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俄新社報道,瓦爾代國際辯論俱樂部2004年最初成立時,由俄羅斯新聞社、外交與國防委員會、《莫斯科時報》等機構(gòu)發(fā)起組織。自成立以來,共有來自世界60多個國家1000多名專家參加瓦爾代年會。瓦爾代國際辯論俱樂部支持與發(fā)展基金會主席由貝斯特里茨基擔任,他是作家和媒體領(lǐng)域的專家。基金會科學工作部主任由費多爾·盧科揚諾夫擔任,他是國際關(guān)系和對外政策領(lǐng)域的專家、《全球政治中的俄羅斯》雜志主編。俄羅斯《論據(jù)與事實》周刊認為,瓦爾代國際辯論俱樂部與同樣關(guān)注全球問題的羅馬俱樂部不同之處在于,前者沒有人數(shù)和身份限制,后者人員通常限制在100人。瓦爾代的負責人認為,俱樂部的辯論是十分開放的,既顯示了俄羅斯的國家特色,又兼顧了國際性。作為俄知名智庫,瓦爾代國際辯論俱樂部還經(jīng)常就世界形勢發(fā)表分析報告。年會后,有些國家還會轉(zhuǎn)載普京發(fā)言的內(nèi)容。如去年意大利《新聞報》發(fā)表的普京題為“是時候相信俄羅斯,共建反恐陣線”的文章,就是他當年瓦爾代年會的部分發(fā)言。
西方媒體提到瓦爾代國際辯論俱樂部時,通常以“親克里姆林宮的智庫”“頗具影響力的俄智庫”等說法一筆帶過。美國塔夫茨大學法律和外交教授丹尼爾·德雷茲納去年10月在《華盛頓郵報》撰文稱:“瓦爾代的活動獲得普京批準,鑒于美俄關(guān)系日益緊張,這為美國與會者帶來一個相當尷尬的問題:參加該活動得不償失嗎?”丹尼爾把瓦爾代年會定義為俄羅斯的“外向型”活動,相當于俄羅斯的“達沃斯”。與會者能就非常敏感的外交政策問題暢所欲言,這讓丹尼爾很吃驚,他認為,盡管通過一次會議無法改變官方政策,但能聽到不同國家政策的背后思維,就會有切切實實的收益。不過,由于美國一些人士抱著“冷戰(zhàn)思維”不放,“瓦爾代”也成了他們的“眼中釘”,甚至一些常年參加年會的美國人也不愿改變。2014年10月30日,當時已9次參加瓦爾代年會的美國全球安全分析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艾利爾·科恩以“普京的瓦爾代蠢行”為題在媒體刊文稱,“透過普京在瓦爾代年會的講話,就能瞥見其地緣政治之魂”。
瓦爾代國際辯論俱樂部同樣面臨與時俱進的挑戰(zhàn),從該智庫的推特賬號上看,它至少在西方打造的社交媒體上并不活躍——2009年7月開通,截至2017年10月26日晚8時,盡管已發(fā)推文1150余條,但只有8036個“粉絲”,9次“獲贊”。▲
(柳玉鵬王會聰)
環(huán)球時報2017-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