表現良好的患兒,要豎起大拇指以示贊揚。③親情化護理:采用親情化護理熱情接待患兒,術前對患兒家屬進行健康宣導,并在此過程中觀察患兒特點,及時與患兒進行互動及溝通,兒童離開父母后多給予贊揚。例如,與患兒做游戲、唱歌,增加親近感,消除患兒抵觸及反抗情緒,使患兒感受到親人般的溫暖。同時,采用糖果引誘增加親和力,根據兒童好奇心,以參觀方式帶患兒進入手術室,了解患兒喜好給予玩電子游戲或看動畫片等,待小兒完全放松的時候實施靜脈全麻。④全麻護理:本組患兒以門診手術為主,并且均采用商環環扎術,術前禁食禁飲,手術時間大約15-30min。在對其進行麻醉時,采用舒芬太尼+丙泊酚靜脈全麻輔助吸入。與此同時,做好麻醉復蘇期護理工作。
1.3 評價指標
對2組患兒手術配合程度、家屬就診滿意度、副損傷發生率、麻醉蘇醒時間進行比較,做好詳細記錄。
1.4 數據統計
本研究涉及數據均采用spss20.0軟件統計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值檢驗。計數資料則用(%)表示,采用值檢驗,當P<0.05時,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患兒麻醉清醒后,安靜不哭鬧,無明顯恐懼神態,對心理方面無影響。同時,觀察組手術配合程度(91.0%)、家屬就診滿意度高于對照組,觀察組副損傷發生率(2.0%)、麻醉蘇醒時間均低于對照組,2組護理效果差異明顯(P<0.05),見表1。
3 討論
小兒包皮手術操作簡單,但是由于小兒患者治療配合程度較低,因此常需要對其進行全麻處理。在此基礎上為小兒患者提供親情化護理服務,能夠促進患兒手術治療效果的提升。術前積極與患兒開展良性互動,可穩定患兒情緒,提高配合程度[2]。通常情況下,患兒術前針刺需要多人配合,易出現針刺損傷,因此做好麻醉護理具有重要意義,部分患兒可進行吸入麻醉方式。觀察組中有這樣的一個病例:由于患兒性格及其內向,一到手術室門口就用抵抗的眼神看著護士,還用腳不停地踢父母,針對孩子的性格特點,護士通過與患兒玩游戲、講故事等方法開展良性互動,還通過贈送糖果小禮物等方式實施親情化護理,在玩游戲過程中施行靜脈全麻,孩子不知不覺就入睡了,術中生命體征平穩,無躁動不安,患兒麻醉清醒第一句話問的就是:我的糖放在哪?可見手術麻醉沒給患兒留下絲毫的不愉快記憶。實踐經驗顯示,親情化護理能夠最大程度改善患兒緊張及恐懼情緒,結合靜脈全麻,使患兒能安靜接受手術,不會讓手術對患兒心理造成不良影響。
本研究選取200例小兒包皮手術患兒進行詳細分析,結果也顯示,觀察組手術配合程度、家屬就診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有了良好的配合,手術副損傷發生率、麻醉蘇醒時間(麻醉藥用量也較少)均低于對照組(P<0.05),與權威文獻[3]報道結果基本一致,說明對患兒開展親情化護理,并配合靜脈全麻,其臨床護理效果比較顯著,能夠降低就診風險,提高患兒手術配合程度,減少患兒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莫漢珍.人文環境改善方案聯合常規護理在小兒包皮環切手術中的效果評價[J].當代醫學,2016,14(03):100-101.
崔晨.商環內置法包皮環切術治療小兒包莖和包皮過長的圍手術期護理[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4,22(17):2642-2643.
蘭小米,張倩.術前親情護理在小兒疝氣外科手術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醫學,2013,31(12):117-1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