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蔚夏
“秋凍”是民間流傳已久的一種傳統的養生保健方法。的確,秋天衣服不要穿得太多、太厚,捂得不要太嚴、太緊,對于逐漸適應秋天的氣候變化,提高機體抗寒能力,順利過渡到冬天,是有很好幫助的。然而,“秋凍”要講科學,尤其要注意因時、因地、因人而異。
初秋尚有夏天的“余火”,暑熱未消,氣溫仍高,甚至“秋老虎”肆虐,顯然“凍凍”無妨,無須急忙加衣。晚秋氣候變化較大,早晚溫差增加,常有寒潮來襲,此時若再一味強求“秋凍”,就會適得其反。

仲秋時節,氣溫開始逐漸下降,雖有些涼意,卻不甚寒冷,秋高氣爽,景致宜人,這時是秋凍的最佳時期,尤其是青壯年和無病健康人,穿衣應有所控制,不打“提前量”,有意識地讓機體“凍一凍”,自我創造一個“冷環境”,以此適應暑往寒來的氣候變化,這樣不但對健康大有裨益,而且可為越冬打好基礎。
我國南北兩方因地理位置不同,在氣候上亦有所差異。一般南方秋涼來得遲,日間溫差變化不是很大,甚至入冬仍不甚寒冷,故不必過快添衣,并可適當延長“秋凍”的時間。而北方則不同,說冷就冷,白晝溫差大,因此切勿盲目去“凍”,以防感受風寒。
《內經》言,秋冬養陰。就人體而論,上為陽,下為陰,因此“秋凍”和“春捂”相反,重在上身。也就是說,上裝要寬松舒展,能穿襯衣的就不穿外衣,能穿外衣的就不穿毛背心,能穿毛背心的就不穿毛衣。若提前穿上或捂得太厚,會導致身熱汗出,傷陰耗氣,有違于秋天陰精內蓄、陽氣內收的養生法則。由于秋天早晚溫差漸漸增大,秋凍時還應遵循“晝薄夜厚”的原則,如晚間或氣候變化時,應穿著夾衣和薄毛衣等。
另外,秋凍配合各種體育鍛煉,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時,應多去戶外開展力所能及的體育活動,如快走、慢跑、騎行、游泳、打乒羽、太極劍、交誼舞等,在室內宜練呬字功、吐音導引功、健鼻功,并洗冷水浴等。我國民間素有九九重陽登高的習俗,在此季節,宜外出登山攀高,不但“練腿腳防衰老”,還能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提高機體耐寒及抗病能力。
除此之外,深秋時節受到寒冷刺激后,不僅容易導致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患者舊病復發,甚至還會使冠心病患者出現心絞痛、心肌梗塞,高血壓病人發生中風。所以,患有這些疾病的人,不但不能“凍”,反而應該及時添衣,注意保暖,此時適當的“秋捂”,對健康會有很好的保護作用。
總之,“秋凍”講究“天時地利人和”,特別是老年人,要順應秋天由熱轉寒的“天意”,把握好度,這樣才不違“秋凍”的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