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金融行動機構成員 沈聯濤 香港國際金融學會會長 肖耿
“捷克世界報業辛迪加”10月26日文章,原題: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本月中共十九大開幕時,習近平宣布到2035年使中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此后評論家們熱議中國崛起話題。事實上,習的計劃遠比多數觀察家所想的更加全面、更具遠見。他確立了戰略目標,將把中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國家。
2012年習近平開始擔任中共領導人時,國內發展模式和基于自由及開放市場的西方主導的新自由模式均出現深深裂縫。過去5年,習近平發起前所未有的反腐運動,有關部門推出1500多項再平衡經濟改革措施,從而使中國GDP增長率穩定在“新常態”水平。第一任期為他在中共十九大公布的宏偉計劃奠定了基礎。
十九大還確立了實現“中國夢”的長遠戰略,將實現民族復興,成為與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平起平坐的全球領先國家。按照構想,一個透明、負責任、強大和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中共將擔當這種轉變的衛士。
這個計劃復雜卻完全合理。然而外界人士對此似乎不太理解。這可能是因為,與利用定期選舉指導政策的西方黨爭模式不同,中國的發展模式依靠一黨領導學習和相應調整的能力。對中國這樣大且多樣化的國家而言,這種穩定和靈活性兼顧的方式是合理的。當然,國家主導不等于市場不會發揮重要作用。近幾十年,中國利用國有企業修建關鍵基礎設施,目的也是為支持市場的發展。
近年來,中國政府還加強了幾乎所有領域的監管和執法。這看似矛盾——一方面宣稱要放寬市場,另一方面卻在收緊監管,似乎令外界不解。但事實是,社會不平衡問題加劇,只有通過有效的政府干預才能得到解決。
許多國家都追求相似的生活方式、商業環境和社會制度,但將以各自的方式實現目標,這取決于各自的需要、偏好、體制和傳統。對中國來說,路線已繪制出,而對路線圖的理解則可以并將會根據需要進行修訂?!?/p>
(陳俊安譯)
環球時報2017-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