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第九四醫院(330002)彭偉明 楊勇 于強 席啟輝
我國是乙肝病毒(HBV)高感染區,同時又是結核大國,因此肺結核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非常常見。肺結核患者在抗結核治療過程中易誘發肝臟炎癥損傷,合并HBV感染的肺結核患者,接受抗結核治療后更易出現肝臟炎癥損傷,且炎癥程度也更重,易誘發重型肝炎,從而導致抗結核化療中止或失敗,增加抗結核藥的耐藥風險。我們對肺結核合并慢乙肝患者,在優化抗結核治療方案的同時給予恩替卡韋聯合雙環醇片治療,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對象 收集我院2010年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初治肺結核合并慢性乙肝患者120例。男性78例,女性42例,年齡18~68歲,平均年齡37歲。入選者均符合以下條件:①HBsAg陽性,HBeAg陽性或陰性,HBcAb陽性,HBV-DNA>500IU/ml,肝功能基本正常。②入選者均為繼發性肺結核,痰菌陰性,其診斷標準符合2001年中華醫學會結核病學分會制定的《肺結核診斷和治療指南》的診斷標準[1]。③無酗酒史,無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血吸蟲性肝病、肝硬化、肝癌等其他肝病,近6個月內未用過損肝藥物及抗病毒藥。
1.2 方法 將120例患者在病情告知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的基礎上隨機分成A、B、C三組,每組40例,三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病情嚴重程度比較,差異不顯著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抗結核治療方案采取2HRftS(E)/7 H R f t 的優化方案。藥物劑量為強化期異煙肼(H)0.3 g,每天1 次;利福噴丁(Rft)0.45g,每周2次;硫酸鏈霉素(S)0.75g,肌注,每天1次;鏈霉素過敏者或不能堅持者服用乙胺丁醇(E)0.75g,每天1次;鞏固期異煙肼(H)0.3g,每天1次;利福噴丁(Rft)0.45g,每周2次,總療程9個月。A組在抗結核治療同時給予馬來酸恩替卡韋片0.5mg口服,每天1次抗病毒及雙環醇片25mg口服每天3次護肝;B組在抗結核治療時給予雙環醇片25mg口服每天3次護肝;C組采取單純抗結核治療。
1.3 觀察指標 全部患者治療前檢測肝功能[ALT、AST、TBIL、白蛋白(ALB)等]、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HBV-DNA)、痰涂片和胸部CT。治療后每月復查一次肝腎功能和痰涂片,每兩個月復查一次胸部CT及HBV-DNA。如有食欲下降、惡心、嘔吐等消化道癥狀時立即復查肝腎功能。出現中重度肝功損害時,及時中斷抗結核治療,給予加強護肝、抗病毒治療。中重度肝損傷致停止抗結核化療指征為ALT或AST升高3倍正常值以上(>120U/L),或TBil大于2倍正常值以上(>44μmol/L)。
1.4 統計學處理 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率的比較采用x2檢驗,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相關統計學分析。
2.1 三組肝損害發生率比較 抗結核治療結束時,A組出現肝損害3例(7.5%),B組出現肝損害15例(37.5%),C組出現肝損害23例(57.5%),A組與B組之間、A組與C組之間肝損率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O.05),抗病毒治療組(A組)明顯優于其他兩組,詳見附表1。
2.2 三組患者治療過程中抗結核中斷治療率比較 A組出現中斷治療1例(2.5%),B組出現中斷治療7例(17.5%),C組出現中斷治療15例(37.5%)。A組與B組、A組與C組中斷治療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O.05),B組與C組之間中斷治療率也有統計學差異(P<O.05),詳見附表1。
2.3 各組患者治療前后肝功能及HBV-DNA比較 完成抗結核治療的3組患者治療前肝功能無明顯差異(P >O.05)。A組患者接受抗結核治療前后肝功能無顯著變化。B組和C組接受化療后肝損害較為明顯,但C組更顯著,ALT、AST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升高,同時也較治療后的A組顯著升高(P<0.05),詳見附表2。

附表1 各組肝損害發生及中斷抗結核治療例數比較
附表2 各組患者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及病毒量比較(±s)

附表2 各組患者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及病毒量比較(±s)
注:#A組治療前后ALT、AST水平無明顯變化,B組及C組治療后ALT、AST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升高,且C組升高更明顯(P<0.05)。##A組患者治療后病毒量下降較為明顯,B組和C組患者HBV-DNA在治療過程中無顯著性改變維持在高水平,A組與B組之間,A組及C組之間差異顯著(P<0.05)。
組別 時間 例數 ALT(U/L) AST(U/L) TBIL(μmol/L) HBV-DNA(lgIU/ml)A組 治療前 40 30.2±6.8 31.2±4.5 12.6±3.5 7.2±1.5治療后 39 32.0±4.6# 34.5±5.8# 22.7±3.6 3.1±0.5##B組 治療前 40 31.5±5.2 32.3±3.2 13.1±3.8 6.9±1.8治療后 33 63.2±6.2# 60.2±5.8# 30.5±4.6 6.7±1.6##C組 治療前 40 30.8±7.2 30.8±5.2 12.9±4.0 7.0±1.3治療后 25 78.5±8.5# 72.6±6.8# 40.2±5.3 6.5±2.3##
接受治療前的各組患者HBV-DNA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B組和C組患者HBV-DNA在治療過程中無顯著性改變維持在高水平,而抗病毒治療組(A組)患者病毒量下降較為明顯,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附表2。
2.4 不良反應 患者在使用恩替卡韋及雙環醇片過程中未增加不良反應的發生。
我國是結核病的高發區,估計有450萬患者,每年約有130萬新發病例[2][3],且近年來有逐漸抬頭趨勢。同時我國也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virus,HBV)感染高流行區,一般人群HBV表面抗原攜帶率為7.18%,其中慢性HBV感染者約9300萬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約2000萬例[4]。因此,臨床上慢乙肝合并肺結核非常常見。
在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短程聯合化療方案中,異煙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均具有明顯肝功能損害作用,聯合使用有協同毒性作用,可導致藥物性肝炎,甚至出現肝衰竭。抗結核藥物引起肝損害主要由以下方面所致:①肝細胞毒性作用:藥物或其經代謝產生親電子基,自由基或氧基等毒性產物,干擾或破壞肝細胞正常代謝或正常結構,導致肝細胞變性或壞死;②變態反應:藥物或其代謝產物作為半抗原與特異性蛋白結合成為抗原,通過免疫機制激發免疫反應而造成肝細胞損害[5]。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雖肝功能正常,但肝組織往往有不同程度的炎癥及纖維化,而HBV活躍復制所誘導產生炎癥環境,可改變肝臟解毒作用并增加藥物肝臟毒性[6]。據報道慢性HBV感染合并肺結核患者抗結核治療后肝損害發生率可達59%[7],本研究C組(單純抗結核組)的肝損害發生率高達57.5%,停藥率為37.5%,與上述報道近似。
雙環醇片可通過清除自由基、保護肝細胞膜和線粒體,使肝細胞核DNA免受損傷及減少細胞凋亡的發生從而起到保肝作用。雙環醇尚能誘導HepG2細胞的凋亡,抑制HepG2.2.15細胞株分泌HBsAg、HBeAg和HBV DNA而發揮其抗病毒作用[8]。恩替卡韋具有快速抑制病毒的作用,且耐藥率低。有資料表明,恩替卡韋在2~4周內迅速抑制HBV-DNA,從而減少肝細胞膜上靶抗原表達,緩解強烈的細胞免疫反應,降低細胞毒性T細胞對感染肝細胞的攻擊,減輕肝細胞的破壞,從而有利于肝細胞的恢復[9]。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選擇抗結核治療方案時,剔除損肝較明顯的吡吡嗪酰胺及利福平,改為損肝相對較小的利福噴丁及乙胺丁醇或鏈霉素。在優化抗結核治療方案同時應用馬來酸恩替卡韋片及雙環醇片,可有效預防或減輕肝細胞炎癥反應,提高肝臟對抗結核藥的耐受性,同時抑制乙肝病毒復制、改善患者的肝功能,起到預防及治療的雙重作用,從而使患者能順利完成抗結核治療過程,減少耐藥率的發生,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