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敏
美麗鄉村不只是外在美,更要美在發展、美在生活。因此,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加速城鄉一體化發展的規劃布局,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強化農村環境綜合治理和保護力度,讓美麗鄉村建設真正成為惠民利民之舉。
科學規劃,提升鄉村風貌檔次。
一是突出鄉村“美”和鄉村“味”。在美麗鄉村規劃設計中,要圍繞城市發展規劃要求,抓住農村風貌建設這個關鍵,充分挖掘各地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元素,突出傳統民居特點、山水田園特征、地域文化特色和現代文明特質,尊重自然美、突出個性美、側重現代美、構建整體美;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韻,推進鄉村風貌提檔升級。
二是充分展示本土文化內涵。在美麗鄉村建設中,要圍繞建成“幸福宜居鄉村”的總目標,采取新建一批、改擴建一批、風貌改造一批的方式,加快推進農民新居建設,充分展現獨具赤壁地域特色的文化底蘊,努力追求住宅與山形地貌之間、住宅與住宅之間的美好與和諧;追求村莊整體生活環境、乃至一家一戶的起居細節的美好與和諧。同時,要嚴守生態底線,保護好古民居、古樹等生態村落和傳承獨特的歷史文化,對不同年代、不同風格的舊址古跡加以修復,實施保護性開發,收編、整理流傳民間歷史故事、名人珍聞,對經典民俗、古風情、老工藝等要繼承和發揚光大。
突出重點,讓鄉村美麗起來。
一是以特色精品村為支點,串點成線,連線成片。充分依托生態、建筑、產業、人文等稟賦,發掘特色、保護特色、打造特色。集中人力、財力、精力,加快建設規劃布局合理、基礎設施完善、生態環境優良、公共服務均等、特色鮮明的美麗鄉村。
二是提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堅持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建設城鄉一體化,逐步縮小城鄉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公共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務,以及交通郵電、供水供電、商業金融服務等基礎建設的差距,讓鄉村產業強起來、設施多起來、環境好起來。
三是加快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提升人居環境質量。加快推進村莊道路硬化工程建設,加快實現農村道路硬化村村通、村內通。推進農村垃圾分類處理,逐步實現村莊垃圾源頭分類、就地減量。加強村旁、宅旁、水旁、路旁、庭院及零星閑置地塊的綠化美化,形成道路河道旁喬木林、房前屋后果木林、公園綠地休憩林、村莊周圍護村林的村莊綠化格局,讓家家戶戶切實感受到美麗鄉村建設取得的成效和得到的實惠。
四是推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讓農民群眾過上新生活。以創建“全國旅游標準化示范城市”為抓手,積極探索農業、旅游、文化融合發展路子,把農業當旅游業來抓、把農產品當旅游產品來做。全力打造“華中地區休閑旅游度假基地”,扎實推進羊樓洞茶生態文化旅游創業產業園建設,加快推進滄湖蓮海旅游小鎮、余家橋水果旅游小鎮、官塘竹海、櫻花為特色的自然風光休閑游等重點旅游項目建設。
深化改革,煥發農村發展活力。
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美麗鄉村建設為重點,以產業發展為支撐,努力破解困擾美麗鄉村建設“錢從哪里來,人往哪里去”兩大難題。
一是聚集資金。要積極探索和建立以政府投入為導向,以企業、金融、土地、資源入股(置換)等市場化運作、社會化投入為主體的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投融資體制。通過龍頭企業帶動、土地股份合作、經濟組織鏈接、專業大戶牽引等模式,大力推進土地集約經營,把資源變資產、把資產變資本、把資本變股本,增加美麗鄉村建設資本和融資渠道。
二是轉移農民。要加大中心村(社區)基礎設施建設,使農民就業在園區、入住在小區、生產生活服務在社區,從而吸引大批農民自愿進駐中心村;用工業理念謀劃農業,用社區理念改造農村,用居民理念轉化農民,用產業理念壯大集體,引導產業向中心鎮(村)、特色鎮(村)轉移,引導大批農民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鼓勵城市資本、回歸資本等進村,激活農村土地、房屋、林權等“沉睡”資源和閑置物產、物權等進入流通,促進農民變股民、農民變商人、農民變產業工人等,真正展現農業是有奔頭的產業,農民是體面的職業,農村是美麗幸福的家園。
(作者單位:湖北省赤壁市財政局)
責任編輯:欣文endprint