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柚



9月29日起,由大鵬自導自演的第二部喜劇電影《縫紉機樂隊》在全國上映。
2015年,大鵬的導演處女作《煎餅俠》上映,11.59億元的票房成績令他名聲大噪。這兩年觀眾對喜劇片的要求越來越高,以前可以逗笑觀眾的元素現在可能只會迎來“尷尬和冷笑”。對此,大鵬表示:“我個人理解的喜劇并不是區別于其他表演的另一種演法,所有喜劇橋段和產生笑料的化學反應都要交給優秀編劇來設計提煉,來自于人物個性和故事沖突產生的化學反應。”
與其說得益于大鵬的融合性,倒不如說得益于他的通透
與前年導演處女作《煎餅俠》圓“電影夢”相似,大鵬這次仍選擇了演藝圈題材——搖滾樂隊。觀眾似乎能在片中看到導演個人的經歷浮沉,不過在接受采訪時,大鵬表示:“如果大家一直認為角色是我自己本人的話,那是我的能力,但其實那并不是我,只是因為我的真誠讓大家相信了。”
電影講述了六個普通人共同追夢的故事:為了保護搖滾之城集安的“精氣神兒”大吉他,小鎮青年胡亮(喬杉 飾)費盡心思,請求經紀人程宮(大鵬 飾)幫他組建一支搖滾樂隊。最終招募的樂隊成員雖然背景天差地別,從外表看起來也極為不搭,但幾個人志趣相投,在追夢的道路上跌跌撞撞,發生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最終從冷清的招募現場走到了有著萬千觀眾的舞臺。
大鵬以主持人身份出道,之后又陸續當了演員、導演,而搖滾可以說是他“未完成的夢想”。他從初中開始聽黑豹、唐朝、Be-yond等樂隊的歌,高中、大學都組過樂隊擔任吉他手兼主唱。“那時候我年紀最小,但我比較愛張羅事,像演出排練都是我去組織的。大學時我們樂隊到酒吧里唱歌,每天晚上唱三四首能賺50塊錢,可以自己養活自己,很富足了。”電影里縫紉機樂隊去工地、敬老院、學校表演,而現實里大鵬樂隊在路邊、婚禮上演出,“當時也不在乎聽眾是誰,其實沒什么人聽你唱,但我們唱得特別開心。”
大學畢業后,因為樂隊賺不了錢,大鵬放棄繼續“唱搖滾”而在機緣巧合下當起了主持人。正如片中曾經熱愛搖滾卻又反對女兒組樂隊的老父親,身份是在手臂上文著“搖滾不死”四字的成功地產商人,“這其實是種掙扎,也是一種吶喊。搖滾沒死過,只是它比較鮮明,來自大環境和其他人的評價讓它走得比較艱難。”
可以說,大鵬是一個融合型創作者,他懂媒體懂喜劇懂互聯網懂音樂。但是與其說這部電影的品質得益于大鵬的融合性,倒不如說得益于他的通透。在這部電影中,大鵬好像活得更明白了,“理想是什么,它就是一口氣”。一個曾經“中二”如今現實的經紀人、一個不知現實還在“中二”的小主唱,兩人碰撞出的不只是應接不暇的笑料,更是對理想的深層理解。
這兩年觀眾對喜劇片的要求越來越高,以前可以逗笑觀眾的元素現在可能只會迎來“尷尬和冷笑”。對此,大鵬表示:“每個人喜劇觀不一樣,當你對喜劇的理解與觀眾對喜劇的理解不一樣,產生誤解的時候,觀眾就不會笑。我個人理解的喜劇并不是區別于其他表演的另一種演法,所有喜劇橋段和產生笑料的化學反應都要交給優秀編劇來設計提煉,來自于人物個性和故事沖突產生的化學反應。”
《煎餅俠》之后的“長途旅行”
《煎餅俠》之后,大鵬就開始了《縫紉機樂隊》的劇本創作工作,一直到今年4月開機才確定最終版本。“電影開始創作時什么都沒有,只有‘縫紉機樂隊這五個字。因為小時候家里沒有書桌,我就在縫紉機上面寫作業,對這個東西印象深刻。”
從“縫紉機樂隊”五個字,到如今電影上映,大鵬形容為一場長途旅行,“有那么長的路要走,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困惑和難處”。大鵬坦言,創作階段是最艱難的,“怎么讓自己對劇本有信心,怎么打動演員、說服他們相信自己的角色,這是最重要的環節”。拍攝過程反而是最開心的,“每分鐘都在創造畫面,即便是熬夜拍戲、打戲受傷,但再辛苦都覺得很享受”。
當年《煎餅俠》大打“明星牌”,這一次大鵬則順利邀請到了他學生時代的偶像、諸多搖滾圈“老炮兒”來客串演出。“大家可能覺得他們很有個性很難請,其實特別順暢,因為他們很支持,覺得這是對搖滾很有意義的事情。”
從成片來看,最大的驚喜莫過于娜扎飾演的高冷貝斯手。大鵬透露,這個角色是小鎮上最有錢的房地產開發商的女兒,與爸爸關系很差,性格冰冷疏離。“我看過娜扎之前的作品,從角色氣質考慮,我覺得她很合適。”
娜扎的角色被大鵬設計成了“瘸腿”,直到影片結尾才恢復正常。大鵬解釋:“她因為男朋友劈腿所以想報仇,結果把自己的腿撞壞了。這是她性格上的一面,對于塑造角色敢愛敢恨的性格有幫助。”
大鵬承認自己是個“細節控”,甚至有點過于較真,“如果你看過我的電影劇本,會發現每一句臺詞,甚至標點符號都跟電影的最終呈現是一樣的”。大鵬說,雖然他拍的是喜劇,但他比較拒絕現場臨時調整,“演員們的每一句對白、每一處停頓,多一個字都不可以,這是我的方式”。拍攝前,大鵬會找來演員反復圍讀劇本,計算精準的時間,拍攝現場就按照這個時間表去記錄每一條表演,“我不相信即興創作,在我看來,靈光一現的即興創作敵不過之前的仔細思考。我要的是嚴絲合縫的制作”。
如此較真的導演,難免令演員壓力變大,但大鵬表示:“合作多年的演員,比如喬杉,很了解我,第一次合作的演員也很尊重我。如果真的遇到狀況,我會讓演員比較舒適地按照他自己的方式演一次,之后一起看監視器討論哪種呈現最好,也許他就不那么堅持了。再或者我們就保留不同的方式,最后交給剪輯師去處理。”
《煎餅俠》之后,大鵬先后出演了馮小剛的《我不是潘金蓮》、周星馳的《西游伏妖篇》、徐克的《奇門遁甲》等,與知名導演的合作令他收獲頗豐。大鵬說:“他們對于復雜的事情從來不讓步,我學到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電影鏡頭不妥協,不要因為時間、預算、演員的壓力,降低自己心中對一場戲的要求。這里松一點,那里松一點,最后的電影就會到處都是遺憾。”
“始終站在最普通觀眾的角度”endprint
電影《縫紉機樂隊》由大鵬執導,陳祉希任制片人,他城影業、儒意影業、青春光線、萬達影業、樂合影業出品。
大鵬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多次表示擔憂:“怕對不起投資方”。制片人陳祉希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這次我們要彌補大鵬。”
陳祉希說,在影片還沒有放映場的時候,很多觀眾還沒看電影就表示“不會再上《煎餅俠》的當”。這讓她很替大鵬感到委屈。“拍《煎餅俠》的時候,我們的制作經費只有1100萬且含稅,工作人員基本都沒有拿報酬,更多的是大家一起實現一個夢想。我認為這部電影能夠拍成,讓觀眾看到,給觀眾帶來了歡樂,并讓一部分人受到了鼓舞,就是成功的。”
陳祉希說到《煎餅俠》時很動情,“在拍《煎餅俠》的時候,大鵬想要30個人的群演,我們都實現不了,因為我們沒有錢。很多人看了《縫紉機》說大鵬成長了,其實拍《煎餅俠》的時候他也知道什么樣的布景好,什么樣的拍攝好,但是我們做不到。所以這次我們要在制作水準上,讓經費到位,彌補大鵬。要給大鵬提供創作優質作品的充足空間。”
據陳祉希介紹,《縫紉機》僅純制作費就有6000多萬,片中搭建了一把大吉他建筑用了600多萬。有一個萬人大合唱的場面動用了11563名群演,197把吉他,而這場萬人大演出主演和群演們一共彩排了26次。
“始終站在最普通觀眾的角度”,是陳祉希的原則。從《泰囧》到《唐人街探案》再到《煎餅俠》,外界對陳祉希的印象,更多的是商業喜劇片推手。陳祉希表示,“電影是創作者表情達意的媒介,一部電影最大的成功就是被更多的人看到。商業片和文藝片在我這里是沒有明顯界限的,我更多的是以基調來區分作品。現在人們提起‘文藝片,第一感受就是灰暗、黑色、對于人性的反思、對于黑暗的揭露,我不喜歡這樣的文藝片,所以我從來不參與此類‘文藝片的創投。我感覺文藝片也可以是溫暖的,我喜歡展現人性美好的東西。”
“我并不高產,更注重質量而不是數量,我不僅看作品也挑導演。有時候作品好,導演沒有達到我的標準,我也不會去參與。儒意影業的戰略也是如此。”她表示,自己并沒有一個很長遠的規劃,而是踏實做好手頭項目,做好每一部電影。“儒意影業不著急上市,先要做好內容,因為上市以后市場會給公司很大的壓力,我們不想被其綁架。但是我們會根據市場走向來嘗試更多的類型,我希望我們做的每一部電影都不賠錢,合作的每一個導演都能得到觀眾的認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