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外特派特約記者 韓曉明 青 木 辛斌 ●本報記者 白云怡 ●王偉 柳玉鵬 魏輝

中共十九大已經勝利閉幕,這場“中國近年來最重要的政治大事”在國際輿論場依然“熱度十足”。從十九大報告中的各種重要表述,到它所勾畫的向“強國”邁進的路線圖,都讓外界細細解讀、消化。“新時代是從黨的十八大開啟的”“用習近平的名字命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現了我們黨在理論上的成熟和自信”“不提GDP翻番目標,是為了更好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26日在大會新聞中心舉行的專題新聞發布會上,多名相關負責人圍繞十九大報告以及輿論關心的熱點給出權威解讀。而對許多外媒來說,他們更關心的是中國與世界的互動,“一個更強大的中國將如何影響世界”“十九大后中國的外交政策會不會變化”……雖然議論七嘴八舌,但有一個共識顯而易見:有了十九大這個路標的指引,中國巨人前進的腳步更加堅定有力。正如有西方學者在英國《衛報》上所說:中國在政治和經濟上都“開足馬力”前行。
最后一場記者會解答熱點
26日上午,十九大最后一場記者會召開。在《環球時報》記者看來,這也是整個會議期間信息量最密集、“料”最多的新聞發布會之一,因為它對“新時代到底該怎樣理解?”“新思想為何以習近平的名字命名?”等備受關注的一系列問題做了權威解讀。
“報告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這一重大政治論斷,是報告的一大亮點。”中央文獻研究室主任冷溶在發布會上說,新時代是從黨的十八大開啟的。黨的十九大確立了新時代的指導思想,提出了新時代黨的歷史使命,描繪了新時代的宏偉藍圖,做出了新時代的戰略部署,明確了新時代黨的建設的新要求。
“我們注意到中共的指導思想有一些以黨的領導人命名,有些沒有,請問各位發言人怎么看?”在被問到這一問題時,中央政策研究室常務副主任、中央宣傳部副部長王曉暉回答說:用黨的領袖來命名理論或者指導思想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一個通行做法,比如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比如我們國家有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實際上在西方思想理論界用主要創立者的名字來命名某種理論也是非常普遍的做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全黨智慧的結晶,是人民群眾實踐經驗的總結,但它的主要創立者是習近平同志,他為這個理論的創立做出了重大貢獻,發揮了重大作用,所以用他的名字命名這一理論是名副其實、當之無愧。
韓國《京鄉新聞》一名女記者在會上提出一個很“細致的”問題:今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說,過去的五年是很不平凡的五年。十九大上,習總書記強調過去的五年是極不平凡的五年,能否介紹從“很不平凡”到“極不平凡”變化的原因?
聽到這個問題,幾位發言人都微微一笑。王曉暉對此作答稱,在十九大報告起草、討論、征求意見過程中,許多同志提出這五年我們面對著許多重大的風險考驗,也面臨著黨內許多突出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帶領全黨攻堅克難,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問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所以大家覺得“很不平凡”不足以反映這五年的實際狀態,建議修改。
“中國不再設立GDP翻番的目標”,美國CNBC稱,中共一位高級官員26日表示,中國不會設定從2021年起將GDP翻一番的目標,因為中國將轉向長遠、高質量的增長。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在新聞發布會上說,這次“兩步走”的戰略安排都沒有再提GDP翻番類目標。這主要考慮的是,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變化,經濟發展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在這一階段,不是不要增長速度了,而是要通過質量、效率、動力“三個變革”來實現,著力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
談到“兩步走”戰略安排時,楊偉民還表示,我們黨把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提前了15年,過去提出的奮斗目標是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這次提出到2035年就要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也就是說和過去的目標相比提前了15年。
多方看好中國未來
“2017年最重要的政治事件中共十九大已經結束,盡管有很多需要消化的地方,但有一個形象很清晰:習近平的領導地位以及他對中國的雄心壯志。”新加坡亞洲新聞臺稱,習近平做的十九大報告確定了大會的基調。他概述了中國過去五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本世紀中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百年時的目標。幾十年內,中國將成為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同時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國家之一。
《俄羅斯報》26日以“中國的新時代”為題稱,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將成為國家發展的新指南。此次大會選出新的領導班子,這些高級領導人都是經過全面考驗和挑選的,值得信任。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亞歷山大·羅馬諾夫稱,此次大會給人印象最深的是,中共制定了未來30多年的發展藍圖。這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報告的全面實施將讓中國成為世界領先者。
“2012年習近平上臺時,數字貨幣幾乎不存在。去年中國移動支付達到9萬億美元,比美國多80倍。”摩根士丹利投資管理公司首席全球策略師魯奇爾·夏爾馬26日在《紐約時報》撰文說,無現金社會的迅速出現形象地說明在習近平第一個任期內中國是如何成為科技大國的。十九大再次確認了習近平的領導地位,問題是,他將如何利用這種影響力來追求中國的目標:趕上美國,成為世界頭號經濟超級大國。文章認為,中國面臨的一大挑戰是債務問題,為了讓中國更強大,必須放慢增長。
中國面前的道路并不平坦,德國《明鏡》周刊26日提到中國幾大挑戰,如反腐仍是重要問題、貧富差距突出、債務問題風險較大以及朝核危機帶來的外部不確定性。
顯然,十九大為中國應對各種挑戰進一步指明方向。美國彭博社26日稱,瑞穗證券經濟學者團隊認為,今后中國經濟成長不再只聚焦于速度,還兼顧質量及永續性,更聚焦于縮小貧富差距、環境污染等問題,并進一步深化結構改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國戰略將加速進行”,韓聯社26日稱,隨著中共中央新一屆政治局常委亮相,外界對中國未來發展的期待正越來越高。大韓貿易投資振興公社相關人士表示,在過去五年中國共出臺1500余項改革措施,這意味著平均每天都有改革措施出臺,而未來中國改革還將繼續提速。
“中國處在蓄勢待發的狀態:不缺資金、人才、市場,基礎設施世界一流,各種要素都齊備。”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資深研究員郭良平26日對《環球時報》表示,中國的制度能夠保證政治穩定,尤其過去五年的反腐,效果明顯。而且,最高層對潛在風險的警惕性很高,能未雨綢繆,積極應對,可以說“沒有過不去的坎”。
前蒙大拿州參議員、曾擔任美國駐華大使的鮑卡斯在接受蒙大拿州地方媒體《密蘇拉人》采訪時說:“我認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希望中國在30年后成為世界大國。這是他們的使命。”《密蘇拉人》的報道稱,上世紀80年代,中國和印度的經濟規模相近。今天,中國經濟規模是后者的五倍,盡管兩國人口數量幾乎相當。英國《衛報》25日稱,中國現在更加自信。西方面臨不穩定、自疑和內向,與之相反,中國在政治和經濟上都“開足馬力”前行。
更強的中國如何影響世界?
新時代的中國對世界意味著什么?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26日提到的這個問題最近不少西方媒體都在討論。文章稱,習近平要讓中國強大起來,這包括了在國際舞臺上新的自信。北京在國外推動自己的主張,這對中國、鄰國以及世界其他國家都有著深遠的影響。文章認為,中國的外交政策更加強硬。一名分析人士稱,中國“現已經觸及世界各地,隨著美國后退,中國將繼續前進”。
德國《西德意志報》在“中國,2050年的超級大國”社論中稱,歐洲必須做好準備應對來自中國的體制競賽。
相比西方一些人對中國崛起的警惕,發展中國家的看法顯然樂觀許多。埃及社會黨總書記艾哈邁德·沙阿班在《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成為世界發展的引領者和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在世界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中國提出許多具有全球視野的政策,在國際社會發揮著引領作用。習近平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體現了中共堅持對外開放、使更多國際社會成員共享中國經濟發展成果、打造共同繁榮的命運共同體的魄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吳波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外部有些人對中國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即中國一旦強大起來就會“國強必霸”。這不僅表明他們對中國共產黨缺乏足夠的了解,也表明對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缺乏起碼的認知。中國道路是和平發展的道路,這不僅由中華文化所決定,也由中國道路的社會主義屬性所決定。
“中國對世界的新承諾”,英國《每日電訊報》刊發中國駐英大使劉曉明的文章說,十九大凸顯三個新使命。一是為國與國關系開辟一條新道路。這與傳統大國的路徑不同,中國將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堅定擁護者,一個更強大的中國絕不會尋求霸權和擴張。第二個使命是為人類進步做出新努力。中國將始終是支持全球發展的堅定力量,有信心和能力做好本國的事,同時帶動其他國家。第三是貢獻新方案。中國的新理論提供了從發展到現代化的中國路徑,為充實現有政治體系和治理模式做出貢獻。▲
環球時報2017-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