悶熱夏日,誰都免不了出汗,不少人還會因為出一身大汗而感到全身痛快。但是大多數人往往對出汗這回事有著許多誤解和困惑,比如“排毒論”,有人認為出汗就代表體內的毒素在排出,出汗越多越健康。還有些人,無論夏季還是冬季,吃頓飯、走段路或者干點兒活就會“汗如雨下”。
大量出汗真的是在排毒?出汗真的越多越好?為啥有的人隨便動動都能全身濕透?接下來就來聊聊你所不知道的那些“汗”事兒。
汗不等于“毒”
有研究發現,汗液里99%的成分是水,固體成分不到1%,而這些固體成分大部分是氯化鈉,也就是鹽,還有少量的尿素和乳酸等,所以說,排出的并不是什么“毒”。
夏天出點汗是人體排泄和調節體溫的生理機能,確實不是什么壞事,但如果為了排毒而使自己流汗過多,反而可能傷了身體。長時間出汗會伴著水分和鈉的流失,尤其是在極大量的運動后,身體內的鈉含量可能會過低,出現低鈉血癥。
“汗如雨下”可能是多汗癥
你也許會發現,身邊有些人無論什么季節,吃頓飯或干點輕活就“汗如雨下”,這就有可能是某些疾病導致的,醫學上稱為“多汗癥”。
多汗癥是指局部或全身皮膚出汗量異常增多的現象。一般全身性多汗癥少見,即使是全身性疾病所致的多汗癥也主要發生在某些部位。多汗讓人尷尬,尤其是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比如浸濕衣物,汗味過重,嚴重的患者甚至難以握筆和方向盤等,嚴重影響生活。
多汗癥可以分為功能性和器質性兩種類型。功能性大多與精神因素有關,如精神緊張、焦慮、情緒激動、憤怒等。器質性則多見于內分泌系統疾病和激素紊亂,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糖尿病、妊娠、發熱性疾病等。
全身性多汗往往是疾病信號
多汗癥的臨床表現,有全身性多汗和局部性多汗兩種。
先說說全身性多汗。相關醫學研究發現,全身性多汗主要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廣泛出汗,如感染性高熱、淋巴瘤;內分泌系統疾病或激素紊亂,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糖尿病、低血糖、妊娠和絕經;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如大腦皮質或基底神經節損害、帕金森;其他系統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等。
全身性多汗需要引起重視,它往往是提示疾病的一種信號。找到潛在病癥并得到適當治療有助于減少繼發性多汗癥。
而局部性多汗常初發于兒童或青少年,多有家族史,有成年后自然減輕的傾向。多汗部位主要在掌跖、腋窩、會陰部、面部、胸部。多汗呈短暫或持續性,情緒波動時更明顯,無明顯季節性。另外面部和胸部多汗往往與進食刺激性辛辣食物、熱飲、烈性酒有關。
需要說明的是,大多數情況下,出汗多是無害的,但要注意及時補充水分和鹽。全身性多汗癥治療的重點是醫治與之相關的基礎疾病。而局部性多汗癥如掌跖、腋窩等則以局部處理為主。
多汗怎么辦
以下這些建議大家可以運用于生活中,能不錯地改善生活質量:不要穿過多衣物,注重面料材質,現在市面上有速干上衣,襪子等,必要時可備上額外的衣物;盡量減少進食辛辣食物及飲酒;可以使用腋下襯墊和鞋墊吸汗;每天淋浴,并使用抗菌皂;積極調整心態,避免精神緊張焦慮、情緒激動;天氣炎熱時,切記出汗后要擦除汗濕,休息片刻再進空調房,以免引起感冒等不適;多汗癥狀嚴重或者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應該及時就醫,運用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的方式通常能取得令人滿意的結果。
(摘自《蘇州日報》2017年8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