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中醫院珠海醫院(519015)梁竟萍
胃鏡檢查是目前診斷、治療消化道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由于其準確性高,又可進行鏡下活檢和鏡下治療,近年來廣泛應用于臨床[1]。目前臨床上胃鏡分為普通胃鏡檢查和無痛電子胃鏡檢查,無痛胃鏡的出現和發展,消除了很多人的顧慮。無痛胃鏡雖然有患者無痛苦等許多優點,但麻醉藥品的不良反應及其禁忌癥,限制了其廣泛應用[2][3]。因此,普通胃鏡仍是廣大人群常規選擇的檢查治療方法,但其作為一種有創性的技術操作,常給患者造成不同程度上的不適和痛苦。普通胃鏡檢查相應的缺點為胃鏡檢查后可對患者產生較大的刺激,它可以引起患者軀體的一系列的應激源,比如胃鏡檢查后的惡心欲嘔反應,特別是在清醒狀態下鏡體刺激,引起機體保護性反射,病人常會出現嗆咳,惡心欲嘔,躁動等不良反應,有的病人對胃鏡有強烈的恐懼感,甚至自行拔管和吐出牙墊,導致胃鏡檢查失敗或損害胃鏡。雖然這種惡心,嗆咳,欲嘔的反應對患者的機體實質上沒有太大的影響,但對患者會帶來心理上的焦慮和擔心[4],從而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為緩解患者檢查中易出現的惡心欲嘔的不適癥狀,改善患者緊張焦慮的情緒。筆者對本科室2015年10月~2016年6月期間在我院行普通電子胃鏡檢查的患者開始使用坎離砂熱敷內關穴,主要應用于行普通胃鏡檢查的患者中,并對其療效進行觀察,現將結果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需進行胃鏡檢查的消化系統疾病患者80例,采用數字排列表法隨機分為坎離砂熱敷穴位組和常規對照組兩組,每組各40例。兩組在檢查前均接受宣教及相關的注意事項告知。穴位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齡20~60歲,平均年齡(48.34±5.87)歲。對照組40例,男27例,女13例,年齡19~60歲,平均年齡(49.12±6.31)歲。兩組患者在治療前資料比較,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兩組行胃鏡檢查,胃鏡檢查前做好耐心細致的解釋工作,交待胃鏡檢查中注意事項,以消除緊張心理,使其主動配合治療,如果出現不適癥狀可舉手示意,不能私自將胃鏡拔出。均常規含服2%利多卡因膠漿5ml。胃鏡檢查中取左側臥位,雙下肢屈曲,護士要為其加強心理護理,采用多種手段分散患者的注意力[5]。在胃鏡檢查后留觀病人20min左右,無異常發生送入病房,在患者行胃鏡檢查的當日行流質跡半流質飲食,囑咐患者臥床休息,避免體力勞動[6]。為避免操作上的差異,所有患者使用同一型號的胃鏡檢查,均由固定醫生和護士進行操作。
穴位組的患者在行普通電子胃鏡時給予坎離砂穴位熱敷干預,選內關穴。將坎離砂拆開密封袋后,套上布袋綁在穴位上,注意觀察和詢問患者情況,對坎離砂熱力的承受能力。指導患者用右手掌輕輕按在左手內關穴上的坎離砂上,可分散注意力,囑其持續按壓至檢查結束。
1.3 指標觀察[7]根據惡心嘔吐的次數和程度評定:每天惡心嘔吐0~1次為Ⅰ級;2~3次為Ⅱ級;4~5次為Ⅲ級;6次以上為Ⅳ級,以Ⅰ-Ⅱ度為有效。
兩組惡心、嘔吐程度有效率比較,有顯著差異(P <0.05),穴位組優于對照組。詳見附表。
在普通胃鏡檢查過程中,由于胃鏡的機械刺激及患者的心理緊張因素,患者可出現惡心,嘔吐及嗆咳等反應,這種不良的反應不僅影響了患者的正常檢查,也給病人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對于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臨床常常規給患者進行口含2%利多卡因膠漿5ml進行口咽部局麻,雖然有一定的效果,但仍不能令人滿意。
內關穴是治療胃腸疾病的臨床重要穴位之一,其名首見于《靈樞·經脈》。內關穴的“關”字,具有聯絡連接的含義,內關為手少陽心包經的絡穴,其別走于手太陽,能聯絡內臟,具有主治內臟疾病的功能;又因內關定位在掌后內側去腕二寸,兩筋陷中,在手腕內側,與外關相對,故名內關[8]。“經之所過,主治所及”,內關為八脈交會穴,可調整三焦得平衡,宣三焦的氣機,調節胃腸功能,《循經考穴編》中也描述內關具有主“翻胃膈氣,中滿痞脹,脾胃不和”[9]。故內關穴可治療惡心嘔吐、胃痛等病證。
附表 兩組惡心嘔吐有效率比較(%)
坎離砂是一種中藥粉劑,由當歸,川芎和防風,透骨草,鐵粉和醋組成的外用熱敷藥,諸藥合用具有祛風散寒,活血化瘀,活血止痛,消腫鎮痛,收斂瘡瘍之功效[10]。熱敷療法是中醫的傳統特色療法之一,坎離砂熱敷療法是中藥作用與熱敷療法的熱效應聯合達到治療的作用,主要以其在使用過程中產生穩定持久的熱力,通過熱傳導給藥方法,可自行發熱、熱到藥到,立即滲透,具有遠紅外理療,熱療及藥療三重功效。本次臨床觀察顯示,對胃鏡檢查患者應用坎離砂熱敷后,有效地緩解了患者的惡心嘔吐反應,與對照組比較,顯著優于對照組(P <0.05)。另外坎離砂為外用藥,無副作用,不污染環境,敷于穴位,方法簡便易行,能充分發揮藥物及熱熨的雙相治療作用,標本兼治,對患者影響小,安全性高,患者樂意接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