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梅
摘要:本文系統闡述了“園區化”現代農業建設模式理論、典型舉措,并提出今后發展對策,為相同區域、相近發展階段的地區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了可借鑒、可復制的經驗。
關鍵詞:現代農業;園區化
針對人少地多、土地廣闊的實際,山東省東營市近年來堅持用工業化理念指導農業、用產業化理念經營農業、用市場化手段管理農業,以穩定發展糧食生產和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為主要目標,初步構建起現代農業的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通過精品類、產業類現代農業園區的梯次建設,輻射帶動全市現代農業發展,形成了技術密集、資本密集、勞動密集為一體的“園區化”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模式。
一、強規劃,選準現代農業發展突破口
東營市被整建制列為國家和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后,把建設現代農業園區確定為現代農業示范區創建的突破口,以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為載體和抓手,通過點上突破,輻射帶動全面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最終實現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目標。
先后出臺《東營市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規劃》、《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的意見》、《東營市市級現代農業園區認定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文件,提出加快推進精品類和產業類園區建設,使之成為特色優勢產業集聚發展的核心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樣板區、農業自主創新的先導區、農村體制機制創新的實驗區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先行區。具體說來,以一個鄉鎮或幾個鄉鎮為單位,整建制推進建設一批相對集中連片、產業布局合理、要素高度集聚、多功能有機融合、循環清潔生產、一二三產業聯動發展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區;以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社、創業農民等為單位,推進建設一批產品特色鮮明、競爭優勢明顯、品牌效應突出、經濟效益領先的現代農業精品園區。
“十二五”期間,市財政每年安排500萬元專項資金,扶持20個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同時,將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工作列入縣區科學發展綜合考核,每年組織一次市級現代農業園區認定,全力推進園區建設。目前,全市建設市級現代農業園區(精品園區)169家,現代農業園區化率達到48.1%,形成了以大園區、大項目、大投入帶動大發展為主要特征的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格局。
二、強主體,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
做到“四個堅持”,強化農業生產主體現代化發展,逐步構建以發展現代農業園區為目標的現代農業生產體系。一是堅持以推進經營主體的規模化經營為方向,鼓勵家庭農場、種養大戶擴大生產規模,發揮其規模生產優勢。二是堅持以強化農業社會化服務為基礎,鼓勵農民合作社增強產前、產中、產后以及營銷服務功能,強化其社會化服務優勢。三是堅持以延伸產業鏈、提高農業附加值為著力點,發揮農業企業加工以及產業化創新能力優勢,建立與合作社、農戶緊密利益聯結機制,通過系統化儲藏、深加工和分銷創造經濟附加值。四是堅持以各類農業主體間相互協調為關鍵,通過差異化政策引導提升家庭農場及專業大戶生產能力、農民合作社社會化服務能力、農業企業帶動產業轉型升級能力,形成各類生產經營主體優勢突出、功能互補、齊頭并進、合力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良好局面。
“十二五”期間,東營市制定了大力發展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的政策文件,市財政每年安排500萬元資金扶持20家家庭農場、20家農民合作社;安排800萬元資金扶持10家左右的農業龍頭企業。目前,全市家庭農場發展到1039家,經營面積50畝以上的種植大戶發展到2835戶,經營面積55.97萬畝,適度規模經營面積、效益實現同步發展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1967家,實現了涉農行政村全覆蓋,農業組織化程度和社會化服務水平顯著提升;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到650家,帶動農業產業化經營不斷深化,逐步實現農村一二三產業全產業鏈發展。
三、強調整,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堅持把園區建設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同步推進,實施高端園區項目建設戰略。先后與泰國正大、新加坡澳亞、印尼佳發、美國楓葉、江西正邦等國際國內大型農牧集團進行戰略合作,初步構建起具有高效生態特色的黃河三角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具體說來,在畜牧業方面,已建成萬頭奶牛牧場5個,全市奶牛存欄量達到9萬頭,成為全國優質奶產品供應基地。在漁業方面,30萬畝現代漁業示范區建設取得新成效,20萬畝海水板塊已建成高標準海參池塘10萬畝,成為全國規模最大、標準最高的單片灘涂養殖區;10萬畝淡水板塊已成為黃河口大閘蟹產業核心基地。在食用菌業方面,重點發展榮豐、華驁、晨陽等10余家食用菌生產加工企業,年生產能力已達40萬噸,成為全國重要的工廠化食用菌生產基地,并逐步由生產主導型向加工主導型轉變,被中國菌物學會命名為“中國食用菌工廠化生產之鄉”。在種苗花卉業方面,選育優良品種,打造知名品牌,發展具有地方特色、高附加值的觀賞苗木花卉基地15.7萬畝;規劃建設總面積30萬畝的11處生態林場,促進苗木花卉業的快速發展。在種植業方面,按照高效、生態、智能、精準的標準和要求,把龍頭企業原料基地與休閑觀光、品種展示、農機農藝融合、新型經營主體培育有機結合,建成了山東藍海生態農業園區等一批以設施農業為主的高標準園區。
四、強統籌,構建現代農業基礎保障體系
按照“統籌規劃、分步實施、統一管理”的原則,統籌推進農業、水利、發改、國土、農開等各類農業基本項目建設,整合各項資金,統一規劃建設高標準農田,完善農田灌排工程,配套溝、渠、路及水網、林網建設,全面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構建與現代農業發展相適應的農業基礎設施保障體系。
實行項目資金“三統一”:即“資金統一安排”,由項目區縣級政府根據資金總體規模統籌安排項目建設,編制資金整合方案;“資金統一使用”,各項資金撥付縣級財政后,由縣級政府整合為一項資金,統一安排使用,實現資金的實質性整合;“資金統一管理”,縣級財政部門牽頭抓好整合項目資金使用管理,建立項目整合資金專賬,實行統一資金撥付、統一報賬管理、統一會計核算。endprint
東營市(廣饒縣花官鎮、陳官鎮及東營區牛莊鎮)20萬畝糧食高產創建示范區已于2015年規劃實施,目前已建設高標準農田4.5萬畝,帶動全市高標準農田面積達到175萬畝。
五、強科技,構建完善園區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服務體系
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和服務能力建設,整合有關農業科研、科技推廣資源,組建成立東營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加強與國內外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先后引進一批高層次人才,組織實施了一批農業科研項目。積極實施“百家院所進東營”行動,與27家農業高校院所建立了科技合作關系,建成24家科研站所,在食藥用菌、耐鹽林木、名優水產品、畜牧等特色產業領域,取得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適用技術成果。
全市農業科技創新與服務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突出抓好新型農民培訓,整合各級各類農業培訓資源,大規模創建新型農民培訓學校。成立由市委主要領導任組長的創建工作領導小組,縣區成立新型農民學校校委會,每個鄉鎮設立分校,實現了農民培訓全覆蓋。
六、強改革,增強農業園區發展后勁和活力
加大農業農村經營管理體制改革工作力度,盤活東營境內土地資源,增強農業園區發展后勁和活力。出臺《東營市國有農場管理體制改革指導意見》,以原廣北農場權屬面積為界成立東營市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區(2012年更名為“東營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以原黃河農場和市畜禽良種場權屬面積為界成立東營市現代畜牧業示范區,以原渤海農場權屬面積為界成立了匯邦農業公司,建立既體現東營農場特點又適應當前農業農村社會經濟發展要求的新型管理體制和靈活、高效的運行機制,一批現代農業園區項目相繼落戶,形成了大開發、大建設、大發展的格局。
加大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力度。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在全省率先完成,涉及全市34個鄉鎮、1696個村居的249.77萬畝承包地,一年內基本完成合同簽訂并建立登記簿,占總任務的99.9%,確權土地面積248.4萬畝,頒證到戶率99.1%。同時,規范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全市已建設35個農村土地流轉服務中心,流轉土地70萬畝,7萬多農戶受益,為農村勞動力創業提供了便利,為現代農業園區發展提供了空間。
參考文獻:
1.崔凱,蔣和平;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四種模式及借鑒啟示;科技與經濟;2010年第2期。
2.曹俊杰;我國東部地區幾種現代農業發展模式比較及啟示; 現代經濟探討;2009年第1期。
3.曹仁穩;我國現代農業科技園區發展的現狀、問題及對策;福建熱作科技;2003年第3期。
(作者單位:山東省東營市農業局)
責任編輯:欣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