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有志則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曾國藩
人物簡介
卜鳳彬,84歲,家住遼寧省盤錦市。2016年12月12日卜鳳彬家庭獲得了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榮譽稱號。作為一個四世同堂大家庭的精神統領,她以家庭會議、家庭主題聚餐為載體,17年來樹立并傳承了良好家風。
卜鳳彬個子不高,滿頭銀發,已經84歲,走起路來卻又快又利落,大冬天自行車照樣騎得穩穩當當,就如同她率領的大家庭,穩穩地從一個小地方走出,站上了全國的領獎臺。
2016年12月12日,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遼寧省共有8個家庭當選,卜風彬家庭成為盤錦市唯一受到表彰的家庭。
在卜鳳彬家,有一個家庭委員會,有自己的家規家訓。17年來,他們召開了800多次家庭會議,學習國家政策,舉辦主題會餐,研究家庭大事等。
卜鳳彬家成了全國媒體關注的焦點。這個四世同堂、18口之家到底演繹了怎樣的故事?家,對于他們來說又有著怎樣非同—般的意義?
成立家委會共同治家
走進卜鳳彬老人家時,記者注意到,老人并沒有刻意收拾布置。跟其他普通老年人的房間—樣,簡單的臥室,老舊的沙發,窗臺上擺滿花草。
卜鳳彬一頭銀發,在耳后隨便用夾子一夾,身上的毛線馬甲也是舊衣。就這么一位老人,言語中卻充滿自信,散發著強大的磁場。在老人眼里,她是非常富有的,因為她擁有四世同堂的18口之家,她是這個大家庭的精神統領。
“這么一大家子,想讓全家人擰成一股勁,共同向前沖,那必須得有組織、有紀律”。17年前,卜鳳彬和老伴侯秀春在家里成立了家庭委員會,全家經過開會,舉手表決選舉老侯當“主任”,卜鳳彬為“主任助理”,兩個女兒和兩個兒媳當選“常委”,全家人共同“治家”。
家庭委員會經過幾番討論,汲取、繼承了侯氏家族家規,制定家訓:家和為根本,愛國為核心,孝道為基礎。
“我婆婆是認真的,一個退休老太太,把這個大家庭的經營當成了一件大事。她總跟我們說,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只有家庭和睦人丁興旺,國家才能繁榮昌盛。”卜鳳彬二兒媳周君玲說,婆婆從不隱藏自己制定家規、成立家委會的立場,她堅定地要求全家人都把家規、家訓作為最基本的準則去執行。
幾年過去了,卜鳳彬樹家風漸漸有了成果,全家成員中出現了10名共產黨員;兒子、兒媳、女兒這一代常獲勞動模范、“三八”紅旗手、先進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孫子工作不到兩年就入了黨,外孫在沈陽市被評為優秀大學生。
在家庭“主題聚餐”上共同學習
周末一家人聚到一起吃飯是常事,但卜鳳彬卻把普通的家庭聚餐變得更有意義,并且能讓兒孫們自愿參加。“關愛親人、孝敬長輩、愛崗敬業,這些對某些人來說可能僅僅是口號,但我卻認為這是老祖宗留下的寶貝,要灌輸到全家人的血液中去,并且一代代傳承。只有一個家風正的家庭,才能培養出優秀的人才來。”卜鳳彬把家里每周的家庭聚餐都變成了“主題聚餐”,每次聚餐也是一次家庭成員共同學習的機會。
“每一次學什么,我婆婆可不是糊弄了事,都是有備而來,她甚至因此不斷自我充電,對國家大事、大政方針可關注了,每次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她都自己先學習領悟,再給我們講。”周君玲說,婆婆的勤奮勁兒,成了全家的榜樣。
于是,在定期的家庭“意義會餐”中,有時主題是弘揚傳統道德觀念,有時是學習國家大政方針,有時是一家人討論社會熱點話題。
元旦做“迎新餐”,暢談成果和打算;春節做“團圓餐”,慶祝合家團圓;母親節做“報恩餐”,感謝母親恩重如山;父親節做“孝道餐”,感謝父親作為家中頂梁柱的付出。在會餐中,這個大家庭的氣氛總是充滿濃濃的親情和暖意。
重大事情一起商量決定
“某月某日,全家人召開會議研究大兒子家買房的事情;某月某日,召開會議研究孫女高考填報志愿;某月某日,召開會議,商議二兒子家經商的事情。”卜鳳彬掌管著家庭會議記錄,每一本都是她用算草紙裝訂的,親筆記錄著家庭中發生的每件大事。
“我們這個大家庭內,重大事情都是召開家庭會議一起商量著決定,沒有哪家是自己單獨行動、有事兒不跟大伙商量的。”卜鳳彬認為,一個大家庭就要體現團結和睦,每個小家庭的事經大伙一起商量后,總比一個人決定更穩妥,每個家庭有什么困難,大伙一起幫忙也可以分擔一下。
“有時候,在家庭會議上對某件事也會產生分歧,那我媽也不擅自做主,最后都是大伙一起舉手投票進行決定。”大兒媳最初覺得這種形式很可笑,但隨著一次次家庭會議,一家人的心卻越靠越近,家庭會議增加了幾個小家庭之間、兄弟姐妹之間、婆媳之間相互交流感情的機會,各家有事相互幫助、相互鼓勵,手足之情也越來越深厚。每年獎勵優秀者年三十發出3萬元紅包
卜鳳彬和老伴在吃穿用度上非常簡樸,一件衣服可以穿一輩子,平時很少買菜,吃的青菜都是在自家田地種的,但在物質鼓勵家庭成員好學上進方面,卜鳳彬卻從不“手軟”。
在2017年大年三十,卜鳳彬家舉辦了“第17屆家族表彰會及才藝表演晚會”,卜鳳彬光是“紅包”就發出了20多個,獎金高達3萬元錢。家庭成員在這一年做出成績、表現優秀的,卜鳳彬都獎勵。這些紅包有“文明家庭獎”“優秀駕駛員獎”“好兒媳獎”“優秀青年獎”等。
卜鳳彬向記者展示那些紅包時,臉上露出得意的笑容,“紅包都是我自己用白紙和彩紙糊的,每年如此。我才不出去買紅包袋呢,一毛錢一個,太貴,我自己做的多好,節約又環保。”如此“小氣”的老人這些年用于獎勵的教育基金已經投入了20余萬元。
獎勵機制已經執行了17年,這些獎項和獎勵并非卜鳳彬一個人“擅自做主”,而是家庭會議投票產生的。卜鳳彬對自己定下的各種獎勵機制頗為自豪,而這種獎勵辦法也正是大家庭始終保朝氣蓬勃的動力。endprint

父親從未占過公家便宜
卜鳳彬的兒女中有廠長有國企員工有教師,無論在哪個崗位上,卜鳳彬對他們的要求都是要工作積極向上,不貪圖安逸,不貪占公家利益。
在這方面,侯春華為兒女做了最好的榜樣,4個子女從小看到的就是父親永遠把最優厚的待遇讓給別人,候春華在離家遠的崗位上一待就是27年,一年之中只能回家3次。而他這一輩子,只帶回家過一件公家的東西,是一個洗臉盆。
“我父親唯一的一個獎狀(1981年的先進班組)還不是個人的,是集體的,他退休了拿回來做紀念。”其實,卜鳳彬次子侯英君年輕的時候并不能理解父親的兩袖清風,他覺得父親太“死性”,不懂得為兒女謀實惠。
“我父親退休前在遼河油田做采購工作,這個職位當時可是大伙兒眼中的肥差,但我父親不僅沒有貪占任何便宜,沒有利用自己關系照顧任何一個子女,反而堅持讓我們趁年輕到偏遠的一線去鍛煉。”當時真不能理解父母的心思,認為他的行為刻板死腦筋,但現在終于體會到父母用心良苦。侯英君說,自己現在所有的技能都是在一線學到的,受用一輩子。
種下善作魂勤為本的種子
也許如卜鳳彬這個年齡的老人,多數都在享受晚年,喝茶聊天,養生遛彎,但卜鳳彬每天忙碌著做學生們的校外輔導員,開樹家風講座,準備家庭成員聚會學習內容等,老人忙碌的這些是否能得到子孫的認可呢?
二兒媳周君玲說,剛進這個家門時,她不能理解婆婆,認為婆婆“講究”太多,參加家庭會議她也是躲在角落不言不語,但漸漸融入這個大家庭后,她不但接受了婆婆的做法,也被帶動著更加積極地去工作學習,甚至看見婆婆那么大年紀還一次次寫材料做演講,她也不甘落后,在幼兒教育崗位上認真鉆研,出版了有關幼兒教育的書。
卜鳳彬樹立的家教家風被傳遞到每一個小家庭,在小家庭中又對下一代產生了正能量,受益無窮。
“奶奶,我入黨了,給我記錄下來吧。”孫子侯政熠說,特別感謝奶奶從小在他心里種下了一顆善作魂、勤為本的種子,讓他一直在陽光下生長。奶奶對每個人的獎勵政策,對他們的意義不是金錢多少,是奶奶及整個家庭對個體的肯定,奶奶能夠發現每個人的優點,并將優點放大,這種精神加物質的鼓勵讓他們產生了愛崗敬業、熱愛生活的動力。
“家和萬事興”,卜鳳彬說,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父母是兒友的鏡子,正好家風,才能滋養好的作風,社會大家庭才會更和諧。
(摘自《遼沈·晚報》2017年5月8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