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潔 王利
摘要: 茶葉產業是海南省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海南省幾個國定貧困縣的優勢產業。發展海南茶葉產業,是實現海南省精準脫貧的重要途徑。本文分析了海南省發展茶葉產業所具備的優勢,針對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加強政府頂層設計和政策引導等茶葉產業扶貧的對策。
關鍵詞:茶葉;產業;扶貧
茶葉產業是海南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發展海南茶葉產業是實現海南省精準脫貧任務的重要途徑。海南省2016年9月印發的《關于發展特色產業促進精準脫貧的實施意見》(瓊府辦〔2016〕226號)提出:到2018年,通過發展特色產業,確保海南省37.8萬貧困人口脫貧和鞏固提升的目標。
一、海南省貧困地區發展茶葉產業的優勢分析
海南島位于赤道兩側,北緯18°10′~20°10′,東經108°31′~110°03′,是我國唯一的熱帶島嶼茶區,也是我國新興茶區熱帶茶樹生態最優良的地方。海南茶葉種植的品種主要有云南大葉、海南大葉、水仙、祁門、奇蘭、福鼎大白、福云六號等名優茶葉品種。全省現有茶園種植面積18000畝,產量980噸,年銷售額上億元,遠銷歐美、東南亞等18個國家和地區。
(一)海南茶葉產業在貧困地區具有較好的基礎
2015 年末,海南省常住人口 910.82 萬人,農村人口比重為44.88%,其中貧困人口 47.7 萬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約7.3萬人。海南貧困人口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的五指山、臨高、白沙、保亭、瓊中和儋州等市縣,這些地方是全省主要茶業種植區,雖然茶葉種植規模不大,但畝均效益達 2000 元以上,且市場銷售情況較好。
海南省大力發展茶葉產業始于20世紀50年代末期。近年來,各級政府加大投入力度,新建綠茶種植生產基地,不斷提高茶葉生產和加工水平。茶葉產業具有周期短、效益高、市場需求潛力大、勞動力需求大的特點,五指山市和白沙縣茶都選定茶葉作為扶貧工作重點推進產業,兩市都有發展茶葉產業的地利優勢,氣候十分適宜茶葉產業的發展,當地勞動力資源也較豐富,適合茶葉產業的精耕細作。因此,發展茶葉產業對于增加貧困地區收入和促進精準扶貧效果意義重大。
海南省“ 十三五”產業扶貧規劃”提出,要新建茶葉種植基地 2300畝,改造低產茶園,推廣五指山紅茶、白馬嶺野山茶等。
(二)海南茶葉具有不可復制的特殊品質
“白沙綠茶”是全國每年最早上市的春茶,比內地的產茶區提早兩個多月。享譽海南市場的“白沙綠茶”品牌,種植在70萬年前形成的隕石坑內,因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高標準的栽培技術,以富含52種微量元素的獨特品質和口感,遠銷香港、臺灣以及東南亞國家,市場供不應求。白沙縣黎族青年農民符小芳,發動農民組建了白沙五里路有機茶合作社,探索利用隕石坑獨特的地理條件種植有機綠茶,其畝產值達到4萬元左右,是普通綠茶的一倍以上。目前,“五里路”有機茶榮獲全國綠茶金獎,已取得歐盟與美國認證,填補了海南空白。
除“白沙綠茶”外,地處海南島中部山區的五指山市,依托熱帶山區,立體氣候明顯、生物資源多樣、生態環境良好、高海拔等優勢, 種植野生海南大葉茶和金萱系列、紫鵑茶,茶葉注冊商標有25個。由于五指山一帶海拔較高,主峰海拔高達1158米,常年有云霧遮繞,這里生長的茶樹歷來是優質茶葉的加工原料,以其湯色美、口感佳、原生態、味甘爽、耐沖泡的品質特征享譽國內外。其中,白馬嶺茶葉基地開發的白馬駿紅、白馬君紅、白馬霧珠等高山茶系列產品,堅持國家有機培植標準,以其豐富的氨基酸、酶類、芳香物質、多酚類和生物堿等,成為海南紅茶第一品牌。2008年,白馬嶺的功夫紅茶在海南茶事拍賣中拍出了每市斤2萬元的高價。白馬嶺茶獲國家綠色食品認證.被海南省定為著名商標,成為2013年博鰲亞洲論壇接待專用茶。
(三)增加貧困人口就近就業的重要途徑
海南是島嶼經濟體,受歷史和自然環境的制約,貧困人口外出打工的意愿不強、人數不多,就近就地脫貧就成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途徑。海南省茶葉種植區都建在相對偏遠的中部山區地區,這些地區恰好也是貧困人數比較多的地區。從區域上看,具有較好的重疊性,勞務幫扶可以使幫扶對象靠勞動脫貧致富,并通過學會各種技能,為貧困戶通過自主勞動脫貧創造更多的可能性。
近年來,海南省大力鼓勵貧困家庭勞動力自主創業,出臺相關政策幫助他們解決資金、場地、技術等難題。對創業的貧困家庭勞動力,給予不超過10萬元創業擔保貸款,貼息期限最高為3年,大大促進了貧困人口在茶葉產業的自主創業。
二、海南省茶葉產業扶貧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茶葉產業體量較小,基礎設施和技術相對落后
海南茶葉發展起步晚,過去一直是生產紅茶供應出口,品牌知名度較低。由于海南山地較多,國家生態林保護紅線控制等原因,與省外產茶大省相比,海南茶葉產業體量較小。相對于熱帶瓜果蔬菜地位優勢,海南茶葉生產成本較高,導致產品市場競爭力低,既體現不出資源優勢,也體現不出商品優勢。此外,由于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邊遠的山區和偏僻的村莊,大多數種茶區域農業基礎設施相對落后,產品加工、倉儲、保鮮、市場等建設不足,制作和研發能力也較弱,新品種和加工技術得不到及時推廣運用,生產水平和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也比較薄弱,極大地限制了經營主體的幫扶作用。
(二)生產體制機制需要改變,利益聯結機制尚未完善
目前,海南農墾集團占了海南茶葉生產的80%,由于生產體制機制限制,幫扶面有限。海南茶葉產業有一定規模的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社數量很少,生產規模小,風險與利益分配不均衡,聯結方式相對單一,沒有建立穩定的新型經營主體與貧困人口間的利益聯結機制,一些企業與基地和農戶之間還停留在以產品買賣關系為基礎的低層次產銷合作上,大部分貧困戶主要通過務工、土地流轉等方式獲取收益,股份合作等幫扶方式較少,沒有形成“造血”機制。endprint
(三)貧困人口受教育程度低,技術培訓普遍不足
海南貧困地區小學及小學以上文化程度的致貧人口占87.21%,文盲半文盲的貧困人口占 12.79%。由于自然地理條件、社會歷史等原因,貧困人口綜合素質低,居貧思富意識不強,特別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貧困人口市場經濟觀念普遍淡薄。長期以來,針對貧困戶的技術培訓不足,技術推廣不足,缺乏到村到戶的服務平臺和為每個貧困戶提供產業發展、科技培訓、市場信息、融資等方面的服務。再加上五指山、白沙、瓊中都是國定的貧困縣,多年來始終是扶貧重點地區,輸血式的扶貧助長依賴思想,扶貧工作難度較大。
(四) 資金整合與投入不足
近年來,貧困地區產業建設資金大多來源于財政扶貧資金,且資金有限,遠不能滿足貧困地區產業發展需要;信貸機制不健全,貧困戶有錢不敢貸,企業有需求得不到滿足,資金供求結構性矛盾突出;保險機制不完善、社會閑散資金沒有得到合理利用,極大地限制了海南茶葉的精準扶貧工作。
(五)缺乏品牌創建與培育
目前,海南茶葉定位于中低端市場,雖然品質上乘,但一直質優價廉。只有加大宣傳力度、做大和做強海南茶葉的品牌、加強營銷力度、提高市場競爭力,才能促進貧困地區茶葉產業的發展。
三、促進海南茶葉產業扶貧的對策分析
(一)加強頂層設計和政策引導
資本的原始屬性是扶優扶強,要讓它們“調轉船頭”參與產業脫貧,提高海南茶葉產業精準扶貧效果。要政府加強頂層設計和政策引導,加大財政扶貧資金力度,解決扶貧資金使用管理存在的使用分散、效率不高問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實施貧困地區路網、電網、水網、氣網的建設工程,強化信息、技術、金融、保險等綜合服務;要加強金融扶持,撬動社會資本參與產業扶貧工作,確保政府扶貧投入力度與發展海南茶葉產業任務相適應;要扶持壯大貧困地區茶葉種植大戶、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引導建立企業、合作社、貧困戶共贏的利益聯結機制;要推動海南茶葉產業與旅游業、信息產業、農產品加工產業深度融合,延伸產業鏈,拓寬貧困人口增收渠道。
(二)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創新海南茶葉產業精準扶貧模式
一是完善利益聯結機制。
對農戶而言,要通過扶貧項目產業化、扶貧資金股份化等方式,使貧困戶通過分紅、務工等方式多渠道獲取收入,通過勞動轉變觀念、學習技能,破除“寧可受窮,不愿受累”的落后思想;對于種植大戶、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要通過土地托管、茶苗托種、吸收農民土地經營權入股、勞力入股等途徑,與貧困戶建立穩定的帶動關系。
二是創新海南茶葉產業精準扶貧模式。
目前,海南茶葉產業扶貧主要有五種模式:
直接幫扶模式,各市縣幫扶單位(政府)根據產業扶貧的需要,通過直補、以獎代補、貼息或物化補貼等方式幫扶,同時發揮龍頭企業、合作社的引領帶動作用,通過統一供應農資、技術指導、保護價收購等方式,形成“企業+貧困戶”發展模式,化解貧困戶的生產經營風險;股份合作幫扶模式,鼓勵貧困戶以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農民住房財產、林地經營權等租賃或者委托經營獲取資產性收益,推動貧困戶的資產變資本,資本促增收;村民互助合作模式,在政府的引導和資金支持下,充分發揮能人大戶等農村帶頭人的作用,引導貧困戶之間建立互助組織,開展貧困戶資金、產業互助,提高農民自力更生、自我發展、合作發展的意識和能力,實現貧困戶依靠自身能力脫貧;委托幫扶模式,將國家給予貧困戶的扶持資金,直接委托給有幫扶意愿、有產業經營能力的新型經營主體,按照委托協議約定的金額,將土地經營權等租賃或委托經營來獲取資產性收益,提高貧困戶收入;村集體幫扶模式,發揮村集體經濟組織在選擇特色產業、提供技術、市場服務等環節的作用,由村集體統一組織流轉農戶承包土地,以土地使用權、資產、資金、知識產權等參股,成立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通過項目資金補貼和投入形成的資產折股量化,讓貧困村和貧困戶增加收入。
(三)創新金融扶持機制,發揮“三農”保險保障機制
要加大財政扶貧資金和其他涉農資金整合力度,統籌整合使用相關涉農資金,解決扶貧資金使用管理存在的使用分散、效率不高問題,加強金融扶持,撬動社會資本參與產業扶貧工作。
具體措施包括:一是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到貧困地區設立服務網點。對于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5萬元以下、3年以內、免擔保免抵押、合理利率放貸、扶貧資金貼息、縣建風險補償金”的小額信貸。二是加快組建省級扶貧開發投融資主體,支持貧困市縣設立政府出資的融資擔保機構與扶貧貸款風險補償基金。三是針對海南自然災害多發和因災致貧返貧現象突出的問題,支持農戶參與農業保險,建立風險保障機制。通過保費補貼或以獎代補等方式,引導保險機構積極開發適合貧困地區的茶葉保險產品。四是鼓勵和引導各類農村金融機構在貧困村設立金融服務代辦點,對從事電商的貧困戶和貧困村小微電子商務企業,給予免抵押、免擔保的小額信貸支持,并由市縣財政按基準利率全額貼息。
(四)強化科技支撐能力,加大茶產業技能培訓力度
發展海南的茶葉產業,必須要強化科技支撐能力和創新農技推廣服務模式。要通過政府訂購、定向委托、招投標等方式,扶持農民合作社、專業技術協會、涉農企業等社會力量,參與農業產前、產中、產后服務,提升農技推廣服務能力;要充分發揮海南各級農技推廣機構的作用,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隊伍能力建設,引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成為公益性農技推廣的重要力量,鼓勵教學科研人員深入基層從事農技推廣服務,鼓勵高校畢業生到貧困地區創業、技術人才到貧困地區辦項目;要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導的方式,對貧困戶開展茶葉栽培、加工等技術方面的精準培訓,面對面解惑答疑、手把手教技能,確保貧困戶掌握 1至2項實用技術;要通過農業科技 110服務體系,在貧困地區開展農業科技技術培訓,通過科技下鄉、科技活動月、知識產權宣傳周,在貧困地區宣傳科普知識,提升農民科技素養,培養一批有技術、會管理、懂經營的新型茶葉職業農民。endprint
(五)加大品牌創建與營銷力度
一是著力培育品牌創建主體。要扶持創建一批品牌價值高、綜合競爭力強的自主品牌,對成功申報省級及以上名牌產品、海南名牌農產品的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給予獎勵;支持對幫扶有突出貢獻的農民合作社和職業農民申報產品品牌;支持貧困縣創建區域公用農業品牌,加大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培育和創建力度。
二是加大品牌營銷力度。要充分利用“博鰲亞洲論壇”“海南冬交會”“海南農博會”等平臺,鼓勵貧困縣積極參與營銷。引導企業增強品牌意識,打造知名品牌,實施原產地保護。通過舉辦野生海南大葉茶采摘比賽和文化節等活動,提高茶葉企業品牌影響力。
三是搭建到村到戶的茶葉營銷平臺。要積極搭建到村到戶的茶葉營銷平臺,依托海南省農產品流通公共信息服務平臺,設立產業扶貧信息服務專欄,構建覆蓋貧困地區的生產、流通、消費的農產品流通數據平臺,指導市縣對貧困戶生產的品種、地點、規模、上市時間等信息建檔,便于統一運銷;組織龍頭企業與貧困戶建立保底收購關系,確保所有貧困戶的農產品產有所銷,實現貧困地區優質農產品與城市優質客戶對接。
(六)發展休閑農業,探索“茶葉+旅游扶貧”模式,實現“三產”融合
要依托貧困地區資源優勢,借助海南國際旅游島發展的契機,在注重資源節約和生態保護的同時,開發提供游客的茶葉采摘體驗游、品茶、茶文化購物街等旅游配套項目,在政府的引導下,打造種植、旅游、休閑、觀光和娛樂于一體的現代化茶葉產業園,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使茶葉經濟形成多元化發展格局,不斷提高旅游產業附加效益。
參考文獻:
[1] 陳惠敏.提高云南茶葉產業精準扶貧績效的對策[J].《福建茶葉》,2016 (8):260—261
[2] 農業部新聞辦公室.精準推進產業扶貧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農業部有關負責人解讀《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產業促進精準脫貧指導意見》[J].《吉林農業》,2016(12):40—41
[3] 許雅.海墾茶業“敢為天下鮮” [J].《中國農墾》,2017(1):77
[4] 何章強.國際旅游島發展趨勢下海南茶葉包裝設計與發展研究
[J].《福建茶葉》,2016(10):177—178
[5] 海南省政府.《海南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發展特色產業促進精準脫貧的實施意見》, (瓊府辦【2016】226號),2016-9-17
[6]馮飛;柯佑鵬.淺論海南特色畜禽養殖產業精準扶貧[N].《海南日報》,2017—3—8
[7] 馬彩琴;高月林.沿海發達地區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路徑探索
[J].《新農村》,2013(3):10—12
(作者單位:海南廣播電視大學 海南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欣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