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網絡輿論危機的生成是一個復雜、多元的動態系統,具有強互動性、跨時空性、廣泛性、強破壞力、群極化性、外溢性等特征。但危機并不是突然爆發的,從網絡輿論熱點轉化為危機輿論,需要經過生成、傳播和演變的過程。文章從自媒體傳播輿論場的特征入手,探析網絡輿論危機生成的結構要素、演化機制和生成動因,以期把握自媒體時代網絡輿論危機的生成演化規律,從而更好地應對危機,化解危機。
【關 鍵 詞】自媒體;網絡輿論;生成機制
【作者單位】時燕子,中原工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7年河南省軟科學研究項目“網絡輿論危機視域下的政府公信力提升策略研究”(項目編號:172400
410148)成果。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自由、平等、去中心化、沒有強權,這是自媒體營造出的全新的輿論場。自媒體時代,意見表達似乎都凝聚于網絡,顛覆了傳統輿論時間和空間的概念[1]。嶄新的媒介環境對網絡輿論的生成、傳播和演變產生了重要影響。
一、自媒體對輿論引導的影響
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構筑的自媒體傳播格局,實現了公眾的媒介接近權,賦予了公眾平等話語權,增加了公眾對公共事務主體參與的意識。信息生產主體的多元化使網絡空間中的輿論引導更加復雜,更加難以預測,增加了網絡空間輿論組織與引導的風險。
1.議程設置主體的多元化
議程設置理論是美國傳播學家麥克斯韋爾·麥庫姆斯和唐納德·肖提出的,他們認為,大眾媒體可以通過對事件的安排報道設置社會熱點問題,通過媒體的強調性、反復性報道引導大眾關注,進而影響公眾的價值判斷和選擇。因此,在媒介類型單一的大眾媒體傳播時代,議程設置的主體主要是報紙、廣播和電視等傳統媒體。當危機事件發生時,大眾傳媒以其壟斷性和權威性成為公眾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并按照大眾傳媒設置的議程被動地接收議題。傳統媒體對社會事件的關注度、傳播力度以及議題設置,將直接影響受眾的價值判斷,能產生強大的社會輿論導向作用。
移動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使以微信、微博為代表的自媒體成為公眾傳遞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更是公眾自我表達的重要平臺。自媒體賦予了普通公眾強大的信息生產權和話語使用權,讓每個公民個體都能夠成為新聞發布者、新聞發言人,即議程設置的主體。自媒體時代,議程設置主體由傳統媒體延伸至新媒體,由媒體延伸至網絡大V、草根意見領袖,甚至是普通民眾。網民們通過社交媒體自由表達觀點,社交媒體儼然成為輿論生成和演變的主陣地,這完全顛覆了以往傳統主流媒體輿論監督和引導的絕對權威地位[2]。
回顧近幾年的公共危機事件,如魏則西事件、如家和頤酒店女子遇襲事件和雷洋案,從中可以發現,從危機事件發生時的首發到傳播擴散帶來的影響力擴大,從輿情發酵后引發的輿論高潮到傳統媒體議題的介入掀起新一輪的輿論漩渦,公眾的自主推動和自主設置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自媒體時代,傳播權利從傳播者回歸至接收者一端,激發了人們的主動意識和公民意識。人們不再被動地接受傳統媒體設置的議程,而是主動篩選信息、挖掘信息、傳播信息,自主設置議程,從而影響輿論導向。
2.把關人功能的弱化
自媒體互動、多元的傳播模式,不僅模糊了傳者和受者的界限,同時也顛覆了把關人理論的內涵。把關人又稱守門人,最早由美國社會學家庫爾特·盧因于1947年提出。他認為,群體傳播過程中存在一些把關人,只有符合把關人價值標準與群體規范的信息才能進入傳播領域,最終到達受眾那里[3]。懷特等傳播學者豐富并拓展了這一理論。按照把關人理論的觀點,任何傳播者都有自己的立場和觀點,不可避免地對信息進行過濾和篩選,這個選擇的過程就是把關,進行把關行為的就是把關人或守門人。在以傳統媒體為主體的傳播環境中,把關人根據特定價值和原則選擇的信息,決定了受眾對于新聞的理解。
把關人理論體現的是信息傳播單項性的特點。自媒體時代,信息流通和傳播不僅速度加快,還打破了地域壁壘,這種跨地域、全時空傳播,以及以用戶為中心的交互式傳播、線上線下的密切互動,使輿情事件的周期變短,爆發頻率增加,把關行為變得異常困難。首先,從傳播主體的角度來說,傳統媒體有嚴格的組織規范和鮮明的媒介立場,其作為信息傳播的把關人,只傳播符合價值標準的信息。但在自媒體平臺,人人都是傳播者,人人都是把關人,他們根據自己的喜好和理解進行信息選擇與傳播。傳統媒體的把關是為了通過信息的選擇來統一民眾的言論、觀點,形成一致的價值體系。而自媒體把關的隨意和缺失,帶來的是信息飛沫和去中心化,雖然能夠推動危機事件的發展,引起人們的關注,但卻難以形成統一的價值體系。其次,從傳播過程來看,傳統媒體不僅在信息采集、編輯制作的源頭進行把關,還在傳播的初期和過程中進行把關,以保持前后信息表述的承接性和準確性,使媒體的觀點和立場得以實現。自媒體的傳播過程缺乏信息審查,依靠的是信息發布人的自律和自辨,因此,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同樣的信息內容在經過十個人的加工和轉發后,會出現和最初的事件信息不盡相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內容。分析信息傳播的過程可以發現,移動互聯網在賦予公眾傳播權的同時,也帶來了“噪音”。信息發布者缺乏專業的信息采集和判斷能力,加上網絡用戶的互動式交流,使得網絡信息碎片化而雜亂,普通民眾難辨真偽。傳統媒體面對社交網絡的信息無序傳播和不可控狀態時,其把關人角色難以發揮作用,社會的輿論引導地位也隨之弱化。
二、自媒體時代網絡輿情危機的生成機理
網絡輿情并不一定會導致網絡輿論危機。如今,危機事件頻頻發生,自媒體的到來加速了信息的傳播,給人們提供了言論的“自由市場”,同時也推動了輿論的發酵。把關人缺失的自由傳播,難以考證信息的真實性和信息來源的準確性。網絡的匿名性帶來的是社會公眾責任感的缺失,一些帶有偏激情緒的言語,極易煽動網民的情緒,可以在短時間內聚集數以萬計的圍觀群眾,推動網絡輿論危機的升級和爆發。若政府部門或當事人未及時應對,網民的非理性情緒得不到及時疏導,那么網民將把不滿言論或者情緒由虛擬世界外溢至現實世界,給社會帶來不穩定性因素。endprint
1.網絡輿論危機生成的結構要素
網絡輿論危機包含公眾、媒介和政府三個結構要素,三者之間相互作用,彼此影響,缺一不可,因其各自訴求不同,所以在危機傳播中的反應與表現也不同。
網民是網絡輿論的主體,是網絡輿論危機生成的直接要素。自媒體時代,公眾的主體地位和民主意識不斷增強,非媒體從業人員也能夠生產、傳播信息,人人都能成為輿論的主體。作為網絡輿情主體的網民,相較于結構較為松散的普通民眾,他們有著共同關注的話題和利益基礎,因此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傳播和討論。但因為無法考證信息的真實性,以及信息傳播過程的以訛傳訛,各方觀點縱橫交錯,非理性、沖動、焦慮、恐懼等各種情緒容易滋生、蔓延,直接誘發了網絡輿論危機的生成,并推動輿情的變化和發展。
媒介是指主體對公共事務發表看法時需要借助一定的介質來傳達觀點或看法[4],自媒體時代,移動客戶端成為網絡輿情的主要媒介。自媒體傳播的特殊優勢,不僅為主體傳播信息提供了介質,更為主體觀點意見的表達、情緒的宣泄以及主體之間的互動討論提供了自由空間,這對輿情的形成非常關鍵,成為網絡輿論危機生成的重要平臺。
政府是三者關系中處于主導地位的要素。綜觀當前網絡輿論危機的管理,政府部門仍存在信息發布滯后導致話語權流失,回避或集體失語讓民眾產生不滿情緒,不積極發揮多種媒介交流優勢,雖有所回應但并未抓住輿論的核心點,導致無法與公眾形成有效的溝通交流等問題。政府危機管理的效率低下,成為網絡輿論危機爆發或反復的因素之一。
2.網絡輿論危機的演化機制
危機并不是突然發生的,從網絡輿論熱點轉化為網絡輿論危機的過程,通常會經過潛伏期、發展期和消弭期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網絡輿情的潛伏階段,潛伏期也可稱為醞釀期。危機的發生需要一定的刺激點,當涉及社會矛盾等信息出現時,諸如地域歧視、醫療問題、官員腐敗、貧富差距、食品安全、教育問題等關系到百姓民生、引起情感共鳴的話題,則容易引發網民的關注以及激烈討論,迅速形成輿論的熱點。第二階段是網絡輿情的發展演化階段,包括網絡輿論危機的形成、爆發甚至反復的過程。輿論熱點形成并引發網民持續關注,危機事件中各方主體如當事人、意見領袖、利益相關方、普通網民等均參與到話題爭議中,促使網絡輿論持續高漲。如果相關政府部門沒有及時做出回應,公眾則將視線和矛頭直指政府,導致網絡輿論持續升級,危機則會爆發。若此時處理不得當,危機還會出現波浪式發展的態勢,這將極大影響社會的穩定和公眾對政府的信任。第三階段是網絡輿情的消弭階段。熱點輿情持續發展一段時間后,當危機得以應對,公眾情緒得以緩解,宣傳報道更加正面,或是新的熱點話題出現時,網民繼而轉向新的關注點,那么之前的危機輿情便會逐漸回落,并最終消退。
2016年的魏則西事件,最初就是從網絡上曝出的。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專業學生魏則西身患滑膜肉瘤晚期,通過百度搜索,得知武警北京總隊第二醫院號稱可以治療此病,但經過該院治療,其病情不僅沒能好轉,腫瘤反而轉移到了肺部,最終魏則西去世。2016 年 4月27日,一篇內容為揭露百度搜索競價排名問題的文章被轉發一萬多次,魏則西事件開始進入公眾視野。隨后,多篇質疑百度搜索、醫療競價排名的文章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陸續發布,話題的熱度呈現上升趨勢,輿情持續發酵。2016年5月1日,一篇題為《一個死在百度和部隊醫院之手的年輕人》的文章傳遍微信朋友圈,引發網民的集體討論和圍觀,輿情達到高潮期。在該事件中,社交媒體首先進行爆料,并引發初期輿論熱點,待輿論發酵成為輿論高潮后,社交媒體以“倒逼”的態勢,使得傳統主流媒體介入并引導輿論關注。輿情爆發后,國家相關部門采取措施,傳統主流媒體的調查跟進,推動了事件的熱度走向,在引發更多網民討論后,輿情開始回落。
從一般意義上來講,媒體環境、公眾訴求與政府監管三者之間的平衡狀態構成良好的網絡輿論環境,一旦平衡被打破,網絡輿論危機就會快速產生和爆發。認識并把握危機輿情演化的規律和發展特點,對于政府機構科學地判斷、預測、引導輿論、化解危機,將起到積極作用。
3.網絡輿論危機生成的本質
首先是自媒體的先天缺陷。自媒體的崛起帶來了全新的傳播生態景觀,其具有及時性、海量性、互動性等優勢,但同時也因門檻較低,存在無序性、隨意性等問題。網絡群體有著很強的異質性,所以,一旦觸及社會敏感話題或新聞事件,公眾的意見會大有不同,而表達就會各執己見,言語的交鋒也會更為激烈,嚴重的可能會導致惡搞、攻擊、侵犯隱私等網絡暴力,從而引發網絡秩序的混亂。另外,網絡的去中心化特性,導致把關人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被消解。因此,假新聞、欺詐、謾罵、攻擊等現象難以避免,而公眾由于識別能力有限,極易被誤導。2016年,一則關于“上海女孩逃離江西農村”的新聞引發了城鄉差異乃至地域歧視、農村身份歧視的熱烈討論,但新聞最終被證實為虛假內容,令人唏噓不已。2017年4月,四川瀘縣太伏中學發生學生墜樓事件,信息曝出始于微信朋友圈,這是自媒體傳播的優勢。但是,在經過多次轉發傳播后,圍繞墜樓學生趙某被校霸打死的“內幕”,出現“全身被打得淤青淤血,手腳被打斷致死”“公職人員子女參與”等諸多網絡流言,引發了網民圍觀,輿論不斷發酵,最終演變成重大的群體性事件。
其次是公眾認知的局限性和非理性表達。事實證明,網絡輿論危機的生成與網民的生活閱歷、思想認識的不足有直接聯系。當前,我國網民及網絡管理者的年齡均偏年輕化,相對來說,年輕人的人生閱歷、知識結構、思想認知都還不夠豐富和完善,在信息的篩選、網絡輿論的判斷方面可能存在偏差,因此容易被誤導和煽動。自媒體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賦予了公眾更多的權利。“傳受”的雙重身份促使公眾主體意識增強,越來越多的人主動參與到社會公共事務的討論中,當某些社會事件挑戰了人們的道德底線時,公眾就會受傳統價值觀的影響,對事件進行本能批判。例如,南昌虐童事件、羅一笑事件等,事件報道出來后立即引起人們的關注,推動了真相的揭露和矛盾的解決。另一方面,自媒體賦予公眾表達與傳播的權利,有時會變成一種權力,產生超乎想象的后果,容易產生危機。王寶強離婚風波引發的網民集體圍觀、廣東惠州跳廣場舞老人拒絕為高考讓步引發的“代際沖突”,網絡的匿名性和去身份化,令一些網民產生比現實中更為積極的審判沖動。這種非理性的表達,使網民參與批判和反駁的行為更為激烈,甚至有人將網絡平臺當作情緒壓力的宣泄口,恣意妄為地發表意見,甚至是惡意攻擊。
再次是政府部門危機管理意識的缺乏和應對經驗的不足。新媒體尤其是移動客戶端等自媒體,作為信息傳播領域崛起的新軍,早已成為傳統媒體的信息源、監督者甚至是顛覆者。而政府對網絡媒體的重視程度不足,危機管理意識缺乏,應對機制的不健全,成為我國網絡輿論危機生成的主要原因。回顧四川瀘縣太伏中學學生墜亡事件的處理過程,危機管理者即當地政府對輿情缺乏認知,甚至在初期試圖阻斷輿情傳播,這就給謠言提供了傳播的空間。后來迫于輿論壓力,雖然有所回應,可是始終抓不到輿論的關切點——死亡真相,拿不出有說服力的調查結果。因此,這種無效回應再次令公眾產生不滿情緒,導致輿情的影響越來越大,最終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政府部門在輿論危機管理中具有主導作用,面對危機輿情,政府需要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暢通公眾訴求渠道,積極引導輿論導向,才能避免網絡“群體極化效應”,從而化解危機。
|參考文獻|
[1]鄒慶國. 政府對網絡輿論危機管理的對策研究[D]. 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4.
[2]靖鳴,郭艷霞,潘宇峰. “魏則西事件”主流媒體與社交媒體輿論監督的共振與互動[J]. 新聞愛好者,2016(7).
[3]李雅楠. 自媒體時代傳統媒體發展研究[D]. 北京:北京郵電大學,2012.
[4]王平,謝耘耕. 突發公共事件網絡輿情的形成及演變機制研究[J]. 現代傳播,2013(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