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振晝
很多人在面對疾病時,總是相信一些所謂的“偏方”,認為其快速又有效。
而有些人在看見其他人使用偏方貌似有效,便也躍躍欲試,卻不知人和人體質不同,偏方會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
無花果葉煮水泡腳
真實案例:某6個月大的患兒,時常腹瀉。為此,一家人到處求醫問藥,但效果卻不明顯。情急之下,患兒家屬便使用了在當地廣為流傳的土法——將無花果葉放入水中,煮沸,冷卻后,進行雙下肢泡洗。結果造成患兒雙足和小腿下部皮膚出現大量水泡。
解析:無花果是一種光敏性植物,含有多種異質蛋白和活性因子,對某些過敏體質的人來說,這無疑是一種過敏原。無花果的葉子含有呋喃香豆素(又名補骨脂素),是一種脂溶性的光致敏物,該物質經過日光中的紫外線照射后,能引起植物性日光性皮炎。所以,食用無花果可導致人口腔過敏,外用也可能出現皮膚過敏的癥狀。無花果的葉子煮水后外用,更易造成過敏,這正是上述案例中小兒發生皮膚潰爛的原因。
類似的光敏性植物還有香菜、芹菜、茴香、香椿、薺菜、莧菜、灰菜、檸檬等,對于過敏體質的人來說,這些植物的外用要特別引起注意。
水果核煮水口服
真實案例:微信朋友圈近日熱傳一篇網文。文章的大意是用木瓜、荔枝、龍眼的核煮水喝,就能拋掉胰島素和降糖藥。有糖尿病患者按照這篇文章的方法去試了,結果沒有多久,他就因突發“糖尿病酮癥酸中毒”而昏倒在路上,后被緊急送往醫院搶救。
解析:雖然現在糖尿病的治療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降糖藥的效果越來越好,胰島素的用法也越來越方便。但是,糖尿病始終是無法被根治的。盡管醫學界已經定論,糖尿病需要規范、終身用藥,仍有一些人不甘心,到處尋找所謂的“治病偏方”。上述偏方中所說“水果核煮水口服”,煮的是果核,可果核再煮也很難煮爛,實際上喝的就是開水。這樣盡管對身體無害,但患者卻因此放棄了正規的治療,導致血糖未得到控制,從而引起嚴重的并發癥,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
淘米水擦洗口腔
真實案例:小朱是一位新媽媽。在寶寶六個月時,她發現寶寶在吸奶時面有痛苦之色,并伴有輕微的發熱癥狀。起初,小朱以為寶寶是感冒了。服用了幾天小兒感冒沖劑以后,寶寶的體溫恢復了正常。可就是不愿意吃奶,這可把一家人急壞了。對此,親朋好友紛紛獻計獻策。一位客人看到寶寶口腔滿口白色似雪片的附著物,便認為這是“雪口”病,是寶寶火氣太大引起的,用淘米水擦洗口腔就可治愈。家里人一聽,感覺蠻有道理,便同意試用一下。沒料到,寶寶在用淘米水擦洗口腔后,不但沒能“清熱退火”,反而病情越來越重。
解析:鵝口瘡又名“雪口病”,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該病多見于嬰幼兒,在患兒的舌面和口腔黏膜表面附著一層乳白色的絮狀物或奶塊樣的東西,似一層白膜,不容易擦掉。白色念珠菌是一種真菌,在偏酸的環境中繁殖能力增強,而淘米水本身屬酸性。淘米水在口腔里發酵后,成為白色念珠菌的絕佳培養基,更有利于白色念珠菌的生長和繁殖。所以,淘米水擦洗口腔根本不能治病,甚至可以說是火上澆油。
以上事例中的患者,都是一些常見病、多發病,通過正確處理后,一般不至于發生嚴重后果。可若是總抱著無害即有利的心理,去相信沒有任何循證醫學依據的偏方,結果不但無效,反而害了自己。患者即使發現貌似可用的偏方,也應去正規醫院咨詢醫生,征求他們的意見,再決定是否可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