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軍
近年來,騎行在各個城市逐步興起,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其中,形成龐大的騎行族。那么,騎車是否也有什么科學講究?
三大益處
預防大腦衰退 因為自行車運動可以提高中樞神經系統對肌肉骨骼系統的調控性,因此兩腿交替蹬踏可使左、右側大腦功能同時得以開發,更可以有效預防大腦功能的衰退。
調節心肺功能 自行車運動對心肺功能有顯著的調節作用,還可以有效地鍛煉核心肌及下肢肌力,同時使全身多肌群共同參與,因而可以強化全身運動耐力。有調查表明:每天騎單車約6.5公里的人,比不騎車的人,患心臟冠狀動脈疾病的幾率低50%。
改善情緒 經常運動對減輕心理的壓力及改善情緒十分有益。特別是在進行戶外騎行的時候,騎行者看到沿途的美景,會感覺十分自由且暢快無比。
長時間騎行要注意
許多男性都在困擾:自己在騎了幾公里自行車后,陰莖和陰囊會有麻木的感覺。研究人員也發現,男性騎車的時間越長,陽痿或失去性欲的危險也就越大。
有研究指出,長時間騎自行車容易造成前列腺炎,導致排尿困難、尿頻等癥狀。而頂尖的自行車選手與其他的運動員相比,其精子的活動力較低。那這是否意味著男性不適合將騎自行車當做長期鍛煉項目?
答案是否定的。長時間騎行確實有可能發生泌尿生殖系的問題,但大部分人在短暫的休息后就可改善。如果采取科學有效的措施,可以減少騎行帶來的困擾:①增加自行車坐墊的面積,使用相對柔軟的坐墊;②調整騎車的姿勢,不要將全身的重量放在與車坐接觸的部位;③可以將自行車座椅的角度調節為向下傾斜大約10度。此外,還應避免長時間過于激烈的騎車運動。
姿勢有講究
錯誤的騎行姿勢可以造成對頸椎及腰椎的損傷,最直接的表現為疼痛。引發肩膀痛和脖子疼主要原因可能是車把比較低,過度依靠上肢支撐身體,超過了肌肉負載所能承受的范圍。正確的騎行姿勢有以下講究:
騎車“黃金三角”配重原則 在騎行過程中,騎行者將身體重心置于車把、車座及腳踏板組成的三角形中,合理將身體的負荷分配在3個支撐點上,這樣就可以減輕腰部的壓力。
背部、脖子的姿勢 騎行中,騎行者應背部前傾而筆直,要從臀部前傾,而不是彎曲腰部或后胸,否則容易變成“羅鍋”或“蝦米”。這樣不僅僅是為了好看,更是讓脊柱盡量筆直,否則長期騎行后, 會背痛難忍。另外,騎行者脖子也要自然挺直,別太低,也別太挺。
正確的騎行姿勢 身體稍向前傾,兩臂伸直,腹部收緊,雙腿和車的橫梁平行或稍向內扣。騎行者采用腹式呼吸方法,膝、髖關節保持協調,身體不要左右擺動,注意把握騎行節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