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定了到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但是這個目標的內向性比它的外向性對中國人來說更加凸出。現代化強國的目標是對中國人美好生活的一種承諾,對中國百姓來說,它首先意味著解決諸多民生問題能力的集合。如果讓大家想象一下現代化強國是什么樣子,人們頭腦中浮現出的畫面就是今天發達社會的那種樣子。
中國當然需要國防的同時現代化,但對于中國,國防現代化的首要意義是確保我們現代化進程的平穩,中國不會中途被當做“肥羊”宰割。以中原文明為中心發展起來的中華文明有很深的防御心理,“積極防御”大概是這種心理向外突破的邊界了,歷史上的中原王朝就從未有過真正意義上的遠征計劃。
中國歷史是一部文明融合史,包容性是中國文明不中斷延續五千年生命力的源泉。人類的大國政治要跳出修昔底德陷阱,最終恐怕得從中國文明的這種包容性尋找答案。中美形成驚人的貿易和文化交往量,而當年美蘇卻幾乎是隔絕的,除了有全球化的原因,這也是中國文明包容性的勝利。
請注意,中國是當今世界唯一沒有公開“敵對國家”的大國,這也是值得從正面加以玩味的。
中國的GDP已經占到美國的60%,但中國總體上仍是溫和、謹慎的大國。中國重大的外交作為如“一帶一路”、亞投行等,都以合作為導向,并且是開放的。中國被議論最多的南海建島,也是在自己原有控制的島礁上搞擴建,而非把菲越目前控制的島礁“搶過來”。中國通常會把避免沖突的安全線劃得寬一些,而不讓博弈具有極限性質。
中國的體制實際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民族主義,而非放縱、鼓勵了它。極端民族主義聲音在中國是受到管控的,中國不喜歡過于激進的主張對內造成煽動,對外形成刺激。
對待周邊的領土爭議,中國顯然并不存在借助不斷增強的軍事力量奪占所有爭議領土的計劃,中國與相關國家都強調自己的主權,但地區內大的現實是維持現狀,這種狀態也是大家都實際接受的。中國對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政策非常真誠,我們的基本態度是不希望某種糾紛激化,影響中國與相關國家的整體關系。
中國的力量不斷增長,但它的現實結果是中國與各國的合作規模不斷擴大,一些相互防范也在上升,但不使這種上升導致極端后果的管控措施也在加強。北京一直對增加各國與自己的互信抱積極態度。
我們不妨做一個假設:如果現在GDP第二、并且達到十多萬億美元的不是中國,而是印度,會發生什么呢?
可以肯定的是,印度在國際上會比中國高調一些,引發的摩擦和沖突很可能會更多,更尖銳。印度大概會將印度洋真正“印度化”,印度在上世紀70年代吞并了主權國家錫金,迄今嚴厲控制不丹,限制尼泊爾的外交自由。它的這種趨向會進一步強化。
如果印度現在像中國這樣強大,它或許會在中印邊界采取比洞朗危機更冒險的行動,也會在克什米爾對巴基斯坦更強硬。大概不止印度,其他大國在中國今天的位置上都會少許多克制。
西方與中國的意識形態沖突消耗了中國的大量精力,大大增加了中國內部治理的復雜性。管理好國家,避免重大危機是中國治理的長期挑戰。中華文明見識過大世面,我們并不羨慕外部世界的風光,我們更愿意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同時友結萬邦。
西方應當珍惜中國“和”字當頭的哲學,實事求是評估中國和平發展的意愿,同時避免嚴重挑釁中國。西方、尤其是美國同中國包容相處是21世紀成為和平、繁榮世紀的生命線。▲
環球時報2017-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