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峰
摘要:著名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數學,不僅是一門重視理論推導的學科,更是一門強調實踐探究的課程,并且有些數學知識,也只有通過動手操作,才能讓學生在大腦中構建最深刻的印象,進而培養學生數學知識在實踐中的應用能力,實現我們新課程改革要求的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轉變傳統教學方式的目的。所以,小學數學教學嘗試中,數學教師當積極引導兒童動手操作,使其思維活躍在手指間的靈動中。
關鍵詞:數學學科;小學階段;動手實踐
小學數學課堂中的動手實踐課雖然不多,但是其也是具有十分重要存在意義的,如果我們教師濫用或者無視動手實踐課,那么很容易導致數學黃金教學時機的措施,學生的思維僵化、創新能力埋沒,在理科方面難以得到更大的進步,等等。這些不良的教學后果,是我們教育人所不愿看到的,故而,探究有效的教學方法組織數學實踐,發散兒童的思維甚是必要,以下本文將對此展開簡要論述。
一、認真研讀教材,分析組織動手實踐課的立足點
不論是哪一學科的教師,對于教材的準確把握都應當是必修課、基礎課,因為作為教師來講,我們既然教導學生學習這門學科的知識,那么首先我們教師自身就一定要將本學科的知識做到成竹于胸,否則,一旦出現在教學中“卡頓”的現象,就會失去我們在學生心目中的威信,所以,在開展小學數學動手實踐課之前,數學教師就必須對教材做到全盤的考慮,通過精心研讀教材,從中尋找實踐課的組織立足點,這樣才能在忠于教材和尊重教材的前提下,研究相關的學習策略,設計各種新穎的活動形式,使學生能夠學得輕松、有趣、有效。比如,在小學數學階段,我們可以組織的動手實踐課如:幾何圖形的拼接、繪制、折疊;分數學習時的動手等分或者長度、重量單位的動手測試等等,這些都是數學教材中的教學內容,類似的還有很多,我們都可以將其作為實踐課的教學內容,組織學生進行推理、實踐、論證,從而提升小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讓兒童在手腦的協調中,實現思維的發散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二、引導兒童合作探究,提升動手操作興趣
義務教育階段提出的數學新課程改革中明確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通過組織小學生在實踐操作中探究數學規律,不但能夠有效刺激學生各種感官,實現從感性到理性,理論到實踐的知識構建,更可以大大提升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讓學生體驗到一個充滿生命力、富有個性數學教學過程。所以,在組織小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實踐中,教師應當依據學生實踐活動內容的需要,和學生的年齡特點,結合材料的大小顏色等因素,在動手實踐課上,精心選擇、提供那些與揭示數學概念、數學道理有關的,能激發學生探索的材料,使兒童大膽動手、探究數學新知,提高對數學的再認識,比如,在教學《圓錐的體積》一課時,我可以指導兒童分組合作實驗。分別給每組提供兩套實驗材料。一套空心的等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另一套是空心的底高都不等的圓柱與圓錐。要求小學生通過水和沙子等材料進行分組實驗,探究圓錐與圓柱的體積之間的關系,學生在這種動手操作的活動中,會不自覺的結合為學習小組,互相探討圓錐與圓柱體的擺放,從而提升數學教學效率。
三、創設合理教學情境,促進動手實踐有效教學
小學生的思維方式是偏于具體、形象化的,他們對于抽象的理論性、概念性敘述往往提不起興趣,這也就解釋了我們為什么重復多次解釋數學運算法則和幾何性質等內容,而學生依然不易理解的現象,缺少相應的學習興趣,學生是很難得到有效的數學知識構建的。因此,結合合理情境教學,促進動手操作教學有效性提升,引導他們對數學問題積極思考與探索,從而達到掌握知識、發展智能目的就顯得尤為必要。
比如,在教學《20以內退位減法》時,我們可以從生活的角度在課堂上創建超市購物的情境,讓小學生自由結合伙伴,分別扮演超市的導購員和客人,模擬客人去商店購買文具的情境:商店里有15支鉛筆,賣出9支,還剩幾支?學生利用擺小棒探求計算方法,有的把一捆小棒打開,拿出9根,還剩1根,1根與5根合起來是6根,還剩6根。有的把一捆拆開,拿出4根,與5根湊成9根拿走,最后也剩6根。如此兒童在這種動手拿取和放下的過程中,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加法和減法的定義,從而發展兒童的數學思維,使其學會應用數學計算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概言之,心理學方面的研究證實,良好的情感、舒適的氛圍,可以幫助構建知識從而提升學習效率,對于小學階段的兒童來說,他們在學習數學過程中,急切需要一種動手操作帶來的趣味性情境,這樣他們的探究興趣才能被有效調動起來,在活動中學習相關知識和道理,開發大腦,實現各個方面的進一步延伸。
參考文獻:
[1]王安民.小學數學教學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J].中華少年,2017,(07).
[2]范春蕾.小學數學低年級課堂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J].數學教學通訊,2017,(07).
[3]張寧斌.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動手實踐微探[J].數學大世界(中旬),2016,(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