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金
摘要:新聞攝影記者是新聞工作的主體。新聞攝影記者,首先是新聞記者,是從事新聞報道工作的專業人員。其次,他們是攝影師,用攝影這一特殊的手段來進行新聞報道。這決定了新聞攝影記者必須具備新聞記者和攝影師二者的綜合素質。通過欣賞諸多優秀新聞攝影作品,總結出新聞攝影記者必須具備責任意識、新聞敏感及創新精神。
關鍵詞:政治素養;新聞攝影;記者
一、負責任意識,賦予圖片深層價值內涵
(一)具備政治素養,凸顯新聞畫面主題思想
老一輩新聞工作者范敬宜曾指出:“新聞攝影要講政治,新聞工作者要有強烈的政治責任感,高度的政治敏銳性、政治鑒別力,飽滿的政治熱情;要時時站在政治的高度,以政治家的眼光來觀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每一個變化,創造出更多無愧于偉大時代的得意之作來。”中國著名體育攝影記者官天一在談到拍攝許海峰獲得第一枚金牌的發獎照片時就談到了他為了拍攝而努力的過程。發獎之前,官天一雖然做好了準備,可當發獎儀式一開始,他發現洛杉磯奧運會組委會主席就擋在自己前面。為了拍到這張珍貴的畫面,官天一跳過了面前的欄桿,進入記者禁區,此時他已經將攝影包丟在原地,只拿了一個照相機,拿一個鏡頭,沖了進去。事后,他說,“一米八多高的欄桿怎么跳過去的,我都記不起來了。”他一邊跑一邊對焦。這時候,時任國際奧委會主席的薩馬蘭奇已經開始給許海峰掛金牌了,并且正在握手,官天一及時把這張照片搶拍下來了。當時,官天一一共拍了三張照片,其中只有這張很好。當國旗升起時,他叫許海峰和王義夫回頭,拍下了國旗升起和運動員的英姿。
(二)聚焦社會生活,挖掘平凡世界激情時刻
生活中有情感,生活中有樂趣。很多有趣的元素組成了五彩斑斕的生活。讀者有享受生活的權利,攝影記者當然也有幫助讀者完成這一權利的義務。2006年8月10日,澳門大三巴牌坊附近的廣場上,一對雙胞胎小朋友分別向相反的方向“游”去,看護的媽媽、奶奶則用力地拉緊了套在小孩身上的布帶。對稱的構圖,可愛的一對小孩,相同的路線動作,產生了戲劇性的一幕,而且這一幕發生在如潮的人流中,顯得更加詼諧。
(三)現場“零距離”,拓展新聞事實空間維度
“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夠好,那是因為離炮火不夠近。”這是著名戰地記者羅伯特·卡帕說的。《共和士兵之死》是羅伯特·卡帕拍攝的。1936年,法西斯主義在許多地方相繼抬頭。西班牙的弗朗哥也發動了內戰。與當時許多著名人士一樣,卡帕參加了人民戰線的情報部。戰爭是艱苦的,一天,卡帕正在第一線的戰壕。一名戰士突然跳出戰壕,準備向敵人發起沖擊。一瞬間,他的身體停住了,因為子彈擊中了他的頭部。卡帕面對這突如其來的事情,條件反射般地按下了快門。這是在一瞬間拍下的、極具悲劇英雄色彩的照片。比起戰爭中出現的冰冷的數字,再來看看這些照片,這些人,看看戰爭、動亂的真實情況,還有那些離現場最近的攝影記者們。我們就會了解到和他們之間的距離了。
二、培養新聞敏感,提高捕捉精彩瞬間的能力
新聞敏感又稱“新聞嗅覺”、“新聞鼻”,是新聞工作者發現新聞的一種能力,也是衡量新聞工作者是否優秀的重要標志。記者的功夫在“記”和“寫”之外,新聞永遠都離不開火熱的生活。它讓他們快樂,讓我們困惑,讓我們不斷獲得發現的喜悅,并從中發現自己的潛能。新聞敏感正是幫助我們從平凡的生活中,尋找和發現不平凡的事情,如果真實是新聞的靈魂的話,新聞敏感就是新聞活動的基礎。
三、加強積累,不斷提高綜合素質
攝影記者也應該是個雜家,平時要多讀書、多實踐,積極拓展知識面,練就“倚馬可待”的功夫。如此,才會在工作中游刃有余,才能捕捉到精彩瞬間。正所謂“為了輸出一瓢水先得積累一桶水。”那么,同時我們就要善學、善積累。多欣賞別人的攝影作品,多思考別人的構圖、用光、角度。學人之長,補己之短,而后出新。因此,攝影記者要培養自己研究視覺世界中新聞形象的習慣,不斷提高自己的鑒賞能力。鑒賞能力的提高能促使自己在拍攝中對典型瞬間做出敏捷反映,這樣才能多出優秀作品。
四、邁出創新之路,表現記者獨特新聞視角
(一)新聞形象不僅存在于被攝體本身,還在于與被攝體有關的人和事。
如果攝影記者只把目光盯在被攝體,而忽略周圍的客觀存在,如同在詩歌創作中,只采用“賦”的手法而忽略了“比興”的存在,長此以往,表現面狹窄,公式化、概念化便難以避免。受眾心理喜歡新奇,不喜歡平淡、陳舊、不愿看到老面孔下的重復。因此,攝影記者要善于選擇新視角,出奇制勝。奇,包括選擇事物的題材奇,采用的角度奇,表達的手法奇,挖掘思想奇等等。單純從美的角度來選擇的做法是片面的,不利于新聞攝影的健康發展,容易造成與新聞攝影真實性本質的背離,因此,在拍攝新聞照片過程中要努力克服唯美的形式主義傾向。
(二)將價值判斷與形象判斷同步,抓住決定瞬間。
蔣齊先生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表現“最要點”和“啟示性”的問題:“新聞攝影畫面所含信息量的大小,不取決于畫面所顯示的場面大小、人物多少,而在于形象本身是否是新聞的最要點和形象本身是否具有啟示性。形象表現了新聞事實的最要點,有具有啟示性,其信息量就會溢出畫面,使人“看到”或感受到這形象所包含的廣闊的社會歷史內容,即事件的背景、原因。這形象就不僅能給人以深刻的印象,而且會觸發人的感情,激勵人開動腦筋,進行思索,以至采取某種行動。
(三)價值判斷是新聞攝影的根本,而形象判斷則是價值判斷的外在體現。
二者完美結合在一起,才能有效傳達新聞信息,產生真正意義上的新聞攝影。為此,攝影記者必須對通過新聞事實有宏觀的總結把握,通過精心細致的微觀觀察和形象選擇,體現出深刻思想內涵。如錢捍拍攝《太累了》,表現的是久經沙場的中國女排候玉珠滿懷疲憊失神地呆坐在賽場外的瞬間。這與以往攝影記者注重表現運動員風采完全不同,但卻具有新意和深度:中國女排在奪得世界女子排壇“五連冠”之后,后繼乏人,每況愈下,亟待引起全社會的關注!
綜上所述,攝影記者需要切實加強自身各方面修養,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論素質,在新聞采攝過程中深入生活,增強新聞敏銳感,保持清醒的頭腦,打破常規,敢于創新,努力拍攝出于無愧于時代的優秀新聞攝影作品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