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香港特約記者 凌德

吃內地大閘蟹是許多香港人一年一度的大事。但據香港媒體報道,因為內地和香港衛生標準不一,導致今年本月26日才有首批內地大閘蟹抵達香港。不過,香港食物環境衛生署呼吁各商戶先不要售賣,等待化驗報告出來,引起商戶不滿。有人表示,化驗報告最快也要10天才能出,到時候大閘蟹都死了。有香港輿論建議,香港商人應與內地蟹農合作,設立特供香港大閘蟹飼養場。
據報道,去年香港特區政府在抽查供港的內地大閘蟹時,發現部分二噁英超過港府標準,與內地地方政府產生意見分歧,雙方今年都沒有達成共識。如今大閘蟹季已過半,由于內地大閘蟹一直無法供港,許多香港餐廳只好引入臺灣和日本大閘蟹,但港人的評價普遍一般。新加坡《聯合早報》駐香港記者26日發文稱,他和朋友在香港一家上海菜餐館吃飯,無奈之下點了臺灣大閘蟹。品嘗之后發現,還是陽澄湖和太湖水質最適合養殖大閘蟹,出產的大閘蟹膏滿黃肥,肉質清甜味美。相比之下,臺灣大閘蟹不但蟹肉少,膏味也不太香濃。
香港《東方日報》27日報道,食物環境衛生署26日證實,當天下午,第一批500公斤來自湖南大通湖的大閘蟹抵達香港,食物安全中心已檢查大閘蟹及衛生證明,并抽取樣本化驗。香港網媒“香港01”27日稱,第一批內地大閘蟹終取得批文供港,在一眾商戶摩拳擦掌、心急售賣之際,原來食環署仍在抽驗。據悉,署方要求各商戶等待檢驗后出來才正式出售。
“香港01”稱,香港大閘蟹零售商新三陽老板陳眺明(如圖)這次買了一籮共58只內地大閘蟹,卻不能賣。他說,食環署要他們等到化驗報告才出售,但按之前化驗要一個月,即使加快速度也要10天,而大閘蟹等待3天便會至少死1/3。他批評港府幼稚、不成熟,“內地驗了他又不信,等他驗完蟹已經死了一半,損失難以估計”。
香港《頭條日報》17日發表社論指出,香港和內地衛生部門各有堅持,雙方都蒙受損失。兩地應從長計議,通過協商爭取一套檢疫共識。文中建議兩地探討另類解決方案,由香港商人與內地蟹農合作,設特供香港大閘蟹飼養場,由兩地共同監管。《聯合早報》的文章則指出,若是以前,香港作為內地大閘蟹主要市場,內地部門一定會盡量滿足香港方面的要求。今年內地堅持不讓步,很可能是因為近年內地吃大閘蟹的人越來越多,蟹商不愁銷路,香港人吃不吃得到,內地不關心了。隨著中國崛起和民眾富裕程度提高,內地很多珍貴的商品已轉向內銷而減少出口。▲
環球時報2017-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