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冰洋
“能用自己的一技之長為大家提供幫助,我很快樂。”這是臧嵐的口頭禪。今年72歲的臧嵐家住唐山市路北區缸窯街道榮華樓社區,是一名社區志愿者。“力所能及辦小事,小事多了成大事。”2001年,曾做過50多年廠醫的臧嵐退休后成了社區居民的“義務大夫”。
那時,臧嵐剛剛退休,她發現鄰居劉貴芹每天都要打車去醫院。后來,她得知劉貴芹患有糖尿病,腿腳也有些潰爛。“看到這個情況,我就告訴她,我是退休醫生可以在家免費為她打針、換藥。”臧嵐說,她為劉貴芹打了40多天的針,每5天換一次藥。
消息很快在社區傳開了,很多人知道了這個不收錢的大夫。從此,臧嵐再也閑不住了,只要有人找上門,她都盡量滿足。
起初,丈夫劉成剛對于臧嵐的義診行為很不理解,但看她每日奔波,還是打心眼里心疼妻子。劉成剛主動承擔了買菜、做飯、收拾屋子的家務活。漸漸地,臧嵐的行為感染了丈夫,劉成剛也和臧嵐一起投身公益事業。
“愛心不在于錢的多少,心中有愛最重要。”臧嵐始終熱心公益。多年來,臧嵐累計志愿服務時間已經超過8000個小時,義診4000余人次,累計捐款捐資達65000余元。
“我常教育子女平時要自覺做到三個‘幫一點。”臧嵐說,每天要拿出一點時間幫助別人,每月拿出一點東西給需要的人,每年捐一點錢。在臧嵐影響下,3個已經成家立業的女兒也越來越熱衷公益事業。
2005年,臧嵐被查出患有食道腫瘤。“確診沒多久我就決定死后要捐獻遺體。”臧嵐說,她希望為醫學教育和提高疾病防治工作盡自己的最后一份力。通過治療,臧嵐的病情得到了控制。
唐山市首屆道德模范、唐山十大杰出志愿者、河北省慈善人物獎、中華慈善突出貢獻(個人)獎、中國優秀紅十字志愿者、全國文明家庭……一項項榮譽接踵而至,談到這些,臧嵐卻一笑帶過:“我做的都是力所能及的小事,幫助了一些需要幫助的人,沒有什么了不起。”
元宵節快要到了,又到了臧嵐慰問她的老病號的日子了。“逢年過節,我都要和我的這些老朋友們通電話。”臧嵐說,現在年紀大了,腿腳不方便了,不能經常出去做志愿服務了,但心卻始終和大家在一起。
(摘自《河北日報》2017年2月11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