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敦民
近期,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以下簡稱《計劃》)。據了解,這個計劃是由相關部門的多位專家歷時一年半時間調研討論完成的,為國人“舌尖上的選擇”提供了新的方案。《計劃》指出,近年來,我國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營養供給能力顯著增強,國民營養健康狀況明顯改善。但仍面臨影響國民健康的居民營養不足與過剩并存、營養相關疾病多發、營養健康生活方式尚未普及等問題。
那么,《計劃》有哪些硬性措施?國人怎樣才能吃得更健康、更安全呢?
這個計劃嚴格設置了很多硬性指標,并分別提出了2020年和2030年要實現的目標,包括降低人群貧血率、控制學生肥胖率、提高居民營養健康知識知曉率、提高住院病人營養篩查率和營養不良住院病人的營養治療比例等。
營養不營養,標準是前提
如今,對于多數國人而言,吃飽已不再是問題。但各類“隱形營養風險”仍然存在:動物性食物和油脂消費比例過大,脂肪攝取明顯增加,鹽分攝入過高;奶制品攝入不足,膳食纖維、某些微量元素等有益營養成分攝入不足……由于缺乏專業指導,我國居民長期維生素、豆類食品攝入不足,全社會亟須加強營養知識的普及和相關專業服務。
《計劃》提出,要制訂和修訂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人群營養不良風險篩查、糖尿病人膳食指導等行業標準,研究制定老年人群營養食品通則、餐飲食品營養標識等,確保公眾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同時,我國還將圍繞中小學生、孕產婦、老年人等重點人群,有針對性地實施生命早期1000天營養健康行動、學生營養改善行動、貧困地區營養干預行動等,開出細致的“營養處方”,全面提升國民營養水平。
《計劃》提出,要堅持政府引導、科學發展、創新融合、共建共享,立足現狀、著眼長遠,到2030年,營養法規標準體系更加健全,營養工作體系更加完善,在降低人群貧血率、5歲以下兒童生長遲緩率、控制學生超重肥胖率、提高居民營養健康知識知曉率等具體指標方面,取得明顯進步和改善。到2030年,全國5歲以下兒童和孕婦貧血率控制在10%以下,0~6個月嬰兒純母乳喂養率在2020年基礎上提高10%,居民超重、肥胖的增長速度明顯放緩。
《計劃》還提出了旨在提高人群營養健康水平的六項重大行動。一是生命早期1000天營養健康行動,提高孕產婦、嬰幼兒的營養健康水平。二是學生營養改善行動,包括指導學生營養就餐,超重、肥胖干預等內容。三是老年人群營養改善行動,采取多種措施滿足老年人群營養改善需求,促進“健康老齡化”。四是臨床營養行動,加強患者營養診斷和治療,提高病人營養狀況。五是貧困地區營養干預行動,采取干預、防控、指導等措施切實改善貧困地區人群營養現狀。六是吃動平衡行動,推廣健康生活方式,提高運動人群營養支持能力和效果。
食療養生行業亟待糾偏
食療養生是我國一種傳統飲食養生習慣,有著悠久的歷史,其以簡便、適口、廉價等特點,為不同人群提供了個性化的食養指導,發揮了營養健康的積極功效。
但近年來,一些所謂的“食療養生”行為也受到全社會關注:從朋友圈里的養生“爆文”到電視節目里的“養生專家”,以次充好、摻雜使假式的食療養生方法頻頻出現。去了“張悟本”,來了“李悟本”,不斷有各類“大仙”粉墨登場。有的甚至宣稱生食泥鰍、綠豆也能治病……種種違規行為,已侵犯到消費者合法權益。
為了讓“生吃泥鰍治病”這樣的所謂養生法不再出現,重要一環是要加強規范,強化各部門綜合監管。為此,《計劃》提出,要開展傳統養生食材監測評價,完善相關評價制度。專家指出,相關部門將深入調研,篩選出一批具有一定歷史和實證依據的傳統食材,對其養生作用進行實證研究,真正做到去偽存真。我國還將開展食材中功效成分、污染物的監測及安全性評價,進一步完善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品名單。
《計劃》強調,要從強化組織領導、保障經費投入、廣泛宣傳動員、加強國際合作等方面保障工作實施和目標實現。地方各級政府要將國民營養計劃實施情況納入政府績效考評,確保取得實效。
吃的營養、健康,是人們的新需求
隨著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吃得更營養、更健康成為越來越多人的新需求。有關專家指出,講究膳食營養平衡是一門科學,需要營養師等專業人才服務,我國一些高等院校雖然也開設了營養課,一些醫院也設立了營養科,但與我國13億多人口龐大的營養需求相比,營養師、健康管理師等相關專業人才十分短缺,發展不規范等問題也十分突出。
為解決這個問題,《計劃》提出,加快推動營養師、營養配餐員等人才培養工作,推動有條件的學校、幼兒園、養老機構等場所配備或聘請營養師,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開展營養教育培訓。對營養師的配備還有明確的指標要求,即在臨床中,要使臨床營養師和床位的比例達到1:150,組建營養支持團隊,開展營養治療。
專家強調,必須堅決制止目前社會上存在的短期培訓“交錢拿證”現象,不能讓那些不具備專業知識背景的所謂“營養師”誤導百姓。同時,每位國民都要加強營養健康知識的學習,不斷提高自我健康管理水平。
有巨大發展空間的全谷物食品及營養健康食品
如今提倡全谷物營養,但目前全谷物產品數量和品類都比較少。有關專家提出,今后要積極開展全谷物食品相關研究工作,增強科研力度,加大科研投入,不斷開發出能滿足消費者多樣化需求的產品。產品開發主要有兩個方向,一是傳統產品的延續和多樣化,如餅干、谷物片和蛋糕等烘焙食品;二是開發新產品,例如營養棒和谷物飲料等。
新版《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強調,每人每天應該攝取一定數量的膳食纖維,膳食纖維具有不能被人體吸收的特性,不能被吸收也就不會產生熱量,而且攝入的膳食纖維還會延緩胃部排空,增加飽腹感,對于控制血糖及血脂很有幫助。而全谷物食品膳食纖維含量較高,值得提倡食用。
不過,我國目前還缺乏對于全谷物食品的定義、標準和標識等,市場上的相關產品質量參差不齊。以全麥產品為例,目前市場上已出現不同品牌的全麥粉,雖然國家頒布了推薦標準,但是沒有強制要求企業執行。有些企業為了迎合消費者,生產的產品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全麥粉。國家相關部門和地方政府將對全谷物食品開發提供政策支持,加快完善全谷物食品的國家、地方、行業法規和標準體系。
普通人群可以適當搭配食用全谷物食品,最適合食用全谷物食品的人群,則是糖尿病患者、心腦血管病患者和營養過剩的人。《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也指出,全谷物食品也沒必要天天吃。人們可以從蔬菜、菌類等很多食物中攝取膳食纖維,不必全靠全谷食物。而且,全谷物食品屬于粗糧,如果做得不夠熟爛、過量食用或者咀嚼不充分,會給腸胃帶來負擔,腸胃功能較弱的幼兒、老人可能會出現消化不良、腹脹等不適癥狀。最重要的還是飲食多樣化、營養均衡。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把每天水果推薦食用量從400克降到了350克。有的人為了減肥,晚上不吃飯,拿水果當飯吃。水果普遍含糖量高,多吃也容易導致肥胖,還是控制攝取為好。每天還應該食用適量堅果,食物多樣才能平衡膳食。“足量飲水”也是人體保持足夠營養的關鍵,有關專家經科學論證發現,原來推薦的每天喝1200毫升水已經不夠,現在推薦成年人每天的飲水量為1500~1700毫升,夏季也許需要更多,提倡飲用白開水和茶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