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偉大的藝術家莎士比亞一直是西方文學批評界的風向標和關注熱點,如歌德所言:“說不盡的莎士比亞?!薄抖兰o莎評簡史》采用珍珠項鏈般的歷史敘事手法,內容詳實,結構脈絡清晰,將20世紀西方莎評的發展歷程進行了系統、客觀而又全面的梳理與總結,對于研究20世紀西方莎士比亞文學批評史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和寶貴的史料價值,也為莎士比亞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
【關 鍵 詞】莎士比亞;《二十世紀莎評簡史》;歷史敘事
【作者單位】李霓,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學院。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20世紀文學批評蓬勃發展,文學批評流派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無論是人本主義和科學主義兩大潮流的此消彼長,還是研究重點的兩次重要轉移(從作者到文本,從文本到讀者),抑或是非理性和語言論的兩大轉向,西方文學批評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20世紀由此被譽為“批評的時代”。在整個西方文學乃至世界文學領域,恐怕沒有哪位作家能夠像莎士比亞一樣受到如此眾多讀者和評論家的青睞和關注?!耙磺€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個源自莎翁的諺語式句子恰如其分地詮釋了莎劇的開放性。
如同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衍生的“紅學”一樣,莎士比亞在西方文學中的重要地位也催生了百年的莎學研究。不朽作品之所以不朽,就是因為它在不同時代被不斷重新解讀,被賦予新的意義。正如歌德對莎士比亞的著名評價——“說不盡的莎士比亞”,被視為莎評常試常新、永無止境的真實寫照。只要文學批評不斷推陳出新,莎評的生命力就不會枯竭;只要莎評不斷向前發展,莎評史的研究就自有其價值。通過研究不同時代的莎評,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莎士比亞,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正如T·S·艾略特所言:“不同時代、不同地點的人對莎士比亞的觀點已然成為過去300年來變化與發展中的歐洲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p>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出版的《二十世紀莎評簡史》是由鄭州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辛雅敏主編的一部學術專著,它以20世紀西方莎評史為研究對象,以布拉德雷、斯托爾、蒂利亞德、奈特、格林布拉特等重要莎評家的觀點為中心,從人物心理批評到歷史主義批評,從形式主義批評到政治文化批評,作者將20世紀重要莎評家的經典論述穿針引線般地連綴成一部莎評史的圖景和概貌。該書對于研究20世紀西方莎評史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它的主要特征及出版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術性強、學術價值高
一方面,該書是一部典型的學術研究著作。盡管史論性質著作的編寫總是由大量的客觀材料充實編織而成,但《二十世紀莎評簡史》卻不是史料的簡單堆砌。或許會有人認為這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工作,只要擁有一堆材料就能完成如此大業,這就猶如當年有人想當然地認為坐船一直向西便能到達新大陸那樣去質疑哥倫布,多少顯得有些輕浮。學術研究無疑是一個求真、求實的過程,這一過程需要對大量的事實或史料進行縝密的邏輯論證,才能得出客觀而又科學的結論。正因如此,學術研究才具有真理性和科學性?!抖兰o莎評簡史》是作者在10多年學術研究尤其是在其博士論文《20世紀莎士比亞批評研究》(2013)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完成的。
另一方面,該書是作者前期研究成果的系統總結。眾所周知,一部著作的出版總是凝聚了作者多年的研究心血,集中展示了作者前期研究的成果,體現了作者刻苦鉆研、“愿坐冷板凳”的學術精神和孜孜以求的開拓精神。實際上,近五年來作者對莎士比亞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豐碩成果,該書的部分章節以論文形式發表在國內較有影響力的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學術期刊上。如第一章布拉德雷和弗洛伊德的莎評發表在《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2015),第二章?!に雇袪柕臍v史主義莎評刊登在《河南社會科學》(2015)和《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第四章文化唯物主義莎評發表在《甘肅社會科學》(2015)。這些都深刻反映了作者多年來對莎士比亞研究的執著堅持,也是他對西方莎評史的學術思考與知識積淀。
二、珍珠項鏈般的歷史敘事手法
作者將莎評史限定在20世紀范圍內,精挑細選了一批該時期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莎評家,使《二十世紀莎評簡史》猶如一串珍珠項鏈,耀眼奪目。作者以莎評為線索,將具有影響力的莎評家們精彩而又入木三分的分析與評論串連起來,構成一幅20世紀莎評史的完美畫卷。值得一提的是,國內研究莎評史的學者除了辛雅敏,還有復旦大學的談瀛洲教授,其在2005年撰寫了《莎評簡史》。此處將兩者進行比較,并非要厚此薄彼,只是將另一方作為一種參照,畢竟兩位學者研究莎評史的內容和側重點都不盡相同。具體如下。
一是《二十世紀莎評簡史》的研究對象豐富、代表性強。作為西方文學批評界的風向標和關注熱點,莎士比亞受到了20世紀文學批評家的追捧。實際上,20世紀盛行的各大文學批評流派都在莎士比亞的作品中施展了魔法,用自己的理論盡情地詮釋著對莎士比亞的寵愛。
在研究對象方面,談瀛洲教授主要側重于對20世紀以前的莎評史進行系統梳理和概括,對20世紀莎評史只進行了蜻蜓點水般的概括和展望;而辛雅敏在選取20世紀莎評家方面顯然下了更大的功夫,不僅對那些典型而又產生過重要影響的莎評家,如布拉德雷、弗洛伊德、瓊斯、斯托爾、利維斯以及弗萊等給予了重點關注,也對其他相對遜色的莎評家比如T·S·艾略特、威爾遜·奈特以及哈羅德·布魯姆等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在選取莎評家方面,《二十世紀莎評簡史》代表性較強。眾所周知,面對20世紀如此眾多的文學批評流派和文學批評家,一部史書想要面面俱到顯然是不可能的,當然也是沒有必要的。如此一來,在眾多莎評家中挑選合適的具有代表性的評論家無疑變得更加重要。比如作者強調指出布拉德雷對莎評的最大貢獻莫過于對人物性格的分析,他改造了黑格爾的相關悲劇理論并用其解釋莎士比亞,認為《哈姆雷特》的核心問題就是哈姆雷特的延宕問題,而延宕無疑是由哈姆雷特的性格造成的,只有了解哈姆雷特的性格方能解讀聳人聽聞的悲劇。而《莎評簡史》并沒有提及這位在西方莎士比亞研究領域有著重要影響力的英國莎評家。又如,弗洛伊德是在20世紀初影響過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發展的不容小覷的代表人物,他關于莎士比亞作品人物的精神分析是舉世聞名的。顯然,談瀛洲(2005)對弗洛伊德的莎評論述顯得單薄許多。再如,作者在論述歷史主義批評時特別關注了具有文學與喜劇傳統的美國大學教授斯托爾和德國學者許金,在討論伊麗莎白時代的心理學與人性論時注意到了美國莎評家坎貝爾和斯賓瑟,也對英國較為重要的歷史主義批評家蒂利亞德給予了特別關注。而所有這些莎評代表及其觀點論述,在《莎評簡史》中僅是一筆帶過,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注。endprint
二是《二十世紀莎評簡史》的內容詳實、脈絡清晰。莎士比亞逝世400余年,其作品仍長盛不衰、歷久彌新,也正因如此,作者才能以高瞻遠矚的優勢去勾勒20世紀歐美莎評的整體概貌。
一方面,內容豐富詳實。相對于《莎評簡史》僅僅對20世紀莎評史進行鳥瞰式的概括而言,該書更加深入地挖掘這一時期莎評家的重要觀點和評論,內容和材料無疑更加豐富和詳實。無論是對莎評家的選擇,還是對莎評家觀點的搜集與整合,《二十世紀莎評簡史》顯然做得更到位。作者一開始便延續了維多利亞時代傳記研究和性格批評的軌跡,從布拉德雷最為暢銷的莎評專著《莎士比亞悲劇》入手,進行了細膩的分析,其娓娓道來的筆法帶領讀者進入莎評的新時代。無論是對精神分析莎評的杰出代表弗洛伊德和瓊斯,伊麗莎白時代心理學與人性論的莎評代表坎貝爾和斯賓塞,還是意象批評的斯玻津和克勒門,抑或是從意象到象征的利維斯和艾略特,從象征到原型批評的奈特和弗萊,作者都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論述。
另一方面,結構脈絡清晰。該書基本上以流派為基礎進行分類,分為人物心理批評、歷史主義批評、形式主義批評和政治文化批評,雖然沒有采用編年體的形式進行編排,但實際上是以時序為主線。該書基本沿著20世紀文學批評的發展軌跡依次呈現出一幅西方莎評史的完整畫卷。20世紀文學批評理論中影響深遠的流派無一不對莎士比亞進行了密切的關注和研究,莎士比亞再次成為各種批評方法的試驗場,從人物心理分析到歷史主義、形式主義,再到20世紀70年代以后的經過不同文學理論浸染的各種批評陣營,莎評家們不僅一次次地運用新的方法,將研究不斷深入,將問題不斷細化,從而完成了對自我的不斷超越。該書也沒有忽略20世紀后期流行的解構主義,分配專門章節來論述相關莎評家對莎士比亞的政治文化批評,無論是從解構到意識形態,還是從文化唯物主義莎評到新歷史主義莎評和女性主義莎評,作者都不惜筆墨予以概括和總結。
三是《二十世紀莎評簡史》論述客觀、公正。對于一部莎評史來說,材料的占比固然重要,但是統率這些材料的觀念更加重要。如果統率的觀念是錯誤的或者是片面的,作者就可能會舍去與這種觀念相對立的史料,或者即使選用也會做出錯誤的或者片面的解釋。優秀的史作往往是詳實全面的史料和進步科學觀念的統一。作者在撰寫《二十世紀莎評簡史》時,力圖以科學的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指導思想,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對待歷史,堅持實事求是,注重客觀史實,不摻雜個人情感,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則,客觀地呈現和梳理各種觀點。不同莎評家在評述莎士比亞的過程中,各種觀點甚囂塵上,有時甚至互相矛盾,因此在總結梳理以及比較各家之長的同時,需要審慎地甄別精華與糟粕。比如作者積極肯定弗洛伊德為莎士比亞研究做出的貢獻,尤其是用俄狄浦斯情節對《哈姆萊特》的闡釋,指出精神分析批評慣用的套路——對文學作品中的人物進行精神分析進而對作者的心理狀態進行推理。與此同時,明確指出弗洛伊德莎評存在的明顯不足,即將復雜的文學活動簡單化,限制了精神分析方法在文學研究中的全面發展,同時還指出他的其他大部分莎評根本未涉及文本,有牽強附會之嫌。
三、史料價值高,具有開拓進取精神
一方面,該書多以第一手資料為依據,史料價值高。一般而言,史料價值的高低主要是根據作者與其所記敘的歷史事件的時間距離遠近來判斷。如果是事件發生時的當事人的記述,那么這類史料的價值相對來說是最高的,即第一手材料。作者在著作附錄所列的參考文獻,尤其是國外的參考文獻多達90余條,畢竟研究對象是國外研究莎士比亞的專家學者,且都盡可能地掌握莎評家的學術專著或學術論文的第一手資料。這不僅反映了作者扎實的材料收集功夫,也保證了莎評家觀點的客觀真實性。如布拉德雷比較有影響力的學術專著《莎士比亞悲劇》(Shakespearean Tragedy,1991),斯托爾的《奧賽羅:歷史和比較研究》(Othello:An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Study,1915)、《哈姆雷特:歷史和比較研究》(Hamlet:An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Study,1919)和《莎士比亞研究:歷史和比較的方法》(Shakespeare Studies: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in Method,1960),以及坎貝爾、格林布拉特等關于莎士比亞的重要論述。作者將這些外文資料作為第一手資料,真實、客觀地再現他們的重要觀點。眾所周知,國內專門研究莎評的專著并不多見。如果說由東北師范大學莎士比亞研究中心主任孟憲強教授編著的《中國莎學簡史》(1994)是對莎士比亞作品及其在中國的傳播與中國莎學研究發展歷程的系統總結,由復旦大學談瀛洲教授撰寫的《莎評簡史》(2005)是對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以及維多利亞時期的莎評進行了概括性論述和總結的話,那么《二十世紀莎評簡史》則主要是對20世紀莎評家的主要觀點和莎評的歷史進行了系統、深入而又全面的梳理和總結,儼然是一部研究20世紀西方莎評史的學術著作,具有很高的學術參考價值和史料價值,對莎士比亞在中國的傳播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
另一方面,該書具有開拓進取精神?!安欢妹缹W史,如何研究美學?不懂得紅學史,如何研究《紅樓夢》?同樣,不懂得莎士比亞評論史,如何研究莎士比亞?”時過境遷,我們為何還要勞神費心去研究莎評史或者說梳理和總結莎評史在新時代背景下的意義和價值?這也正是《二十世紀莎評簡史》所肩負的責任和使命。莎評家在不同時代都對莎士比亞做了不同的闡釋與解讀,莎評家之間也存在互相矛盾的觀點,這樣一來,重新梳理、概括、澄清比較和重新評價歷史上的不同觀點就顯得尤為必要。這樣做并不是對歷史上的莎評家們進行優劣對比,也不是要充當裁判去裁決孰對孰錯,而是客觀地呈現百家之長、批評的依據以及他們所處的批評和文化氛圍。以往的莎評是當代莎評的基礎,閱讀其他莎評家的作品就是與他們展開對話,整個莎評史就是一個莎評家之間不斷對話的過程。研究莎評史可以讓我們了解歷史上的莎評家是如何評價莎士比亞的,進而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莎士比亞的作品。自18世紀以來,莎評多次成為西方文學批評發展史的風向標和晴雨表,在文學風尚的變革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該書對莎評史的研究和梳理,讓我們從側面觀察整個西方文學批評的發展軌跡,而對整個文學批評的把握也有助于我們認識每一位莎評家的缺陷與不足。
總之,《二十世紀莎評簡史》是一部研究莎評的學術性很強的專著,是作者多年研究成果的系統總結。該書采用珍珠項鏈般的歷史敘事手法,結構脈絡清晰,內容詳實,將20世紀西方莎評的發展歷程進行了系統、客觀、全面的梳理與總結,對于研究20世紀莎評史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和史料參考價值,也為莎士比亞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
|參考文獻|
[1]辛雅敏. 二十世紀莎評簡史[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
[2]談瀛洲. 莎評簡史[M].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3]孟憲強. 中國莎學簡史[M]. 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4]楊冬. 文學理論:從柏拉圖到德里達(第2版)[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5]柳士軍,張榮興. 論莎士比亞中國化的話語建構[J]. 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16(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