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玉
前不久,在北京工作的謝女士向媒體求助稱,她的弟弟謝誠(化名)像走火入魔似地玩起了“土豪游戲”,他瘋狂地給一位住在南京的女主播打賞,到目前為止已經打賞了十幾萬元錢,甚至還細致到每天給女主播訂餐送燕窩。更嚴重的是,謝誠竟然還通過校園貸借錢給女主播打賞,他就像得了妄想癥一樣,在朋友圈里擺出一副富二代的姿態。據悉,謝誠的家境并不好,父母沒什么收入,每月拿著450元錢的低保補貼。
一直通過借貸打賞女主播,假裝“富二代”的謝誠,不知不覺間陷入了自我編織的羅網。其實謝誠并不是個例,如今花樣百出的網絡社交圈,早已成為了不少“屌絲”的避風港和表演場。而外人也許永遠想不通“謝誠們”到底是怎么想的,無論將之歸因為虛榮還是人格障礙,似乎都不足以解釋這一切。
事實證明網絡女主播具有超強的吸金力。顯然逐漸走熱的直播市場,很難被歸入傳統的“情色經濟”一類,而更適合被看作是所謂“宅男經濟”“屌絲經濟”“曖昧經濟”的特殊衍生物。女主播所提供的“產品”,與其說是直接的感覺刺激,不如說是某種精神快消品。
在與某某女主播聯系的一年時間里,謝誠并沒有向她提出任何要求。對此,謝誠的家長很是困惑。事實上,這一點都不難理解。因為,男性用戶試圖從女主播身上獲得的,往往只是虛幻的“保護”“占有”“陪伴”等情感體驗。但凡肯花錢、愿打賞,任何一個賬號都可以在一群人的注目圍觀下,成為女主播口中念念不忘的“老板”“霸道總裁”“英雄”。這份榮耀與暗爽,是在別的地方花錢也買不到的。
由女主播來誘導男用戶打賞,可以說是最高明的商業模式,也是最殘忍的商業模式。它一方面提供了一種貨幣化的精神勝利快餐,另一方面卻將人性的弱點、性格的缺陷無限放大。在這里,人們可以假裝成功。以女主播的青睞為證,失意男青年們,幻想著自己的逆襲。而當假戲真做,一朝夢醒,回頭已無可能。
(摘自《長江日報》2017年8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