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霞+謝雁鳴+李光熙+高揚+趙元辰+唐菁菁+姚曉燕+李萌

[摘要] 該文對近年來國內外相關文獻進行系統檢索,利用中國知網(CNKI)收集2006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有關中醫藥治療急性咽炎的文獻,采用文獻計量學方法進行統計分析。初選文獻493篇,根據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篩選出符合標準文獻182篇。通過評價和分析文獻發現:目前在急性咽炎診斷治療過程中,《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為常用的診療標準;中醫治療本病以中成藥為主;湯劑治療本病常用中藥為金銀花、黃芩、桔梗、連翹、甘草、玄參、板藍根、麥冬等;刺絡放血法是外治法常用的方法。中西醫在治療本病方面各有其特點,西醫學對于急性咽炎的治療多以抗病毒、抗生素和糖皮質激素類藥物為主,缺點為毒副作用、耐藥以及易導致二重感染等。中醫藥在治療本病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以其辨證施治、用藥安全可靠、療效確切、不易耐藥,且中藥劑型多樣、攜帶服用方便、價格低廉、毒副作用小為特點,發掘中醫藥寶庫,研究和制備新型有效的藥物是一項艱巨而意義重大的任務。
[關鍵詞] 急性咽炎; 中醫藥治療; 優勢與問題
[Abstract]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tudies relevant literatures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ternet (CNKI) was used to collect the literatures for acute pharyngitis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rom January 1, 2006, to December 31, 2016, and the bibliometric method was employed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A total of 493 papers were preliminarily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inclusion criteria and exclusion criteria, 182 eligible articles were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s, the Guidelines for Clinical Research of New Drugs is currently used as the common standard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cute pharyngitis; Chinese patent medicines are the ma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treating this disease; Decoctions for treatment of this disease include Lonicerae Japonicae Flos, Scutellariae Radix, Platycodonis Radix, Forsythiae Fructus, 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 Scrophdlariae Radix, Isatidis Radix, and Ophiopogonis Radix; The bloodletting puncture is the common external therap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treatment of this disease. Western medic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haryngitis are mainly antiviral, antibiotic and glucocorticoid drugs, whose disadvantages are toxicity, side effects, drug resistance and double infection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octors have rich experiences in the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treatment determination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safe and reliable medication, significant curative effect, low drug resistance, and wide varieti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ms, convenient portability and taking, low price, and low toxic and side effects. It is an arduous and significant task to explor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study and develop
new-type effective drugs.
[Key words] acute pharyngiti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advantages and problemsendprint
急性咽炎是一種咽黏膜及黏膜下組織的急性炎癥,常累及咽部淋巴組織,臨床發病率約為5%[1],本病沒有明顯的地域性,亦沒有明顯的人群分布傾向,在人群中分布范圍極為廣泛,男女老幼均可患病,多發生于秋冬及冬春之交,為上呼吸道感染的一部分,可單獨發作,或繼發急性鼻炎、急性扁桃體炎等疾病,是臨床常見病和多發病。
急性咽炎為病毒或細菌感染而致,細菌感染涉及的致病細菌包括A組β-溶血鏈球菌(最常見)以及C,G組鏈球菌;少見的病因包括溶血隱秘桿菌、壞死梭桿菌、淋球菌、白喉棒狀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圖拉弗朗西斯菌、耶爾森菌、小腸結腸炎耶爾森菌和梅毒螺旋體[2]。我國的一項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急性咽炎的發病率高達17.6%[3]。在病毒與細菌感染的因素中,β-溶血鏈球菌感染特別引起關注,3歲以下的嬰幼兒很少感染,5~15歲的青少年發病率最高,其次是青年,發病率下降到5%~23%,而在50歲以上的人群中是非常罕見的[4]。
目前,國際上的指南對于鏈球菌檢測陽性可處方抗生素,然而,急性咽炎患者使用抗生素的情況是非常普遍的,在美國,僅2009年抗生素的處方費用就達到了107億美元[5],在門診的抗生素處方中約有50%是不必要的或是不合時宜的[6]。一項對北京市居民使用抗生素情況的調查結果顯示[7],有47%的人使用過抗生素,其中54%的人就診以后使用抗生素,這給全球的衛生經濟造成了沉重的負擔。
本病起病急驟,發展迅速,初起時多有咽部干燥、灼熱、咳嗽等癥狀,繼而出現咽痛,多為灼痛,吞咽動作可加重其疼痛感,若病變累及咽側索,則可有耳部放射痛,全身癥狀一般較輕或無,若患者機體免疫力低下或病毒、細菌的毒力較強,則可出現一系列全身不適癥狀,如發熱、寒戰、頭痛、食欲減退、四肢酸痛、口渴、便秘、甚至惡心、嘔吐等。一般病程在1周左右。專科檢查可見咽黏膜彌漫性充血,腭弓、懸雍垂水腫,咽后壁淋巴濾泡及咽側索紅腫,感染較重時,咽后壁淋巴濾泡中央可出現黃白色點狀滲出物,并伴有頜下淋巴結的腫大、壓痛。本病發展變化迅速,若未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極易迅速加重或合并其他病變,如中耳炎、鼻竇炎、喉炎、氣管支氣管炎及肺炎等,此外,若致病菌及其毒素侵入血循環,則可引起急性腎炎、風濕熱、敗血癥等嚴重全身并發癥。
西醫學對于急性咽炎的治療多以抗病毒、抗生素和糖皮質激素類藥物為主。由于急性咽炎多為病毒感染所致,在急性咽炎發作早期,咽拭子培養絕大部分無致病菌生長,所以抗病毒為主要治療方法。目前國際上的指南推薦的是處方解熱鎮痛類藥物,而只有在出現鏈球菌感染的情況下,方可處方抗生素,推薦的抗生素主要為β內酰胺類抗生素。對于無青霉素感染、有或無I型超敏反應病史,均有推薦不同的抗生素處方策略,而對于有青霉素過敏的患者,則沒有推薦的藥物。急性咽炎患者服用抗生素結果可能出現抗生素的耐藥性等嚴重問題,此外,也可能出現多種不良反應,輕度的不良反應為皮疹和腹瀉,嚴重的不良反應為Stevens-Johnson綜合征,嚴重的感染如艱難梭菌腹瀉,以及出現過敏性休克或心源性猝死等危及生命的不良反應[8]。
1 中醫對本病的認識
急性咽炎中醫稱為急喉痹,以咽部紅腫疼痛、干燥灼熱、咽部異物梗阻感為主要癥狀。急喉痹在古代文獻中多以喉痹為名出現,《素問·陰陽別論篇》曰:“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是對本病的最早論述。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人陰陽之氣出于肺,循喉嚨上下也。風毒客于喉間,氣結蘊結而生熱,致喉腫塞而痹痛”。“喉痹者,喉里腫塞痛,水漿不得入也”。其內因多為肺、脾、胃的臟腑功能失調,外因多為風邪侵犯,邪毒循經上壅,以致氣血瘀滯,脈絡痹阻而為病[9]。歷代醫家對病因病機的認識分為風寒外襲學說、風熱外襲學說、肺胃熱盛學說[10]。臨床則多見風熱外襲型,中醫有 “咽喉口腔諸病皆屬于火”之說,宜疏風解表、清熱解毒治療[11]。
1.1 病名
“喉痹”作為確切的病名,最早見于帛書《五十二病方》,之后在《內經》中又對本病有過多次的論述,此外,由于歷代醫家對本病的認識不盡相同,故在不同的著作中對本病的命名也不盡相同,如急咽痹、紅喉、嗌燥、嗌痛、嗌腫、咽痛等,這些病名基本上是按照本病的發病部位和癥狀特點進行命名的,亦有從病因方面對本病進行命名的,如風熱喉痹、風熱喉、肺絕喉痹等,此外,尚有松子風、魚口風、白色喉痹、白色喉風、淡紅喉風等病名。
漢代至唐代的醫家在《內經》的基礎上對喉痹有更深入的認識。漢·張仲景認為喉痹指以咽喉部腫痛為主癥的急、慢性疾病,《傷寒論·厥陰篇》言“傷寒先厥后發熱,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其喉為痹”。隋·巢元方最早從咽喉部危重癥的角度論述喉痹,《諸病源候論·卷之三十》言“喉痹者,喉里腫塞痹痛,水漿不得入也……脈沉者為陰,浮者為陽,若右手關上脈陰陽俱實者,是喉痹搏之候也”。
宋金元醫家總結、繼承前代醫家對喉痹的治療經驗,并有所發揮。宋代《圣濟總錄》中提出“治急喉痹方”“治急喉痹逡巡不救方”等,是對急喉痹的首次文獻記載,但聯系原文上下,此處急喉痹指喉痹危重者,而非急性咽喉疾患。宋·陳無擇《三因極一病癥方論·卷十六·咽喉病證治》云“玉鑰匙,治風熱喉痹及纏喉風”,是對風熱喉痹的首次記載。
明代醫家對喉痹的論述主要記載于各種綜合性著作中。明·薛己將喉痹分類為喉痹、喉癰、乳蛾等,并分別論治,《口齒類要·喉痹諸癥五》言“喉痹謂喉中呼吸不通,語言不出,而天氣閉塞也,咽痛嗌痛者,謂咽喉不能納唾與食”。明·方隅從發病部位的角度區分喉痹與其他疾病,《醫林繩墨·卷七》載“近于上者,謂之乳蛾、飛蛾,近于下者,謂之喉搏痹、喉閉,近于咽隘者,謂之喉風、纏喉風”。endprint
清代咽喉科學發展較快,出現了較多的喉科專著,風熱喉痹的概念逐步確立并分篇論述,類似于現代的急性咽炎。清·沈善謙將喉痹和乳蛾的概念進行了區分,《喉科心法·單蛾雙蛾》言“凡紅腫無形為痹,有形是蛾”。清·金德蘊《焦氏喉科枕秘》載“風熱喉痹,此癥因積熱毒,又感風邪而致紅、微紫,其形若拳,面赤而目上視,壯熱惡寒,如傷寒”。
綜上所述,清代以前醫籍中所述喉痹意義較廣,為多種咽喉及部分口腔疾病,如喉痹、喉風、乳蛾、喉暗、白喉等的總稱,自清代以后,風熱喉痹的概念方逐漸明確。
1.2 病因病理
對于急喉痹的病因,歷代醫家論述很多,《素問·陰陽別論》指出: “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醫學心悟·卷四》亦說: “喉痹,痹者痛也,經云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一陰者,手少陰心,一陽者,手少陽三焦經也。心為君火,三焦為相火,二火相擊,咽喉痹痛”。急喉痹的病因分為外因和內因2種,外因多與風、寒、熱之邪氣侵襲有關,而內因則多與臟腑功能失調有關。
風熱痰學說出自于現代醫家干祖望所著的《干祖望中醫五官經驗集》和醫家張贊臣所著的《張贊臣臨床經驗選編》。其中張氏認為急喉痹為風熱痰火共同致病;干氏則認為“本病乃風熱痰三者作祟而為病”,這一學說在現代醫家中己經形成了廣泛的共識。此外,古代醫家對風熱痰致病也有諸多記載,如《尤氏喉科秘書·咽喉門》中記載:“喉痹屬痰,屬風,屬熱,皆應郁火而兼熱毒……喉痹者,總名也。”《丹溪心法》中亦有“喉痹,大概多是痰熱”的論述。在現代著作與資料中,風熱痰學說已成為現代急咽痹病因學說的主流,已形成了廣泛的共識。
1.3 辨證論治
中醫對喉痹的認識可謂源遠流長,歷代醫家針對本病所提出的治療方案亦是多種多樣,包括內治法、外治法、針灸療法以及其他療法等。
1.3.1 內治法
古代醫家對喉痹治療方案的認識十分豐富,在眾多古籍中均有記載。《內經》中記載了喉痹發生的原因及與臟腑的關系,并提出了藥物與針灸療法等,如《素問·卷第七·血氣形志篇第二十四》中記載:“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百藥”,指出了本病用藥的方向,此外,《內經》首載“治主病者”,但對喉痹的病狀并無明確記載。
后世醫家對急喉痹的論治,原則上是在《傷寒論》的基礎上發展的,不外疏風清熱,宣肺祛痰,解毒消腫等法。應隨著病情的變化,采取不同的治法。
1.3.1.1 疏風清熱 《證治準繩·雜病·第八冊》說:“凡治此疾暴者,必先發散,發散不愈,次取痰,取痰不愈,次去污血也”。《經驗喉科紫珍集·上卷》指出風熱喉痹用荊防敗毒散為主方,這是疏解表邪,宣肺化痰法。《增刪喉科心法》論陽證喉痹時又說:“當先用荊防敗毒散加蔥白、香豉,或加牛蒡子、玄參、僵蠶、連翹一二劑,急撤散表邪,然后用藥末吹噙,方不誤事”。這是疏解表邪、宣肺化痰為主的治療方法。
1.3.1.2 清熱化痰 《證治準繩·雜病·第八冊》又說:“初起通用甘桔湯,不效加荊芥一錢半,重者如圣湯,或如圣湯中更加連翹、黍粘子各一分,防風、竹茹半分,或甘露飲”。桔梗甘草湯是治療急性咽炎最常用方劑。常用于治療急性咽炎初期或輕癥;若熱邪不祛,灼津為痰,必致痰熱壅盛,當以清熱化痰。
1.3.1.3 清熱解毒 《景岳全書·卷二十八》說:“陽明胃火盛者宜以生石膏為主,若大便秘結不通,則宜加大黃、芒硝之屬,通其便而火自降。”景岳在治療上,注重于瀉火潤燥并注意到陽明胃腑熱盛的治法。
綜合歷代醫家對本病的治療原則基本相同,即疏風散寒,疏風清熱,泄熱解毒,祛痰利咽。不過在臨床運用中,以疏風清熱,消腫止痛為常用之法。現代醫家對喉痹的治療亦是隨著醫療水平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內服藥物的劑型也越來越多樣化,主要包括湯劑、丸劑、片劑、膠囊劑、口服液、顆粒劑、茶劑等。
1.3.2 外治法
早在古代,眾多醫家對外治法的應用就已比較廣泛,針對本病所應用的外治法主要包括吹喉法、含漱法和噙化法。隨著醫學的發展和醫療器械的不斷更新,現代醫家在古代外治法的基礎上,又新增了霧化吸入法,并在臨床廣泛應用且取得了良好的療效。
1.3.2.1 吹喉法 主要是指將氣味芳香,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功效的中藥研為細末,用竹管或鵝毛管等直接吹噴于咽喉部,以達到清熱止痛之功。《喉科紫珍集》中的二圣散、《白喉癥治通考》中的代匙散以及《外科正宗》中的冰硼散等皆為此法用藥。
1.3.2.2 含漱法 主要是指將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功效的中藥煎水以漱滌咽喉的一種治療方法。《喉科指掌·卷之四·喉風門第四》中記載:“此癥……如紅爛不退,藥不能入……用柏枝汁一鐘,沖藥漱之,六劑乃安。”
1.3.2.3 噙化法 又稱含咽法,主要是指將具有清熱解毒、除痰消腫功效的中藥制成丸劑,囑患者放入口中噙化,徐徐咽下,古代醫家對此亦有諸多記載,如《喉科紫珍集》中的噙化丸、《咽喉秘授》中的上清噙化丸等。《丹溪心法·卷四》中記載:“喉痹……實熱者,黃連、荊芥、薄硝,蜜、姜汁調,噙化。”
1.3.2.4 霧化吸入法 主要是指將具有清熱解毒利咽功效的中藥煎水,趁熱吸入蒸汽,或將藥液放入霧化吸入器中吸入。此療法是近年來使用比較廣泛的治療咽喉疾病的方法,能夠使藥物直接作用于患部,從而提高臨床療效。
1.3.3 針灸療法
1.3.3.1 針刺 古人治療喉痹時取四肢穴位為多,頭面及咽喉局部穴位較少。《內經》指出喉痹當治療主病者,如《素問·厥論》:“手陽明少陽厥逆,發喉痹、嗌腫”“痙,治主病者”,并提出取關沖、中沖等井穴,及豐隆等絡穴治療喉痹,如《素問謬刺論》:“喉痹舌卷……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喉痹……取小指次指爪甲下,去端如韭葉”,《靈樞·經脈》:“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喉痹……取之所別也”。晉·皇甫謐《針灸甲乙經》言“喉痹齲齒,惡風,鼻不利,多善驚,厲兌主之”,宋代《圣濟總錄》載“中府二穴,……治肺系急……喉痹肩息”,元代《濟生拔萃》言“治喉痹,刺足陽明經豐隆二穴,足少陰經涌泉二穴,次手少陽經關沖二穴”,明代《普濟方》載“治喉痹哽咽寒熱。穴天容、缺盆、大杼、鬲俞、云門、尺澤、二間、厲兌、涌泉、然谷”,明·高武《針灸聚英》云“喉痹,針合谷、涌泉、天突、豐隆”,清·方慎安《金針秘傳》言“二間治……喉痹”。endprint
耳針療法選用咽喉、肺、心、腎上腺、神門,用耳針刺或用王不留行籽貼壓,每日按壓3次,每隔1 min,兩耳交替進行。穴位注射取脾俞、曲尺,每穴注射魚腥草注射液或柴胡注射液0.5~1 mL。
1.3.3.2 刺血 喉痹多為邪毒痹阻所致,故常用刺血療法逐邪排毒。古人進行刺血療法時,多選用患部或四肢末端穴位,出血量較現代更大。宋代《圣濟總錄》言“喉痹,此為脾虛心熱,先針舌下兩邊出血,次服地黃湯方”,宋·竇材《扁鵲心書》載“一人患喉痹……用尖刀于腫處刺之,出血一升而愈”,宋·王謬《是齋百一選方》云“隨腫痛一邊,于大指外邊指甲下,與根齊針之,不問男左女右,用人家常使針,血出即效”,明·楊繼洲《針灸大成》言“至于走馬喉痹,生死人在反掌間,砭刺出血則病已,明·樓英《醫學綱目》載“予嘗治一男子喉痹,于大溪穴刺出黑血半盞而愈”,明·徐春甫《古今醫統大全》云“手大指甲后第一節,或灸三壯,或刺出血,治喉痹”,清·夏云《疫喉淺論》言“喉痹腫閉,湯藥難下者,急取病人兩臂,捋數十次,使血聚大指上,以發繩扎住拇指,針刺指甲里側少商穴出血,如放痧一般,左右手皆然”,清·鮑相璈《驗方新編》云“先以后頸窩處用香油刮之,或急刺少商穴擠去惡血”。
1.3.3.3 艾灸 古代艾灸治療喉痹,多取咽喉部與頭面部相關穴位,亦有取四肢、背腹者。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言“喉痹氣逆咳嗽,口中涎唾,灸肺俞七壯”,宋·竇材《扁鵲心書》載“一人患喉痹,痰氣上攻,咽喉閉塞,灸天突穴五十壯,即可進粥”、“一人患喉痹,頤頷粗腫,粥藥不下,四肢逆冷,六脈沉細。急灸關元穴二百壯,四肢方暖,六脈漸生”,宋·聞人年《備急灸法》云“孫真人、甄權治急喉痹……宜急于兩手小指甲后各灸三炷,炷如綠豆大”,明·高武《針灸聚英》云“喉痹,初起旁灸之”。
1.3.4 其他療法
主要包括按摩、導引(吞金津、玉液法)和烙治法,其中按摩和導引主要用于強身保健,未病先防,烙治法則多用于喉底顆粒增多,咽部異物感明顯的慢喉痹患者,古代醫家應用烙治法多以烙鐵為工具,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現代醫家多以激光等儀器替代,使用更簡便,且損傷小、療效佳。
綜上所述,中醫藥對于急性咽炎的治療是有優勢的,一些現代的研究也顯示,中藥具有抗菌和免疫調節的作用,如金銀花對溶血性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腦膜炎雙球菌、肺炎球菌,魚腥草對多種革蘭陽性及陰性細菌均有抑制作用等。
因此,從中國傳統的中醫中藥中去尋求能有效減少使用抗生素、防止細菌抗藥性出現的有效藥物和療法是解決抗生素濫用現狀的可行途徑之一。基于上述的原因,所以我們對現有的相關文獻進行了系統全面的檢索篩選與分析,希望結合專家訪談及專家共識,為減少抗生素的使用提供一個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
2 資料與方法
2.1 研究對象
所選文獻來源于中國知網(CNKI),限定題名或關鍵詞或摘要為“急性咽炎”、摘要為“治療”,限定檢索時間為2006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
文獻納入標準:①文獻發表時間2006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②運用中藥、針灸等中醫療法治療;③為臨床療效觀察類文獻。
文獻排除標準:①綜述類文獻;②個人經驗總結類文獻;③個案報道類文獻;④實驗研究類文獻;⑤專利類文獻;⑥病例數少于10例的臨床療效觀察類文獻。
2.2 分析方法
全文閱讀文獻獲取文獻年份、例數、性別分類、發病年齡、平均病程、診斷標準、療效判定標準、對照藥物、藥物劑型、有效率、辨證分型、方藥組成、成藥名稱、針灸穴位、放血工具、其他方法等信息,按分類錄入Excel表中,采用SPSS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
3 結果
3.1 納入文獻概況
初選文獻493篇,剔除綜述類文獻、個人經驗總結類文獻、個案報道類文獻、專利類文獻、病例數少于10例等不符合納入標準文獻,最終納入182篇文獻。設置對照治療的文獻有143篇,未設置對照的39篇。各年份的文獻數量變化情況見圖1。可以看出近年來,本病的文獻研究呈逐年上升的趨勢,足見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可見本病的發病率也是越來越高,這與生活環境的改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有關。
3.2 患者情況
182篇納入文獻中,共涉及急性咽炎患者27 863例,發病年齡從3~80歲,平均年齡(32.59±3.13)歲,病程從1~15 d不等,多數在5 d之內。其中設置對照的研究中,治療組共涉及病例27 367例,男10 990例,女9 195例,未明確性別分類信息7 182例,男女比例為1∶0.84,可以看出男性的發病較高于女性。在這些文獻中明確指出患者是兒童的文獻20篇,共3 339例,而沒有明確指出的文獻中也包含兒童數量不少,可見急性咽炎在兒童中的發病率較高。這可能與兒童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腠理疏薄,表衛不固,易為外邪所傷有關。
3.3 診療標準
182篇納入文獻中,明確給出診斷標準的文獻有79篇,給出療效判定標準的文獻有56篇。參考的診斷標準《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8篇,《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7篇,《耳鼻咽喉科學》7篇,《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5篇,《中醫耳鼻喉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篇,《實用耳鼻咽喉科學》4篇以及其他標準。參考的療效判定標準《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1篇,《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1篇,以及其他教科書或自擬的療效標準。從文獻可以看出,目前在急性咽炎診斷治療過程中,《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為主要的參考標準。
3.4 治療方法
182篇文獻中,運用中藥進行辨證論治的內治法169篇,占總文獻的92.9%,劑型包括中藥含片、口服液、噴劑、中成藥、湯劑;運用針灸、按摩等外治法13篇,占總文獻的7.1%。提示內治法在中醫治療急性咽炎中最為常用,而在內治法中又有方式多樣的服藥方法,最常用是服用中成藥。從169篇中藥治療文獻中看到有31篇通過霧化吸入法,將具有清熱解毒利咽功效的中藥煎水,趁熱吸入蒸汽,或將藥液放入霧化洗漱器中吸入,取得快速的療效。可見此療法近年來使用比較廣泛,能夠使藥物直接作用于患部,從而提高臨床療效。endprint
3.5 對照藥物
143篇有對藥物對照治療的文獻中,西藥對照有89篇(62.2%),其中,阿莫西林18篇,頭孢類藥物14篇,慶大霉素12篇,地塞米松10篇,霉素類藥物10篇,其他類30篇包括四環素等。中藥對照有54篇(37.8%),主要是中成藥含片、膠囊、顆粒、口服液等,只有2篇文獻運用的方劑治療。這說明西醫治療急性咽炎主要以抗生素、抗病毒藥為主。
3.6 治療效果
對182篇臨床研究文獻所報道的有效率進行統計分析,有效率≥90%的文獻132篇,其中內治法126篇,外治法6篇;低于80%文獻有2篇,都是內治法。萬鳳偉等[12]治療結果有效率74.5%,功勞去火片由功勞木、黃柏、黃芩、梔子等4味中藥組成,雖然其有效率低于80%,但是與該文中對照組藥物醋酸氯已定漱口液的治療相比仍有統計學意義。袁捷等[13]研究結果表明有效率71.24%,清咽噴霧劑由大黃、硼砂、冰片、青黛、薄荷腦、芒硝、黃連、姜黃、金銀花等10味藥物組成,文獻中提及Ⅱ期臨床試驗240例中證明該藥治療急性咽炎肺胃濕熱證是安全有效的。但是在該試驗中,總有效率與對照組藥物開喉劍噴霧劑的療效差別無統計學意義,但是在改善咽痛癥狀等方面優于對照組藥物。
3.7 內治法用藥規律
采用中藥治療疾病是內治法的主要治療方法,在182篇文獻中,采用中藥治療的文獻有169篇,130篇(76.9%)采用中成藥,39篇(23.1%)采用中藥復方治療。中藥劑型包括中藥中成藥76篇(45.0%),湯劑39篇(23.1%),口服液26篇(15.4%),含片19篇(11.2%),噴劑9篇(5.3%)。中成藥由于其方便快捷,成為本病的主要劑型,在本病中應用最廣。其中清喉咽含片、銀黃含化片、蒲地藍消炎口服液應用最廣泛。在湯劑中,涉及的主要方劑有六味湯、清咽湯、銀翹散,各3篇。
根據文獻顯示,169篇文獻中30篇明確提到了證型,未明確證型139篇。本病治療中,以風熱外侵證最多,共有21篇,占70%;肺胃實熱證7篇占23.3%;風寒外襲證2篇占6.7%。由于82.3%的文章沒有明確提及本病的證型,暫不能判定風熱外侵證占比最多。在治療上,本病文獻涉及中藥191味,使用頻次≥10次的中藥15味,以金銀花、黃芩、桔梗、連翹、甘草、玄參、板藍根、麥冬等藥最為常用,具體分布情況見表1。可見針對急性咽炎的發作治療多以疏風解熱、清熱解毒、疏風散寒為主。金銀花,性甘、寒,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藥理研究發現,其含有揮發油、木犀草素、肌醇等有效成分,其分離出的綠原酸和異綠原酸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黃芩,性苦、寒,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之功效,可用治濕溫、暑濕之證,濕熱阻遏氣機所致的胸悶嘔惡、痞滿嘔吐之癥,藥理研究發現,其含有黃芩苷元、黃岑苷、黃岑新素脯氨酸等有效成分,可以有效抑制細菌滋生;桔梗,性苦、辛、平,有宣肺祛痰、利咽排膿之功效,多用治咳嗽痰多,胸悶不暢,外邪犯肺之咽痛失音之證,藥理研究其含桔梗皂苷、桔梗皂苷元等成分,可以增強抗炎和免疫的作用;甘草,性甘、平,有補脾益氣、祛痰止咳、緩急止痛、清熱解毒、調和諸藥的功效,本藥含三萜類、黃酮類等有效成分,具有抗菌、抗炎、抗病毒、抗過敏和鎮咳化痰;玄參,性甘、苦、咸,微寒,有清熱涼血、瀉火解毒、滋陰的功效,可治溫熱病熱入營分,內陷心包,溫毒發斑之癥,還可治瘟毒熱盛之咽喉腫痛、白喉等癥,現代研究發現,其含有哈巴苷、哈巴苷元等有效成分,具有抗炎、鎮靜等作用;板藍根,性苦、寒,有清熱解毒、涼血的功效,可治高熱頭痛、大頭瘟疫、爛喉丹痧、喉痹等癥,現代研究發現,本藥含有靛藍、靛玉紅、β-谷甾醇等有效成分,具有抗菌抗病毒、提高免疫的功能;麥冬,性甘,微苦、微寒,有養陰潤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煩的功效,可治肺燥干咳、陰虛癆嗽、喉痹咽痛、津傷口渴等癥,現代藥理研究也表明,麥冬主要含沿階草苷、甾體皂苷、生物堿、谷甾醇、葡萄糖、氨基酸、維生素等,具有抗疲勞、清除自由基、提高細胞免疫功能以及降血糖的作用。
4 討論
抗生素自研發應用以來為人類的健康、生存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隨著其廣泛應用,因其濫用導致的細菌抗藥性問題近年來日益嚴重,并已成為全球關注的一個熱點。所以從中國傳統的中醫中藥中去尋求能有效替代抗生素、防止細菌抗藥性出現的有效藥物和療法是解決抗生素濫用的可行性途徑之一。
急喉痹為臨床常見病及多發病,相當于現代醫學的急性咽炎。本病多為上呼吸道感染的一部分,可單獨發病,亦可繼發于急性鼻炎、急性扁桃體炎等,其特點為起病急、發展快,如果未得到及時正確的診治,極易發展為急喉痹之肺胃熱盛證,不僅直接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并引起多種并發癥,如急性中耳炎、鼻竇炎、喉炎及支氣管炎等,嚴重的還可以引起急性腎炎、急性風濕熱、心肌炎,甚至敗血癥等并發癥,因此積極、正確的治療本病、預防一系列并發癥的出現對本病的預后轉歸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目前西醫學對于急性咽炎的治療多以抗病毒、抗生素和糖皮質激素類藥物為主,治療細菌引起的咽炎,藥物以青霉素為首選,但該藥局部注射疼痛明顯且注射前需做過敏試驗。而頭孢二代抗菌素具有廣譜、高效、耐青霉素酶、毒性低,過敏反應少見等特點。但由于頻繁和預防性使用抗生素、濫用抗生素,造成耐藥菌株的存在。大環內脂類抗生素可作為對β-內酰胺類抗生素過敏者的替代品使用,具有毒副作用小,服用方便,價格低廉的特點,但長時間治療引起胃腸道副作用的發生率極高。所以,西醫治療急性咽炎藥物品種單一,若用量過大或使用時間過長,則可產生較大的毒副作用,同時還有易耐藥以及易導致二重感染等缺點。
當前,抗生素耐藥及副作用問題日益嚴重,因此,醫學界越來越偏重于發展植物藥治療及非藥物替代療法,中醫藥在這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中藥復方因化學成分復雜、治療面廣,對于恢復人體微生態平衡、調節免疫、預防感染、干預抗藥性形成有著很好的作用。近年來中藥治療急喉痹的方法主要包括內治法,即湯劑、口服液、片劑、膠囊劑、沖劑、茶劑、丸劑等;外治法,即霧化吸入法、含漱法、吹喉法等,劑型及療法均結合古代傳統方法有了一定的創新,且療效確切。endprint
利用中國知網(CNKI)收集2006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有關中醫藥治療急性咽炎的文獻,采用文獻計量學方法進行統計分析。初選文獻493篇,符合納入標準文獻182篇。182篇文獻中,運用中藥進行辨證論治的內治法169篇,占總文獻的92.9%,劑型包括中藥含片、口服液、噴劑、中成藥、湯劑;運用針灸、按摩等外治法13篇,占總文獻的7.1%。提示內治法在中醫治療急性咽炎中最為常用,而在內治法中又有方式多樣的服藥方法,最常用是服用中成藥,由于其方便快捷,成為治療本病的主要劑型。湯劑治療本病常用中藥為金銀花、黃芩、桔梗、連翹、甘草、玄參、板藍根、麥冬等清熱解毒藥;刺絡放血法是外治法常用的方法。
現代醫學中的病原微生物如細菌病毒等在中醫理論中均為外來毒邪,即外邪疫毒侵襲人體而致病,常表現為紅腫熱痛等熱象,因此治療以清熱解毒為主,而在現代醫學中,治療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則以抗菌藥為主,這顯示了抗菌藥物在治療感染方面的應用與清熱解毒藥相似。統計分析182篇臨床研究文獻所報道的有效率,有效率≥90%的文獻 132篇,其中內治法126篇,外治法6篇。因此,中醫藥治療急性咽炎臨床療效顯著。中醫藥治療本病歷史悠久,方法多樣,經驗豐富,許多清熱解毒類中藥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和滅活內毒素[15]的作用,可稱為治療急性咽炎的“廣譜抗生素”,希望能替代西醫抗生素,并且療效確切、安全可靠、不易耐藥,殺菌的同時卻不打破人體內環境平衡和菌群平衡。而且具有劑型多樣、攜帶服用方便、價格低廉的特點。越來越受到廣大咽炎患者歡迎,發掘中醫藥寶庫,研究和制備新型有效的藥物是一項艱巨而意義重大的任務。
中醫辨證施治對本病治療有獨特優勢,療效良好且副作用小。但中醫藥治療急性咽炎仍存在較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最為重要的是中醫對本病的病因病機認識尚未統一,特別是缺乏統一的中醫診斷及療效評價標準。根據文獻顯示,169篇文獻中30篇明確提到了證型,未明確證型139篇。以風熱外侵證最多,共有21篇,占70%;肺胃實熱證7篇占23.3%;風寒外襲證2篇占6.7%。雖然目前多項比較性研究均證實中醫的良好療效,但此類文獻多面臨樣本小、質量低、療效評價標準不科學等問題,因此,亟需制定出規范、統一的診斷和療效評價標準,更好地體現和支撐中醫的治療優勢,從而為患者提供最佳診療方案提供依據。
今后將充分利用現代化實驗研究手段,對中藥進行深入的藥理研究,從單味藥作用及復方的協同作用等方面探討中藥的藥理作用,為中藥治療急性咽炎提供更加科學的理論依據。篩選出高效、低毒、針對性強、重復性高的藥物,并在劑型上進行改革,爭取研制出速效、高效、劑量小、口感好、服用方便的現代制劑,更好的為臨床服務。
[參考文獻]
[1] Shaikh N,Leonard E,Martin J M.Prevalence of streptococcal pharyngitis and streptococcal carriage in children: a Meta-analysis[J]. Pediatrics,2010,126(3): e557.
[2] Harris A M, Hicks L A, Qaseem A. Appropriate antibiotic use for acute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in adults: advice for high-value care from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 and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J]. Ann Intern Med, 2016, 164(6): 425.
[3] 姜小兵,紀維綱. 兩次急性扁桃體炎、咽炎暴發流行的調查報告[J]. 臨床耳鼻咽喉科雜志, 2001,15(3): 125.
[4] Cots J M, Alos J I, Barcena M, et al.Recommendations for management of acute pharyngitis in adults[J]. Enferm Infec Microbiol Clin, 2016, 34(9): 585.
[5] Suda K J, Hicks L A, Roberts R M, et al. A national evaluation of antibiotic expenditures by healthcare sett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2009[J]. J Antimicrob Chemother, 2013, 68(3): 715.
[6] Hicks L A, Taylor T H Jr, Hunkler R J.US outpatient antibiotic prescribing,2010[J]. N Engl J Med, 2013,368(15): 1461.
[7] 鄭曉燕,陰赪宏,王超,等.北京4所醫院住院患者抗生素應用的對比分析[C]. 上海:第四屆全國災害醫學學術會議暨第二屆“華森杯”災害醫學優秀學術論文評審會,2007:180.
[8] Harris A M, Hicks L A, Qaseem A. Appropriate antibiotic use for acute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in adults: advice for high-value care from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 and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J]. Ann Intern Med, 2016, 164(6): 425.
[9] 王麗華,李文華,沙一飛,等.疏風解毒膠囊聯合天突穴位注射療法治療風熱型急性咽炎180例臨床研究[J]. 中華中醫藥雜志,2016,32(1):376.
[10] 劉春燕,謝強,鄧琤琤.急性咽炎的中醫藥研究概況[J]. 中醫耳鼻喉科學研究雜志,2010,9(3):4.
[11] 李一圣,李文周,衛平,等.咽喉清口含片治療急性咽炎外感風熱證的Ⅲ期臨床試驗[J]. 中成藥,2017,39(2):266.
[12] 萬鳳偉,孫玉杰,張曉莉,等.功勞去火片治療急性咽炎100例臨床觀察[J]. 醫學信息,2011,24(4):2044.
[13] 袁捷,李錦清,吳鳳玲,等.清咽噴霧劑治療急性咽炎肺胃實熱證的Ⅲ期臨床研究[J]. 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10,12(4):575.
[14] 勞春梅.中醫外治法治療急性咽炎25例[J]. 中醫外治法,2016,25(2):60.
[15] 王雙英.砂生槐和大黃抗耐藥金黃色葡萄球菌活性成分研究[D]. 上海:復旦大學,2014.
[責任編輯 張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