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華英


【中圖分類號】R473.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10--01
母乳是嬰兒最理想的天然食品,它富含豐富的抗體和免疫物質是嬰兒最理想的天然食品。母乳能增加嬰兒的抵抗力,促進發育,有利于母子感情的聯系,但剖宮產術后,母親身體虛弱,心里緊張,焦慮,哺乳信心不足,切口疼痛。哺乳姿勢不正確,代乳品管的頻繁應用均可造成母乳分泌減少[1],而中醫認為缺乳于與產婦氣血化源不足或氣機不暢,氣血失調,經脈澀滯及痰濕雍阻氣機有關[2],故現采用中西醫結合護理干預措施,改善剖宮產術后乳汁分泌不足。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我院剖宮產產婦120例。產婦最小年齡二十歲,最大42歲。孕周為36到41周。將產婦分為兩組,每組60例,納入標準:知情同意,所有產婦均無嚴重妊娠并發癥,適宜哺乳,新生兒無重度窒息,無其它影響因素。對照組產婦平均年齡26.7歲,平均孕周38+4w,觀察組產婦平均年齡28.5歲,平均孕周39+1w,兩組產婦,在年齡、孕周、并發癥上無明顯差異(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產婦,產后給于常規母乳喂養宣教:指導喂養方法,擠奶姿勢,告知母乳喂養好處。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中西醫結合的綜合護理干預措施。行心理護理,飲食指導,創造良好的吸吮條件,早開奶,早吸吮,乳房按摩疏通乳腺管,和中醫穴位按摩法。
1.2.2 護理干預措施
1.2.2.1 心理護理
剖宮產術后產婦多半有過度焦慮情緒甚至抑郁,表現為睡眠障礙,憂郁生氣,哺乳信心不足,而這些因素能抑制腦垂體分泌縮宮素,影響母乳喂養。故護理者應和產婦建立良好的關系,耐心認真的教授知識,給予幫助,觀察產婦情緒,解除疑惑,保證產婦充足的睡眠,心情愉快。
1.2.2.2 創造良好的吸吮條件。
(1)從孕7個月開始進行乳房保健指導,用真空吸氣法,糾正內陷和扁平的乳頭。
(2)充足有效的吸吮刺激泌乳,每天至少吸8到12次,每次每側10到15分鐘。
(3)創造良好的吸吮條件,母親和嬰兒都采用放松的姿勢,母親的胸腹部緊貼嬰兒的胸腹部。嬰兒的耳、頸、肩成一直線,面對母親的乳房,鼻尖對乳頭。
(4)采用合適的體位。剖宮產產婦術后第一天因行動不便,對哺乳比較排斥或延遲哺乳時間,此時醫護人員應協助產婦哺乳,對家屬做好指導,以減少產婦抵觸情緒。根據研究調查認為哺乳體位以坐位最佳。坐臥混合位次之,臥位最差。坐位應舒適、松馳,有利于寶寶更好的銜接乳頭乳暈[1]。且產婦能較好的控制新生兒頭部,利于固定吸吮部位。
1.2.2.3 早吸吮、早開奶
嬰兒出生時20到50分鐘內吸吮反射最強,若此時如因產婦無乳汁而不予吸吮,則不利于泌乳素的分泌[3]。
1.2.2.4 飲食護理,母乳的來源物質基礎是有足夠的營養攝入,宮產術后,產婦胃腸功能恢復較慢,一般需要24到72小時,故一定要讓產婦術后六小時后多翻身,促進胃腸蠕動,早日排氣。飲食應注意營養,食用易消化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和新鮮蔬菜,不易食用油膩辛辣的食品,且產后注意不要吃母雞湯,因母雞含有大量雌激素,反而抑制乳汁分泌[4]。
1.2.2.5 用藥指導
哺乳期須謹慎用藥,一些藥物可抑制乳汁分泌,如中藥:炒麥芽、芒硝,西藥:大劑量的維生素B6(600mg/d時),多巴胺類藥物、溴隱亭、雌孕激素、阿托品、利尿劑等可使乳汁分泌減少或停止[1],故母親在哺乳期中要謹慎使用,而中藥黃芪、當歸、路路通,可促進宮縮,促進乳汁分泌[2]。
1.2.2.6 乳房按摩和中醫穴位按摩法
乳房按摩可疏通乳腺管,在產后疏通乳腺管時間越早,泌乳越早也越通暢。乳房按摩時力度大小應合適,不可使用暴力。
方法一、可采用拇指、食指、中指指腹順著乳腺管走向進行縱向來回按摩。
方法二、用拇指、食指、中指在乳暈四周。進行360度旋轉按摩,手可不斷變換方向。
方法三、用拇指、食指、中指從乳暈部向乳頭方向擠壓,將按摩三指想像成嬰兒嘴巴。
中醫穴位按摩法:取穴以膻中、乳根、少澤為主,氣血不足加用足三里,肝郁氣滯者加用太沖穴[3]。剖宮產后,產婦體質多虛少實,手法不宜過重,以點、按、揉法行穴位按摩。
1.3 評價指標
(1)母乳量:喂哺前乳房飽滿,有脹滿感覺,用手擠壓容易擠出乳汁,寶寶吸吮時可聽到吞咽聲,為母乳量充足。反之,乳房松軟無乳泌出,或僅擠出幾滴乳汁為缺乳。
(2)滿足嬰兒飽腹情況:看嬰兒睡眠時間母乳充足者睡眠時間應在兩小時以上。反之去除疾病因素,嬰兒老是哭鬧,尋覓食物,為乳汁不足不能滿足嬰兒需求。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1.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2 結果
觀察組的母乳不足率8.33%,嬰兒飽腹率為86.6%與對照組的母乳不足率35%,嬰兒飽腹率為63.3%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表2。
3 討論
產后乳腺是在泌乳素和縮宮素的共同作用下完成泌乳與射乳的。而剖宮產后,產婦氣血虛弱、焦慮、疼痛、行動不便、缺乏相關知識、哺乳方法不當等因素致使乳汁分泌不足甚至無乳。如不及時治療和護理將影響新生兒喂養,降低母乳喂養率,影響嬰兒及產婦的健康,給產婦及家人帶來較大的心理負擔,而傳統的護理過程將疾病治療護理作為重點,缺少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而本此護理干預除加強了這兩方面護理外更結合了中醫穴位按摩與乳房按摩法使母乳不足率降低,并提高了嬰兒飽腹率。
綜上所訴,中西醫結合的護理干預措施可使泌乳量增多,減少了剖宮產術后缺乳現象的發生,提高了純母乳喂養的成功。
參考文獻
李小毛.剖宮產熱點問題解讀.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0.10
馬寶璋.中醫婦產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2014]李禾 主編 古今名醫臨正實錄叢書妊娠產后病 中國醫藥出版社,2013.4
王鐘富.現代實用乳房疾病診療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226
劉雁芬.坐月子必讀.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201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